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接物與是非

第93集
由正益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談論的問題是—待人接物與是非。有位當事者他問到,他自從學佛以後,就非常謹慎自己的言行,在待人接物方面他就特別地小心,可是即使是如此,他還是陷入於這是非之中。他就對這情況非常地困惑,不知道如何是好。這邊的回答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娑婆世界,是一個難以堪忍的一個世界,眾生的根器差別非常的大,有的人他是屬於貪比較熾盛,有的人則是瞋恚比較熾盛,有人是無明深重,他特別沒有辦法如理來思惟,與人家討論的時候,他往往都流於情緒,而且許多的眾生他是剛從三惡道而來,你也沒有辦法對他們作種種的奢求、苛求以及要求。所以遇到這樣的事情的時候,如果和人家起一些爭執,就應當先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被無明的業力所推動?而不用那麼先著急先表明說,自己在這過程中是對的、是錯的種種。應當先靜默下來,然後看看是如何,不用先一定認定別人說的沒有道理,這就是是非的一個源頭,因為要爭執出來有一個是就是對的,非就是不對的,所以就行於言,就顯示於口語之間,最後顯示於身行。那你說:為什麼會有身行呢?身行就是對於他人不尊重,因為討厭他的說法,所以就心裡面輕視這個人,甚至瞋恨這個人,這些都是因為往往爭執一個是非,所造成的一個結果。

所以我們待人接物的時候,即使是很小心,別忘自己會流露出這樣的情緒、這樣的感受,以及這樣的決定。所謂的決定,就是已經抱有一些見解,世間人他們方便稱為成見,就是認定某些人一定是怎麼樣的。然而只要是人,許許多多的變異性都是存在的,沒有一個人的心是可以從出生到死亡都同一個,不是!六識的體性,尤其這意識,祂是千變萬化的,小時候懂的事情,到了長大以後就可能都已經忘記了,你如何說祂是同一個呢?然後甚至有的人,他昨天才罵過人,可是他很快就自己忘記了。所以是非之間以及意識,雖然看起來分明伶俐,可是,往往結果卻跟我們想的有一點差距。所以這要說明的是,即使我們待人接物已經很盡責了,也很小心,可是是非是很難以避免的,因為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是非之地,所以不用太過於在這裡面著墨。而是應當想:我應當來做些什麼?當然,對於有人要傳達,這些是非給你聽的時候,你可以不接受,但是有時候會很快觸怒這個要說這是非的人,他來找你談有可能是因為他想要藉由你的一些想法、或是言語,然後得到贊同。

學佛人就比較不方便在這種是非上,來作種種的評比,來作種種理論上的分析;因為理路上的分析,你要牽涉到過去生的業果,過去生的無明,這樣非常非常複雜,整個算起來,也沒有辦法說到底是誰對、誰錯。因為你當這件事情說他是對,另外一件事情呢?既然沒有辦法統統說是對,那就代表說有對、有錯,就是中間每個人呢,都不可能是圓滿的、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我們也不需要透過一個法官的一個檢定、一個判定、一個判審,來說明誰是對的、誰是錯的;因為這是世間法,世間法就有它的來龍去脈,它有它過去生的因緣,兩個人之間的應對,以及相關周遭的一切的種種,非常非常多細微的一些條件,所以才導致這樣的結果。

因此我們要說的是,我們不要隨便去附和這樣的事情,我們儘量是對事不要對人,即使是對事的話,當會影響到一些人的觀感的時候,我們也不要過於執取。因為有些人,他認為某件事情是一定要這麼做,然後不這麼做就如何,即使是這樣,我們站在世間法的角度,我們可以說提出一些建議,但是口氣就應該溫和,不需要說自己堅持一定要如此做,然後就是擺明跟你唱反調,這樣就失去攝受眾生的重大的一個目的了,因為菩薩在這個世間,就是要攝受眾生。雖然當事者可能並不知道過去生他也是在菩薩行的一個行列之中,但是這一生既然已經親近於佛法,就應該曉得說,我們應該繼續來向佛法這個康莊大道邁進,乃至於成就佛果。所以應當相信自己能夠攝受這些無量無邊的眾生,那如此一件小小的事情,我們就不需要把它擴大。因此當他人評論另外一個人如何如何的時候,如果沒有辦法離開現場,一個方式是說,就不要去說他所說的是對的、或是錯的;因為你所說這件事情,那一個人不是這樣的,你有可能馬上觸怒了這當前這一個人。所以他找你來談話,就是希望你贊同他,結果你說了相反的話,而且還為另外一個人來辯解,這樣他就不高興。所以透過這樣的思惟,你就發現,最好的第一時間的處理是先不要說話,然後靜待這些因緣;除非你已經對這事情很清楚了,即使是如此也不需要對於一個情緒失控,或是說喜歡撥弄一些是非的人,來說種種的如理的話,因為他也可能不會接受。

所以眾生有千差萬種根器的差別,我們在待人接物上就是要知道,你要知道有些人的心性,他就是不調柔,你跟他說東,他就可能來說西,他也可能沒有辦法理解你在說的意見是什麼。所以我們對於是非要秉持不傳布、不宣傳-不對另外一個當事者來傳話這樣的心態。要去想:是非到我這邊,就可以止息,因為我不是要作世間的是非之人。娑婆世界的眾生往往對於很多事情不能堪忍。那你會說:那娑婆世界,不就是稱為堪忍的世界,那為什麼眾生不是應該很堪忍嗎?然而眾生不能堪忍的是:對於佛法不能堪忍,對於善法難以接受;而唯有菩薩行的這樣的眾生有情,願意生生世世在這個末法世界來堪忍這樣的種種善法的受持,以及不善法的逼迫。所謂不善法的逼迫,就是當你受到一些是非的因緣被捲入其中,這也算啊!如果是小乘人,他就完全不理會這些事情,但是菩薩是有所不同的。

接下來我們就要談一下,那菩薩到底有什麼不同?菩薩會想要跟眾生來結緣,並不是說自己好就好,並不是說自己良善就可以了!會去想說:我在這個團體裡面,大家並沒有很和諧,那原因是為了什麼呢?因為大家沒有接觸佛法,不瞭解佛法的可貴,而都只是在世間法上爭取一些權益、爭取一些名利,乃至於個人的一些小小的見解這樣的凸顯。所以你會發現,大家所作的這樣的行為,跟佛法所要的這麼樣廣大的目標來相比,實在是不足一提,實在是相當的微不足道。所以你要方便能夠引導一切的有情,能夠走入佛法的康莊大道,走入佛法的殿堂,你就要施行一些方便。所謂的方便就是說,讓大家很自然就可以接受,接受什麼呢?接受你說的佛法。可是你說的佛法,並不是說你一定先張開嘴來說,而是你可以透過一些精美的飾品先跟眾生來結緣,或是一些食物先跟眾生來結緣,讓大家知道,你本身是吃齋唸佛,知道是修行善法。那你可以在一些場合中,不經意的流露出來、表露出來,你希望大家以和為貴,你也不想要涉入這些是非;相反的,你希望能夠消弭這是非,能夠讓這整個團體,大家能夠團結。所以透過你的一些心行,就可以改造這個團體,讓大家慢慢都不會找你來作各種傳話的一些事情,或是想要叫你來判定一些是是非非,這樣對你來說是可以耳根得以清淨。

然後他們會轉過來,轉過什麼樣的念頭會來找你呢?就是他們對於生死有一些疑惑,或是當他們家人生病、得到重病的時候,他們感到徬徨會問你:那佛教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改變一些事情呢、或是可以幫助我?那你就可以將佛教的一些東西這樣來說出來。所以應當先跟眾生來結緣,透過你結緣方式,大家就會從你的威德,這些不經意的表露出來,就可以改變他們一些根深柢固的想法;不然大家都隨順這無明的生死的洪流,而不能夠體解這些自己應當修學的康莊大道。還有包括世間人,有的人還沒有達到能夠學佛的層次,你也可以看得出來,因為有的人根本不相信世間是不是有因果,他做了許許多多的事情,以及做了許許多多的惡口,他實際上是不介意的,因為他不介意因果的背後,是因為他不相信他會怎麼樣;而且有的人在撥弄是非的時候,他不認為他是在作這樣的事情,他認為他是在如實地陳述,因為他認為事實就是像他所說的是這樣的。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就要用一些種種的暗喻,然後一些種種的因果、發生的一些事實,在這世間所引起的一些事情,來告訴他做人不要爭這個世間的是非,把它爭出一個道理出來;因為兩個人之間僵持不下的,沒有人可以說,他總是完全全面都有道理,自己總是認為自己佔盡了理的那一方,對於他人的指責,往往不加以回應,所以兩邊就變成,攻訐對方的短處,而沒有辦法在這過程中去調整出,對團體最好的一個方策、最好的一個方式出來。

所以,我們可以透過這樣的過程,先讓自己的威德以及福德能夠顯現出來。所謂個人的威德,就是要平常能夠觀機逗教,能夠說一些佛法,這樣的人就會有所威德,這威德就是,因為由於三寶的護持。所以將這些淺易的佛法,帶入到生活之中,不論透過一些電子郵件、或透過一些電子書、或是種種的圖片、或是一些佛菩薩的卡片等等,你就可以讓其他人獲得一些利益,而不至於一定要在這世間-這窄小的空間裡面去爭奪。你可以告訴他們許許多多關於世間無常的道理,而不一定要透過你自己的親身經歷,你可以說你知道些什麼,從報章雜誌上、或是以前的你所聽聞的故事,把它剪輯下來,然後寄給這些人,他們如果有因緣的時候,他們就會知道,自己所堅持的不一定是完全如理的,有時候是可以調整的。在這過程中,他們就會弭平許許多多原來要撥弄的是非。

菩薩在這世間要更進一步,更進一步就是自身來持菩薩的戒行,然後對於整個團體,要以潛移默化;甚至說,即使這個團體是一個道場,也是有可能會有是非,菩薩在這過程中,應當不用特別來辯駁一些事情。所謂是公理自在人心,並不是可以靠自己強辯而得來,而是應該靠這一生自己的行為來端正自身,端正自身就能顯露真正的莊嚴。菩薩莊嚴,一個是透過布施,再來透過持戒,如是直至般若修慧具足。透過布施行的這個莊嚴,你可以讓其他的眾生瞭解到貪欲的過失,可以知道貪著一些事情,有種種的不利於自己未來世的種種的果報會發起。所以當這世間上,如果有一些天災人禍的時候,你就可以在那個團體中來倡導怎麼樣去救濟、怎麼樣去賑災,然後鼓勵大家往這地方來走;然後還可以告訴大家,如何藉由這樣所布施的功德來迴向,可以讓他自己的家人、小孩都得到一分安樂。

世間的人關心下一代的,往往是他的課業,以及補不完的一些種種的課。不論這些課,上的內容是什麼,我們應該來關心說,身心應當持受的課程是什麼。其實對東方文化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認識佛教。認識佛教在這個過程中,是對一個小孩成長非常的重要,因為佛教會告訴他,不要傷害眾生的道理,而且要慈悲平等眾生的這個道理。小孩經過這樣熏習以後,當他如果哪一天發生事情,他也會將心比心,來為對方來著想,就不至於說,在待人接物上,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思,當別人拂逆他的意思的時候,他就生氣暴怒。所以,透過這樣的行為的檢討,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可以讓自己不再捲入於這個是非之中,能夠讓這個是非自動的消弭;因為很多的是非之人,他們只是一時的,過兩天之後,兩個人吵完架,又還是好朋友;如果你在這過程中,插嘴說了些什麼,是不是到那時候,你的處境就會很尷尬,變成說,別人撥弄是非,到最後撥弄是非就只有剩下你,因為他們兩個人,都已經又合好如初了。所以,菩薩應該於過程中要謹慎自己言行,不要在這種過程中,來輕易地讓自己掉落到這些是非之中,要想辦法把話題能夠岔開。

至於說佛法中的大是大非,到底會不會影響到佛法、影響到眾生、影響到正法的流傳?這就不能夠以同樣的方式來處理。菩薩在這過程中寧可去得罪人,寧可讓別人非常不高興,但還是要將這些理路說個清楚,因為佛法是這世間能夠得以出長法身慧命的重大關鍵,這世間的許許多多的善法,是因為有佛法的大是大非所構成的、所支持的、所作為基礎的,所以對於這一點要特別地留意。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點擊數: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