三歸五戒始修學(九)

第77集
由正潔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上一個單元我們講到了「若人不樂久處生死,深見過罪,觀人天樂、阿鼻獄苦平等無差。」

能夠憐憫眾生,能夠具足正念,能夠為了利益無量眾生使得成道,為了具足無上菩提道故,自己具足故,也要令眾生具足故。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之前的單元解說了「四宏誓願,法輪常轉」的這個觀念;依於這樣的一個心行誓願,能夠如法而行,如法行故,受持是戒,而且最重要的心不放逸,就念念在茲、念念在茲。這樣的菩薩,還能夠觀察過去、未來、現在自己身口意業的輕、重,善知道是善,惡知道是惡,輕善知道是輕善,重善知道是重善;這於自己的當下的造作當中,在攝心為戒的制約之下,馬上生起的一個念頭是善?是惡?就已經是決定了這一個業的造作了;所以菩薩是心地戒,是攝心為戒,而不是像聲聞戒必須要有造作到身行、口行才算作犯戒。這些道理何謂輕?何謂重?無妨請菩薩們自己去参閱《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世尊在那一部經典裡面,為我們演說了非常詳細、非常清楚!那這裡篇幅的關係,我們就不細說。

繼續下去,《優婆塞戒經》 佛又說到:「凡所作事先當繫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時亦復如是修不放逸。」(《優婆塞戒經》卷六)換句話說,就是剛剛講的,既然是菩薩戒心地為戒,在心地一個念頭還沒出來,還沒在腦中形成相應於語言文字的口行,乃至說出來成為有身行、口行相應的這些其他眾生看得到、聽得到這口行的時候,我們就應要依於繫心,繫心於什麼?正念!繫心於四念處,乃至於繫心於無相憶佛、念佛的清淨念。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在根塵觸的當下,這樣子的一個五根就外逸了、外放了,所謂的要「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才不會讓自己又著於五塵境界相,不會一睜開眼睛、一張開耳朵,馬上就在聲塵相上、在色塵相上,取了人、我、眾生、壽者相;建立了人、我、眾生、壽者相,就好像是棋盤上面有了黑子、白子,就好像是象棋有了將、士、象、車、馬、砲,有了這樣的建立了男人相、女人相,然後就依於這世俗的規矩玩起象棋了,男人應該怎麼樣?女人應該怎麼樣?爸爸應該怎麼樣?媽媽應該怎麼樣?馬有馬的走法、砲有砲的走法,你違背了這個法,我就要給你懲罰。或是說種種的互相之間的這樣子一個運作,就繼續不斷又不斷的、一期又一期人生的生命的象棋就下不完了,這個圍棋就圍不盡了。

這裡就是 佛說的要「先當繫心修不放逸」,時時刻刻憶佛念都能夠住著,無相念佛的殊勝就在於它是讓我們能夠證得、修得動中定,在行住坐臥當中;而不是只有在上座有定,下座之後貪瞋癡又回來了,那就不叫作動中定。就因為動中定方便於我們在動中、行住坐臥當中去参禪,所以無相憶佛、念佛、拜佛這種養成的淨念相繼,可以讓我們很快地、很容易地轉成話頭,知道什麼是話頭;因為淨念相繼之人不可能,憶佛念、無相憶佛念淨念相繼之人不可能不曉得什麼叫作話頭,因為「無相念佛」已經是一個簡單的話頭了。依這樣話頭,那能夠看住這個話頭,依這樣話頭能夠看得住,而能夠選擇適合的公案起疑情,有疑情、有公案,公案到哪,這個化為一個疑情,疑情到哪,話頭到哪,公案、疑情化而為一,真正的疑情話頭現前。依這樣子的修行終究能夠在有善知識的逼拶之下,能夠因緣時機、因緣適合之下,我們就有一念慧相應大乘明心真見道七住位的一個賢位菩薩所要相應的、所要能夠現見的,也就是禪宗的破参明心,就有這樣的福德,有這樣的因緣。

回來我們這邊說了「凡所作事先當繫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時亦復如是修不放逸。」剛剛講的,雖然是大乘要真見道所說的,可是在我們還是新學菩薩,還是優婆塞、優婆夷的時候,我們對於戒的持守也要這樣子的不放逸的精神;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是我現在先睡飽了,我再出去行這一個布施、行四攝法,不是這個樣子!要很清楚地能夠知輕、知重,哪個事情擺在前面?哪個事情擺在後面?是人天樂擺在前呢?還是菩提樂擺在前?自己要有很清楚地、很正確地簡擇。

佛又繼續說「若先不知作已得罪」。如果先前就不知道,沒有先攝心為戒,經常是放蕩這個心心猿意馬,因為先前沒有提起正念,等這個犯下了過失了,作已當然就得罪了;犯戒當然就有性戒,有性戒的性罪,有遮戒的一個遮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如果失去了正念的話,以菩薩嚴格的一個標準來講的話,既然失念心,你沒有這樣子堅固的定力,可是又還是三界輪迴當中的凡夫煩染垢重,客塵的這樣子來來去去,還是免不了眼前一個塵埃晃過去,就要眨眼睛!你當然客塵煩惱來來去去,終究既然失去正念,難免會捨己自念而屈就於客塵而相應於它,而終究落入劇情玩起象棋來了,終究難免會犯罪。

反過來講,「若客煩惱時暫起者,亦得犯罪。」客煩惱,我們之前的單元也講過了,客煩惱就是依客塵;客塵最主要是相應於前五識,色、身、香、味、觸、眼、耳、鼻、舌、身;這個五俱意識——這個意識心,依於前五塵在五根觸塵產生的這些五識,和那個意識再去了知這個五塵。而在這個五塵的成立之後,取了這些色、聲、香、味、觸,建立了剛剛所說的劇情,或是這個象棋、圍棋的這個局——這個局情,身在其中,「只緣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樣子的一個身處於三界火宅當中,卻還樂於這樣子的放逸;就好像是沉迷在電動玩具這個場所裡面的,這一個場所已經起火了,卻還執迷眼前這個短短的、狹隘的電腦螢幕所顯現的這樣子一個劇情,不肯捨離!如果讓客煩惱暫時生起,或是所謂的時時都暫時生起,都算是違背了我們這一個部分所說的犯罪;雖然不是已經殺、盜、淫、妄、酒,可是因為這樣的發展下去,沒有辦法「攝心為戒」,已經是違背了四正勤最為堅固的這要求。四正勤:已生善,要令增廣;未生善,要令生起;已生惡,要令滅除;未生惡,要令它不生。至少在「未生惡,令它不生」這一塊,我們菩薩要求的標準是遠勝過於二乘的;這裡是 佛說為什麼「若客煩惱時暫起者,亦得成為犯罪」的道理。

「若小放逸亦得犯罪」,像能夠一個連小小的放逸,也都認知到自己在心性上是有過失,是已經有一分被生死過咎的業力給拉去了,而不是相應於趣向涅槃安樂的道力;在道力跟業力方面,自己已經作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所以在十法界當中的六業道,乃至十法界當中的四法道,佛、菩薩、還有緣覺、聲聞這稱為四法道,六業道就是三界六道輪迴當中的這些輪迴的眾生;相應生死過咎就是趣向於六業道,造作相應六業道的事情;趣向於涅槃安樂就是相應三乘菩提這四種聖人,四法道的一個道業、法行。

我們回到經文,像這樣子的話能夠嚴謹地防意——「守意如城,藏六如龜」,這個龜腳稍微要伸出去,還沒伸出去殼外就已經查覺了;這當然是必須要有定力的人,特別是無相憶佛念成就了。慢慢成就之人,一定能夠查覺到這個樣子,因為你在練成無相念佛之前,就已經知道了這個是妄念、這不是憶佛念,這是妄念、這不是憶佛念,終究能夠淨念相繼;是因為你在這每一次的簡擇當中就知道,這是相應生死過咎,這是相應涅槃安樂。「我要修習定力,依之定力有產生未到地定,再依未到地定來斷我見;所以我要趣向涅槃安樂,我要攝心,我要住在憶佛念,我不要住在妄念。」這樣子的拜佛、憶佛當中的一個正確的決定,一個決定心、一個安忍力生起以後,雖然不是所謂的禪定,可是一樣是一分定力、一分定心,這樣的定心、定力讓你慢慢逐漸的無相憶佛念能夠淨念相繼的;當然以後要看話頭、要参話頭、要参禪、要明心就不會有問題!

而這樣定力的成就的話,當然你慢慢的,我們之前有講過的四種修:要修學知見——斷我見的知見、明心的知見、参禪的知見,要修集福德,要修習定力;也跟菩薩們提過了,這三種修你都慢慢的水漲船高,自然的依於定力、慧力、依於福德,你要斷除性障一定越來越容易。而所謂的性障,其實就是在客煩惱上面,你自己的這些煩惱心性心所有法所不斷地運作當中,你去造作了新的六業道的惡業。那你慢慢的能夠攝心為戒了自然能夠,所謂的攝心為戒,因為你如實地修習正確知見,你如實地在修集福德,你也如實在修習定力;有定、有慧、有福德,然後在日常生活煩惱當中,根塵觸相對當中,客塵煩惱來叫門的時候,郵差來敲門了,您就不會去回報。

這個在《優婆塞戒經》裡面,佛有講到這樣的一個道理,這是在〈羼提波羅蜜品〉的,那麼我們無妨先把它提上來來演說。佛在〈羼提波羅蜜品〉有講到:【善男子!生忍因緣有五事:一者惡來不報、二者觀無常想、三者修於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斷除瞋恚。】(《優婆塞戒經》卷七)要提醒菩薩們的是,雖然這是 佛在羼提波羅蜜,在忍於眾生對於自己不合理的對待,譬如眾生的惡口行、惡身行,辱罵我、打罵我這樣惡身行,如何能夠出生對這些眾生不如理事行的這樣子一個決定性的一個忍辱度的所需要修行的?你依五件事情:第一、惡來不報。換句話說,你沒有根塵觸馬上落入劇情,你攝心為戒、藏六如龜,你知道這是妄念、這不是憶佛念,先以定動,後以智拔。簡單來說,這裡的一段經文所說的,就是要我們來修除性障。而性障的消除,之前也跟菩薩們提過了《大般涅槃經》說過了:「先以定動,後以智拔。」而我也跟菩薩們提起了,一切日常生活當中,面對這一些客塵煩惱、這些性障生起的這些過咎要現前的時候,你要記得這一段經文,你要記得:第一個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先能夠安住在憶佛念,不要去打開門戶,不要門戶洞開讓客塵進來成為你煩惱心性內賊通外賊,而擾亂自己的心不平、不等、不慈、不悲;所以第一個要先以定動,能夠惡來不報。

惡來不報,住於清淨憶佛念;再依你修學知見,你對於斷我見,你對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對於生滅法、不生不滅法,對於三自性有正確的認知;知道凡夫有四顛倒——有常樂我淨的四顛倒: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有這樣的顛倒,而如來有四德:真常、真我、真樂、真淨,知道什麼是生死過咎、什麼是六業道,知道什麼是趣向涅槃安樂、什麼是四法道。有這樣正知見建立,有在如實地修學無相念佛,有在如實地禮拜、供養、懺悔、隨喜、勸請、發願、迴向,日日如是,從比較放逸到慢慢的小放逸,到慢慢的能夠日日的禮佛、供佛、懺悔、迴向、隨喜、讚歎;這一些都會讓我們的心越來越能夠遠離五塵的貪愛攀緣,遠離五塵的貪愛攀緣,色受想行識的這一些干擾少了,未到地定慢慢生起;有未到地定生起,你的憶佛念絕對是很堅固的,一定是有淨念相繼的。依於這樣的定力生起,所以面對生活當中有惡來、有惡口來、有惡身行來、有惡業現前的時候,你能夠忍住不報,你住在清淨憶佛念;住在清淨憶佛念以後,不能只住於清淨憶佛念,因為您是菩薩,你要有定慧等持來對治煩惱。您不是外道以定為禪,住在清淨的一個禪定相應的定境法塵,就以為涅槃、寂靜、清涼了;不可以這樣子變成修學菩薩道成為一個外道,不可落於五現見涅槃的邪見境界。

惡來不報,先以定動之後,記得《大般涅槃經》告訴我們要「後以智拔」。這個智,就是之前剛剛講的要「觀無常想」,要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無常;不只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無常,你要依前面單元所說的:「本無作者亦無受者。」本無作者亦無受者,沒有一個人被罵,沒有一個人被打,也沒有一個打人,也沒有一個人罵人。這樣的講法好像世俗人說:「你是不是神經病,發瘋了?」不是!我們這裡真實講法是說:沒有常住的五蘊,沒有不是剎那生滅的五蘊,五蘊都是剎那生滅。就跟我們之前舉過的一個電視節目,或者小孩子玩的這些RPG,角色扮演遊戲裡面的那些角色,有殺人、有被殺、有去收集寶藏,可是實際上都只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光影變化!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我」這個色身在這裡被罵,我時時刻刻我老了一秒、兩秒、三秒、四秒;沒有時常不變的一個意識,因為意識是依如來藏生起,祂本身不是常住法、不是不生不滅法;被罵的我如是,罵人的我,乃至他罵出來的,依於他有這一個五根身有這樣子的身口意行的造作,然後有這樣的聲塵傳到我的色身——我的一個耳浮塵根,乃至傳到我大腦當中的勝義根,如來藏造作了這樣子的聲塵相應的內相分,再由意識去了知。依法都如實的因於你的知見越來越深細,依你的定力、慧力去體會,你越來越發現每一個法從有一個人站在我眼前開口罵到我結束,聲音無常!就跟 平實導師告訴我們的,「你—這—個—混—帳、你這個笨蛋」,講「這」的時候,「你」已經過去了,講到「蛋」的時候,「你」都不知道哪裡去了。可是眾生愚癡!卻又依於記憶的功能,所謂的念心所的功能,明明是已經「你」,隔一秒再講「這」,最後講了五秒才講到這個「蛋」,「你」已經過去四秒鐘了講到「蛋」,卻依於這個念心所成就,依於你有勝解,你對於他所說的這些中國話、中國字你有理解,依於念心所成就,依於念心所、慧心所,依於這一些心所法的造作,你在人家罵完之後,你甲伊撿起來放(台語),你把它撿起來了。你就好像電影一樣,依於你的影像視覺的殘留記憶,明明是這一些影像都是一秒鐘二、三十張的這樣子流過去,依我們的視網膜的視覺記憶——視覺暫留,你最後說:有這一個人在演這一齣戲,有從九點演到九點五十分;不曉得如果是電影的話,這個膠卷已經不知道是捲過幾萬片了,已經早就不是第一,九點一分一秒的那一個第一張影片。

眾生如是,菩薩可能要反之而行;菩薩不只是能夠觀見生滅相的過咎,菩薩還能在生滅相上面先「惡來不報」,然後依於自己的定力、慧力能夠觀察生滅相背後支撐它出生的生滅法;乃至在明心、或是明心之前、或是明心之後觀照這一個不生不滅法如何運作這個生滅法的出生,而眾生又如何依於身見、我見,依於我、我所而建立的生滅法上面的、這些光影變化上面的,把它認為實在的;這些象棋上面的刻畫,這一些將士象車馬砲(台語)把它當真了,而玩起了一場又一場輪迴生死不斷的棋局。這就是眾生的愚癡、無明、悲哀!那菩薩反過來講,您惡來不報之後,您還要先以定動之後,就要依這樣的正知見;正知見當然不是純粹的文字般若,因為您當遇到一件生活上必須要您生忍因緣的時候,您之前一定已經有不斷如實的修習了;就好像一個拳擊手不是一天只有一局拳局,你也不是說一定是馬上今天修學,後天就遇到。

那「觀無常想」,能夠觀於無常、觀五蘊生滅無常,就能夠對於別人的辱罵、別人的稱讚,反過來別人稱讚,你都不會再起了一個貪愛。換句話說,「觀身不淨」,觀五根身而有了這些聲音,他才能夠罵我,才有一個我站在這裡被他看到、被他罵。可是觀身不淨,觀身也都是苦、都是無常、都是無我;觀身無常、觀受是苦,所以我沒有真實的色,一切受都不離五根而有受;我如果沒有五根身,我沒有現在聽到他這樣子而起貪、而起瞋,稱讚我就起貪,辱罵我就起瞋,我就不會有這項心行。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能夠作到這一點的話,當然最後能夠觀心無常,終究有一刻、有一剎那你能夠真實能夠斷我見。這就是所謂後面的「修於慈悲,心不放逸」,最後「斷除瞋恚」的道理,也是在這裡。當然真實的斷除瞋恚,是只有地上菩薩才能夠慢慢地斷除瞋恚的種子;在地前的菩薩,包括三賢位的、包括七住位的一個明心的菩薩,雖然他能夠證得相應於小乘初果人的斷三縛結,可是他如果沒有證得初禪,他終究還是需要在二果的時候薄貪瞋癡。

可是這樣的過程就是依於「惡來不報,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先用定來動搖這個煩惱根,紮得很深的無量劫來的取相為真、執夢為實的習氣先搖鬆了;搖動了以後,最後要拔除它需要靠智慧。而無定之慧是假智慧,是所謂的乾慧,不能解煩惱渴;無慧之定,就容易落入於外道的五相——那個五現見涅槃。所以我們一直要強調:菩薩們!您的智慧跟您的定力,是要定、慧等持;就跟一個人爬山一樣必須有兩足,或是兩個登山杖、兩個雪杖;你才能夠不管任何的煩惱現前的環境當中,不管是會起樂受,世俗人會起樂受或起苦受,乃至無記的境界當中都能夠保持正念。依於這樣的道理,不只是在這一段的經文所說的能夠「生忍因緣」,能夠最後「斷除瞋恚」,你也一定能夠慢慢地斷除貪愛,你也一定能夠慢慢地,因為貪愛、瞋恚這些著相之後而有的煩惱慢慢斷除了。

即使之前您還沒斷我見,因為沒有具足未到地定、沒有具足正知見,可是不斷地這樣子「惡來不報,觀無常想,修於慈悲,心不放逸,斷除瞋恚。」這裡的瞋恚是指一分、少分的;又繼續「惡來不報,觀無常想,修於慈悲,心不放逸,斷除瞋恚。」繼續四種修,定力增強了、福德增廣了,慧力又加深了;繼續「惡來不報,觀無常想,修於慈悲,心不放逸,斷除瞋恚。」世俗人說我們學習一樣,譬如說開車、譬如說煮菜,你熟能生巧!因為依於五蘊的運作,依於意識能夠相應這樣子一個定心所,你慢慢地學會了,一開始開車頓頓挫挫,可是最終終於就能夠養成習性。這一世的習性帶到未來世,又有無作果,乃至有報果、有餘果,乃至於有所謂的作果,最後終究也有解脫果,而能夠到達佛地的究竟解脫。

時間的關係,雖然我們沒有辦法把污戒、淨戒的部分完全講得很如實;希望能夠依於最後這一段斷我見,乃至於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如何面對這些境界現前的時候如何去面對它,如何有定、有慧來伏除它,來趣向於斷我見;乃至依於未到地定斷我見之後,能夠我見具斷,明心證真;因為您是具足菩薩種性的菩薩。希望菩薩們!這一系列的演說對於您在斷我見方面有一定的幫助。

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演說到這裡。

祝願菩薩們菩提早證,勤於四種修,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