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忙些什麼?(八)

第48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阿彌陀佛!

歡迎您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這一系列我們跟大家分享的是:究竟忙些什麼?

我們在上一集的內容裡面,我們提到:佛教所建立的人生觀,為什麼遠遠超過了世間常見的人生觀?最起碼它包含了四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就是佛教對於煩惱的處理是根本性的、全面性的,只有依循著佛教的教理,我們才有辦法真正根本地解決煩惱。第二個層面,就是佛教對於人或是對於有情的看法,不只是只有這一世,而是有過去世、有現在世、也有未來世的,生命是每一世、每一世的無量世這樣子的延續下去的。當然,我們也反覆再三的強調,這個延續的方式,並不是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靈魂,當然也並不是像有一些人主張的意識有辦法去到未來世,或者細意識、極細意識等等,這個都不是正確的說法。但是這個正確的說法,要等到各位修學大乘佛法,乃至於有一天開悟了之後,您就能夠明瞭了。這裡我們先按下不表,只跟大家說,佛教所看的人生不是只有這一世,而是橫跨了三世。並且所看的這個範圍,也不是只有「人」這一界,而且它看到的範圍是橫跨在我們所有輪迴的有情的世間。而且呢,除了這個有情世間之外,更談到了有情與有情之間,互動所產生的種種的因果關係。正由於這些因果關係,所以我們才會因此而決定我們將來要往生要到哪裡去?並且往生之後,在下一輩子會大致上過怎麼樣的生活、怎麼樣的狀況等等;那這些都是所謂的「因果關係」裡面去界定。除了這些我們說時間、空間、因果關係之外,佛教還有一個根本的就是:「所有的一切有情皆有佛性。」所以,我們對於所有一切的有情,不管牠是動物也好,不管牠是昆蟲乃至於螞蟻也好,那像這類一切的有情其實都有佛性存在;只是受限於目前的狀況,所以,以至於說我們可能用肉眼凡胎,沒有辦法直接去想像說:將來牠要如何成佛?但事實上,每一個人背後、每一個有情背後都有「真心」,包括螞蟻在內也都有。所以,基於這個觀點所建立的人生觀是一種全面性的,普及於一切有情的這個人生觀。

當然,佛教雖然在這幾個層面上面,遠遠超過了我們在世間所能夠談到的人生觀,可是各位觀眾不免也會想到,這些層面是何其的深、又何其的廣啊!那我們怎麼有可能去想到呢?正如同我們上一集講的,我們光是對治眼前的煩惱,恐怕就已經分身乏力了,那我們又怎麼有力氣去學這麼深、這麼廣的,我們有可能學得會嗎?這裡給大家講的就是說,當然如果我們現在是從一個凡夫俗子,然後我們要自己努力,凡事都自己來,自己要想辦法把這些道理給弄懂的話,那真的是不可能的事情!不過我們很幸運的就是說,之前有佛菩薩在幫我們開道,佛菩薩留下了許多的經典,這個經典裡面,就詳細的為我們剖析了我們剛才講的各個的層面,包含說十方的世界、包含輪迴、包含因果關係、包含眾生如何解脫、也包含眾生如何成佛。那這一些的層次呢,可以說在 佛陀留給我們的經典裡面,都解說得相當的詳盡。

那剩下來的問題呢?剩下來的問題就是,經典都已經在那邊了,剩下的問題就是說:我們如何能夠虔誠的、恭敬的去學習 佛所留下來這些經典?那為什麼我特別強調虔誠、恭敬的學習呢?最主要是因為,不可避免的我們在世間打滾多年,通常我們在意識到,比方說,在今天您看到這個電視節目的時候,或許您在社會上都已經功成名就了,那過去的人生歷練,不可避免的讓您覺得說:有一些方面您的見解就是對的!如果把這樣子的方式用在佛法上面的時候——用在學習佛法上面的時候,很容易會產生一種狀況就是:對於經典您通常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比對,甚至您會喜歡哪一部經典、不喜歡哪一部經典,以至於對於不怎麼喜歡的經典,或者覺得沒有這麼高深的經典,您就把它棄置一旁,專門去學習您感興趣的經典。這個是一般大眾在學習佛法的時候,很常發生的狀況。所以我們才要提醒大家就是說,凡是學習佛法的話,一定要先用虔誠、恭敬的心去求法。更何況的是說,學習佛法的時候,看經典固然是一個途徑,可是就如同我們之前給大家講過的《心經》的例子,《心經》從頭到尾也不過兩、三百個字,那麼兩、三百個字要能夠函蓋一定的佛教的義理的話,顯然每一個字可以說:「字字珠璣!」所以,既然每一個字都是這麼重要,如果您對於這些字的見解,如果用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的話,那當然您也可以闖出一片天出來;意思就是說,您大概也都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把全篇的《心經》解釋的所謂通透了!可是,就如同我們前面給大家舉的例子,就是我的一個朋友,然後跟我說:「用《易經》跟老莊的學說,可以完全解釋《心經》。」就像這個例子一樣,我們用自己的思惟去解釋的時候,當然解釋的通啊!可是問題是:解釋出來的,可能根本就跟裡面真正的義理相差十萬八千里!所以要避免這樣子,最佳的方式就是要「尋求善知識」,尋求好的老師來教。可是在尋求好的老師來教的時候,還是回歸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如果您在有緣碰到一個不錯的老師的時候,如果您還是拿世間法的那一套成見,那當這個老師說東的時候您就懷疑東,說西的時候您就懷疑西,說一的時候您在懷疑是二的話,那麼這個課程要如何繼續下去,您又如何學得通透呢?所以我們才說,學佛法,首先就希望大家先把世間權位、名利所養成的這些「憍慢」之心,先把它放在一旁;就像我們常常跟一些同修們分享的心得:「要學佛法的時候,進來學佛法的地方的時候,請您在門外把你在世間的一切的名分、地位全部都放在門外;一旦踏進學習佛法的莊嚴場所的時候,請你全然放下所有的一切,然後乾乾淨淨、虔虔誠誠的來學佛法。」

如果您也有機會碰到好的老師——善知識,然後也願意來學佛法的時候,那麼首先就要告訴您,佛法主要包含了兩個層次:一個層次就是,讓大家都能夠解脫於煩惱;第二個層次就是,讓大家按部就班的修習之後,以後就可以成佛。所以這一點來講,佛教其實跟其他的——特別是一神教,有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像一神教的話,上帝永遠都是上帝,凡夫俗子在學了這個宗教之後,不管再怎麼學,永遠都是上帝的子民;但,佛教是不一樣的!佛教講究的是說,大家學的時候,以後有一天成佛的時候,你就跟 釋迦牟尼佛、跟 阿彌陀佛一樣也都可以成佛。這是佛教很特別的一個地方。那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先看看,因為我們剛剛講說,佛教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讓人解脫,一個是讓人可以成佛。所以,我們先看看讓人可以解脫的部分,因為畢竟這個所謂的「讓人可以解脫」的這個部分,是跟我們這一系列所講的主題,也就是說:「究竟為什麼這麼忙?那在這個忙碌中引生了許多煩惱,那我們怎麼因應這些煩惱?」跟這個部分的講題是有所相應的,所以我們就來看看這一部分解脫道是怎麼講的。我們要跟大家講的就是說,這個部分,相關於這個部分的經典,在佛教裡面叫作《阿含經》,那麼這一部分這個《阿含經》講了非常非常多如何解脫的方式。但是很可惜的就是說,許多人入門來學佛的時候,往往都輕忽了《阿含經》!輕忽《阿含經》的狀況,通常發生在哪一類型的人身上?就是有一類型的人,他看了《心經》跟《金剛經》之後,心生嚮往了,所以一心想求大乘佛法;可是在這樣的心態之下,他也同時不屑於學任何的關於解脫的這個行門,他一心都只想成佛而已!那像這樣子的話,他就會忽略了像《阿含經》這類型的專門講解脫的這個經典。

那麼我們說,我們要給大家分享的一個心得就是說:透過像《阿含經》這類型的基礎的經典,來確認確實瞭解解脫的這些境界,是非常重要一件事情。為什麼我們這麼說呢,比方說,在《阿含經》裡面談解脫的時候,一定都會談所謂的「涅槃」這個字眼,「涅槃」描述的就是一個終極解脫的境界。但是我們看到了許多的有心學佛的人,但是一開始沒有掌握好這個學習的次第的時候,一開始就想完全的跳過了,完全跳過這些解脫的學習,直接依附在大乘佛法裡面許多華麗的名相裡面;所以,當他在面臨「涅槃」這類型的字的時候,往往都會說出很多奇奇怪怪的答案出來。比方說,一種的答案,是我曾經親耳聽過的一種答案,就是說呢,所謂什麼叫作「涅槃」呢,「只要我們能夠隨緣應對、不起煩惱,這個就是所謂的涅槃。」這個可以說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一種說法,但這個說法其實天差地遠!我們給大家講的一個心得就是說:大乘佛法,你要能夠掌握大乘佛法的精髓的話,你的這個第一步呢,一定要先開悟要明心,要開悟要明心。然而在你要開悟明心之前,你對於「涅槃」到底是怎麼回事的?你應該要依照《阿含經》這類型解脫道的這個經典所揭櫫的這些涅槃的境界,仔細去判斷、去思惟。如果您確實按照這樣作的話,您就可以發現:您所謂的這個「隨緣應物,然後不起煩惱」的這個心性狀態是不是就是「涅槃」呢,可以說,只要您願意——您願意卸下您的心防,把《阿含經》請出來讀一次,看看《阿含經》裡面關於「涅槃」是怎麼解釋的,您馬上就可以發現:「隨緣應物、不起煩惱」根本就不是《阿含經》裡面所講的「涅槃」的境界!所以我們給大家講的就是說,這個阿含的解脫的證境——所揭櫫的解脫的證境,雖然說《阿含經》的本身的經文,也許不像大乘經這麼有趣,並且有許多地方可以說:反覆申論再三,幾近於過於詳盡、過於囉唆的地步!可是問題是說,它也很真實的呈現了所謂的「出家學習解脫,應該要怎麼去學?」您如果是按照《阿含經》所揭示的方式,去出家、去努力學習的話,那麼你在這一生就能夠證初果、二果、三果,乃至於最後證阿羅漢果的機會就非常非常的高。這其實是 佛陀祂當年在印度的時候,就是用這一套的解脫的方式,讓許多人,幫助了許多人證到初果到阿羅漢果;這個是有教案可循的,有確實的歷史的教案可循的,所以您不用覺得訝異!因為,解脫道就是 佛陀所施設的一個方便、快速成就解脫的方式。當然,這個解脫的方式能夠那麼快速,其中有一個關鍵當然就是所謂的「出家修行」。不過,電視機前的諸位觀眾如果沒有辦法出家修行的話,也不必太難過!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雖然也許不見得能夠確實按照《阿含經》的方式,在當生就證到了初果、二果乃至於阿羅漢果;可是我們可以以我們一般人在社會裡面打滾——或者是說在家人的身分,我們其實可以透過《阿含經》去詳細瞭解到說:證初果,到底它的條件是什麼?二果又是什麼條件?三果、四果又是各是什麼條件?然後甚至說,所謂的「涅槃」,到底在《阿含經》裡面講的涅槃是什麼樣的狀況?我們得先把這些東西把它分辨清楚,建立扎實的基礎。

那先跟各位說的就是說,《阿含經》裡面所講的「涅槃」的狀況,雖然您也許讀完《阿含經》,接下來再研讀其他的大乘經典的時候,也許會發現:在字面上面看到所謂的「涅槃」的東西,好像跟《阿含經》裡面講的好像不太一樣!那這個時候,我們就得要先奉勸大家,其實大乘經裡面講的「涅槃」的境界,跟《阿含經》裡面所講的「涅槃」沒有不一樣的地方。如果您發現有不一樣的地方,就如同我剛才給各位舉的例子,把這個「隨緣應物,不生起不必要的情緒」把它當成涅槃,然後你把這件事情跟《阿含經》一驗證之下,你馬上就發現不太對的時候,那表示你對「涅槃」一定有錯誤的理解。所以先跟大家叮嚀再三,就是《阿含經》的經文,雖然不像《心經》、《金剛經》這類型的經典這麼華麗,可是奉勸大家一定要怎麼樣?就是要把裡面的證境把它分辨清楚。如果你在學大乘的時候,發現說裡面講的好像跟《阿含經》不一樣的時候,那可能直接的原因就是:您對於大乘的經典,已經用您自己的方式去解釋了。實際上,從我們看起來的話,特別是就「無餘涅槃」這件事情來講的話,《阿含經》跟大乘經講的完全一致,中間沒有任何矛盾的地方。所以,這個是我們在學習解脫的這方面,希望叮嚀大家「要先確知解脫的證境」,以免你在學大乘的時候走岔路了。

接下來,在大乘的這個部分,當然談到的就是如何成佛?這部分的經典比較出名的就是像般若經、《金剛經》、《心經》,或者是《法華經》、《華嚴經》、《圓覺經》,或者是像《解深密經》、《楞伽經》、《楞嚴經》這些經典。那麼這些經典,其實它所交代的就是:按照我們在不同位階所需要的修證,然後 佛在這些經典裡面一一為我們說明。這些經典有一個關鍵的地方,就是這些的經典要能夠掌握這裡面的道理的話,佛在這邊的開示是有先後的順序;也就是說,在大乘經裡面的話,我們可以說,比較放在前面學習的,應該就是像般若經、《金剛經》、《心經》這類型的經典。因為它談到的就是告訴我們,如果你也認同佛教的話,如果你也想要來追尋大乘佛教的境界的話,那麼這些般若經、《金剛經》、《心經》這類型的經典就是告訴你:「你將來要找到的這個真心,祂有什麼樣的性質?」先教你把這些性質分辨清楚了,將來有一天您要自己去參究的時候,才不會走錯方向。所以要學的時候,應當以般若經為先。那當然後面的這些經典,後面的許多的經典,包含我們說的《圓覺經》,包含我們說的《解深密經》、《楞伽經》、《楞嚴經》等等這些經典,特別是像《楞嚴經》這類型的經典,其實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這類型的經典。問題是:當我們還沒有真正找到真心的時候,還沒有真正找到了這個真心的狀況之下,我們在面對這些經典的時候,應該要非常的謹慎、非常的保守;因為當我們在解釋這些經文的時候,由於我們沒有真正親自找到這個「真心」,所以你對「真心」只能用想像的;當你在想像的狀況之下去解釋經文的時候,很可能在重要的章句上面,就會產生了很關鍵的誤差,以至於說,從那個誤差開始,你就一錯再錯,乃至於整卷的經文都可能往錯誤的方向去想。這就好像是有人也一樣,把整個《楞嚴經》的這些修習的狀況,都把它解釋成修禪定的這個狀況一樣的道理。

所以我們要提醒大家的就是說,想要學大乘佛法,有這樣的心量,我們讚歎大家!但是不要忘記的:第一個,解脫的證境一定要掌握清楚,也就是《阿含經》不能夠偏廢;第二個,就是關於在我們要學習的時候,應該要優先要學般若系的經典,因為這類型的經典有助於我們找到真心;第三個,當我們還沒有找到真心之前的話,在面對以後更進階的經典,比方說《楞嚴經》、《楞伽經》、《解深密經》這類型的經典的時候,請大家務必要謹慎小心,最好不要用自己的意思擅自來解釋經文,而是要依循善知識的解說,以免一句錯,步步錯!至於說,其他類型的經典還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地方,我們下一次再來跟大家分曉。

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