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夠「生於安樂,死於安樂」?(下)

第38集
由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要和大家繼續來談談,《孟子》裡面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人就問說:「如何才能夠生於安樂,又死於安樂?」

昨天說到說,也許有人會覺得那樣的說法會有一點過分的消極悲觀,因為人生還是有它的光明面的。基本上我也贊同這樣的說法,所以現在我們就來說說看:菩薩可不可以生於安樂,死於安樂?

首先要來說:菩薩的生於安樂其中的生活於安樂之中。也許有人會質疑:「菩薩真的可以生於安樂嗎?」或者是說「菩薩為什麼好像一直都可以生於安樂呢?」前面不是說到,一般人之所以可以生於安樂,是因為在前一世行人天善法培福的緣故,所以才能夠在此世受用富貴,乃至為人尊敬、生活安逸等等。那當然菩薩也會是過去世就已經持五戒、行十善,乃至還依布施等六度,不但是積極去作利樂有情的事情,而且還主動的不去作傷害眾生的事情,那這一世所得的福報,當然足以讓其生於安樂。可是,一般人受用福報之後,或許能夠隨著他的習性再去作布施,或者是不知道要繼續再布施修福,那麼後一世就不一定再能夠生於安樂了。然而,菩薩修學六度習以為性,多數能夠在來世繼續的樂善好施,所以受用此世生於安樂的同時,又繼續的行布施法來利樂有情,所以來世也輾轉都得安樂。

此外,還有一分的菩薩除了像上述菩薩能夠這樣繼續的布施來利樂有情之外,他還瞭解所謂「滾雪球」的道理,所以他不會把過去生的福報在今世完全兌現,乃至又將今世所受用的福報,拿出多分來利樂眾生,當然他的福報就會一世又一世的很快的增長,所以更能夠世世都能夠生於安樂了。那也許有人會這麼想:「何以見得這麼說呢?這些菩薩能夠不將過去世的福報在今世完全兌現呢?那恐怕只是你的一面之詞吧!」可是,我們來看看社會上的很多人,明明是在事業上可以再賺錢的,卻在人生的某一個機緣之下,毅然放棄了再賺錢的機會,然後投入了義工的行列之中;那對菩薩而言,當然就是投入度眾生的事業之中;而且都不收取分毫金錢上的回饋。一般有修福習慣的人都已經是這樣了,更何況是菩薩呢。

除了這樣的情況之外,又有另外一種能夠生於安樂的情況,而同樣是菩薩與一般人所共同會有的,但是卻以菩薩的情況較為殊勝,那就是「知足常樂!」一般人若能夠知足,那被五欲的財、色、名、食、睡所束縛的煩惱,當然就會比過分貪著五欲的人要來得淡薄,所以當然就有多一分的安樂。那為什麼會是這樣?假如有人常常覺得說在五欲上沒有辦法滿足,所以就一直認為自己真的是很不快樂!然而這一位知足常樂的人,卻因為知足的緣故,不過分追求五欲的快樂,那當然覺得安樂自在多了。

這裡順便來討論一下「自由自在」這個名詞,什麼是自由自在?我們現在的社會是所謂的民主時代,那民主時代就一定是自由自在嗎?那一般不能自由自在的有哪些?譬如說:要忙著帶小孩、要忙著賺錢,也許老公不允許這樣作,也許老爸不允許這樣作等等。乃至還有在法律的規範下,也已經就是什麼?有條件的自由。因為要繳稅啊!假如不繳稅,某一些權利就沒有辦法享受;乃至說要遵守交通規則,否則就會被罰款;還有包括說,假如違反了刑法,就有可能會面臨坐牢的困境。即使尊貴如皇帝、尊貴如總統,就一定是自由自在的嗎?那恐怕也不盡然!古時候的皇帝要作某一些事情的時候,不是常常也要受到宰相、王爺甚至是大臣們的種種的牽制嗎?這個在古代的宮廷劇裡面,不是常常就看得見嗎?現代的總統呢?不是也一樣是動輒得咎嗎?所以其實不都也是一樣嗎?即使說上述的限制都沒有了(這是說「即使」),就一定是自由自在嗎?當然各位這麼一聽,也知道是不可能的!

現在再來說,為什麼不能自由?有的是被眷屬——包括父母、配偶、子女,乃至老闆、朋友等等——所約束,不能夠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那為什麼不能自在?因為不想要冷、不想要熱、不想要無聊,但是卻辦不到!不想要傷心、不想要難過、不想要憂慮,也辦不到!乃至說有一些事情,真的不想要讓人家知道,偏偏就一定會被人家知道。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其實從某一個角度看來,都是因為想要享有快樂,其實反而是被快樂的境界所束縛,而無法接受說「得不到快樂」這個事實。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所謂的憂鬱症會增多的原因之一,無非就是說,想要得的快樂,其實越來越得不到。大多數的人因為對五欲的過分貪著,所以反而被五欲所束縛;真的想要自由自在,首先就得要減輕對五欲的過分追求。古人不是也說「無欲則剛」嗎?可是問題,這個部分對現代人只恐怕是難了一點!那科學家、社會學家也會察覺到,過分的開發、過度的追求享受,都是讓這個世界的物質會缺乏的原因;甚至於是因為這個是一個工業過度發展的過程中,反而使得地球越來越不堪居住。所以,假如能夠知足,那這也是一種能夠生於安樂的情況。

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就可以介紹另外一種生於安樂的情況。這是菩薩不共於一般人,乃至於定性聲聞雖然說也有這種安樂,但是因為證果的定性聲聞人,多半不會再生於人間;所以也只有菩薩能夠生生世世在人間利樂有情的同時,而受用這種安樂。什麼安樂呢?就是解脫之樂!一般而言,快樂有兩種:一種叫作世間樂,一種叫作出世間樂。而世間樂也可以再分為兩種:五欲的樂,禪定的樂。然而現在世間人多只能受用五欲樂,已經很難有因緣受用禪定樂,更何況是出世間樂。而此處所說的菩薩受用一分的出世間的解脫之樂,是因為他能夠在因地善觀蘊處界的虛妄,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會對五欲有過分的貪著,所以一部分就顯現在前面的知足常樂之中;但此時菩薩不但只是知足,進一步他還知道說,他並不需要那一分五欲之樂,因為是虛妄的。

世間人往往當自己設定一個五欲的目標,或者設定一個人生的目標之後,就努力的去追求。能夠獲得相對的成果,當然是應當被嘉許的!但往往也有很多事情,卻好像說我們一輩子都沒有辦法達成這個目標來滿足自己。當然你也可以說,這個追求是讓這個世間進步的動力。但是問題是:真的有進步嗎?科技越進步,生活步調越忙碌,人們的煩惱越來越多,互相的紛爭越來越劇烈!那到底有沒有進步?也只好說是見仁見智了。而在這個時候,通常一些所謂的哲學家、宗教學家,一定會在這種熱鬧的情況下出來高聲疾呼,然後鼓勵勸勉大家要超越自我。其實這一些所謂的哲學家、宗教學家,根本連自己都沒有辦法超越自我,因為連自己是怎麼回事,都還搞不清楚,更何況還能夠超越自我?結果,即使人們真的可以超越自我,那超越自我以後是什麼?還是自我啊!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你當然也可以說是因為人們太貪心了,總是懷抱著永無窮盡的追求。但是,其實最大的問題在於什麼?在於不瞭解自我,在於不瞭解自我是虛妄的!

那這樣說來,菩薩是不是就沒有辦法受用五欲之樂?「那假如是這樣,那我就不要菩薩法。」也不是這樣的!因為菩薩法中有一個名相叫作「正直受樂」,那這個「正直」,就是一般人說一個人很「正直」的那兩個字。意思是說:菩薩正直受樂的時候,是應當受用的五欲樂就去受用,但是卻不過分的貪求。所以菩薩有時候,為了示現富裕的生活是因為世世行菩薩法利益眾生、利益有情所得的果報,所以他也許也開名車、也住豪宅,而這一些享受卻不是一般人所能夠受用的;但在這個同時,菩薩卻依然不貪著其享受,所以受用五欲之樂的同時,也同時有解脫之樂。

菩薩還有另外一種生於安樂,不但不共於一般人,也不共於聲聞人,那叫作「法樂」。因為菩薩從證得法界實相之後,而得到這種法樂;而聲聞人不證法界實相,所以不得這種法樂。為什麼說菩薩有這種法樂?因為他從證得法界實相的「人無我」開始,乃至「法無我」的過程中,他越來越明白:原來生活就是佛法!而不是像一般人所說的,要把佛法用到生活之中。世間的種種事情為什麼會是這樣?為什麼不是那一種道理?而其間的互相關係又是什麼?那又互相影響,又怎麼互相影響的?他慢慢自己就明白了。乃至於說,當他在觀察、思惟某一個法義的時候,又會有另外一個法從他心中自然的出現,也讓他可以看清楚其間的互相關係;因為所證的法是法界實相,是心得決定的關係,因為分分轉依於如來藏清淨體性的關係,所以當他在觀察、思惟這些法義的時候,不但是有遠離煩惱的解脫之樂,而還同時得到了智慧。那你說:快不快樂?

但是,這種快樂並不是世間五欲之樂所可比擬的;而這種法樂的同時,又得到了智慧,菩薩還可以拿來利樂有情。世間法之中,若是父母、師長看到自己的子女、學生在生活上都能夠漸漸的自足安樂,或者是學有所成,都會感到非常的高興!菩薩更是過於此,因為看到被利樂的有情漸漸能夠離開被五欲的束縛,也慢慢生起了智慧,能夠於此世、來世都得安樂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當然心中的快樂更是不可言喻的!你或許會問:「那這個時候還有沒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是的!這個時候菩薩雖然還沒有斷盡我執,但是就已經開始多多少少可以受用法樂,乃至可以利他;因為他就是希望眾生能夠得到正法的利益,而且是完全不求回報的。所以這也是菩薩生於安樂的另外一種狀況。

那麼菩薩是不是能夠死於安樂呢?當然,這裡要說明的「死於安樂」是說:是能夠在安樂的狀態下捨報,或者是說能夠坦然的面對死亡;而不是《孟子》中所說的「因為耽於安樂,而被他國所滅亡」的死於安樂。一般人不一定能夠死於安樂,有時候貪著五欲、眷屬,然後回顧一生的時候,想著說:「難道一生就是這樣嗎?好像從來都不是自己要的,多麼希望能夠重新再來。」當難以放捨之下,當然就是沒有辦法安樂。有時候因為說於未來不得而知:「到底有沒有來世?假如有的話,我來世會生到哪裡?可不可以再得到安樂?」因為有一大堆的不確定,而心中生起了恐懼!更有的是因為此世造作了惡業,乃至是殺害眾生,業境現前的時候,種種的恐怖逼迫,那更是不得安樂啊!只有一分因為人天善業之所攝持,往生的時候,善境現前而無恐懼,也許這可以說是一般人所追求的死於安樂吧!

菩薩於當生之時,能夠持五戒、行十善,乃至是依布施等六度,不但積極的去利樂有情,而且還主動的不去做傷害眾生的事情,當然更能夠感得捨報的時候,善境現前而無恐懼。這是與造作人天善法的眾生所相同的一面。但是菩薩之能夠死於安樂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他有解脫的功德;也就是說,因為開始斷我見之後,然後再進一步親見法界實相,已經開始有多分、少分的轉依,轉依什麼?轉依於「無我」;再加上說,對欲界愛也逐漸在伏除,那當然是更能夠坦然的面對死亡。然而,菩薩於智慧上的親證,證得本來無生無死,本來也可以不用再回到人間了,因為憐憫眾生還在生死苦之中,所以發願再回到人間;所以菩薩是可以一世比一世更生於安樂,乃至也可以死於安樂的。

至於說菩薩的另外一種生於安樂,也就是說,出生的時候能夠不離安樂的境界。那這個部分,因為還要牽涉到禪定的證量,乃至於是極深的般若智慧的成就,這個就不是我們能夠了知的。一般人是不是能夠生於安樂,或者是說如何才能夠生於安樂?上面已經說明而大略了知。而菩薩之能夠生於安樂、死於安樂的條件,是說:從親證佛菩提道為前提,然後依於次第修學,發願世世迴入三界來利樂有情,同時轉依如來藏的無我性,進一步圓滿親證,才終於也能夠達到生於安樂以及死於安樂的境界。

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