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五濁」?

第114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這一集我們要探討的題目是:五濁。

《阿彌陀經》最後有一段經文,釋迦牟尼佛這樣開示:「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佛說阿彌陀經》)因為念佛法門不可思、不可議、太深奧、太微妙,但是卻很容易入門,因此它是最契合末法時代眾生的根器;因此無量無數諸佛讚歎世尊,能夠在這五濁惡世裡面宣說這不可思議的法門。從這一段大家很熟悉的經文可知,五濁指的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濁,是渾濁的意思,就好比把塵土丟到原本清淨的水中加以攪拌後,土沙溶入清水中而與清水混合,於是清水原本清潔透明的體性失去了,變成渾濁不堪,不能清澈明見。所以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五濁,就是指五種遮障重疊起來,造成眾生渾濁無明的現象。

這五濁的內涵是什麼呢?又為什麼世界會有五濁呢?在《楞嚴經》中,釋迦牟尼佛曾對阿難尊者開示:「眾生本有而不曾有生的澄湛圓滿、微妙覺明的真實心如來藏,由於摻入了猶如塵土的四大、見惑、思惑、塵沙惑的煩惱,而抽出了一部分能見色、能聞聲、能覺觸、能觀察諸法等六種功能,然後從這最初分成的六種功能,而成就了五陰在世世流轉之中,從色陰進入到最後的識陰,再因色陰的死亡而令識陰歸於壞滅,不斷地從始入終,而有五種遮障重疊起來,漸漸變得渾濁不清,造成了渾沌無明的現象,而無法回歸本來面目。」這是從唯識道種智上來說五濁的成因,它的義理非常深奧,諸位菩薩如果有興趣進一步瞭解,可以請閱 平實導師著述的《楞嚴經講記》,裡面有詳細地解說。這個節目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將著重在較淺顯的事相義理上面來說明。

首先就來說劫濁。劫,是時間的單位。佛法中說:一個世界的生滅,分為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稱為四劫,是各由二十個中劫所成,共有八十中劫,這八十中劫總稱為大劫。在住劫中,人壽從八萬歲每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稱為減劫;再從十歲每百年增一歲增到八萬歲,稱為增劫;合這一增一減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為一中劫。但是除了這個時間的意涵之外,劫也有交織的意思,當某一些法性交織在一起的時候,也可以稱為劫。譬如壞劫的時候,有水、火、風三災,就稱為水劫、火劫、風劫;而住劫之中有饑饉、疾疫、刀兵三災,所以稱為饑饉劫、疾疫劫、刀兵劫。就是饉饑劫時,大旱不雨、草菜不生,會有無量眾生饑餓而死;疾疫劫時,會出現了各種疾病,有無量眾生因疾疫而死;刀兵劫時,人人之間相互鬥爭而不止,手執著草木就可以成為殺人的刀杖兵器互相殘害,就會有無量的眾生受刀兵之害而死。這全都是因為有不同的法性交織在那一段時間與空間裡,所以就有不同的劫名。而劫濁的意思,正是說這段時間——這一劫之中,有渾濁的法性交織在一起,這個能夠使這一段時間污濁的法性,就稱為劫濁,通常是指饑饉劫、疾疫劫、刀兵劫這三劫。例如《瑜伽師地論》卷44中,這麼說:「如於今時,漸次趣入饑饉中劫,現有眾多饑饉可得;漸次趣入疫病中劫,現有眾多疫病可得;漸次趣入刀兵中劫,現有眾多互相殘害刀兵可得。昔時不爾。是名劫濁。」(《瑜伽師地論》卷44)所以,因為世界眾生都無法超越這些劫數,無不被害,所以稱為劫濁。眾生不能超越劫濁總是被劫所限制的原因,都是因為堅固妄想。對於色陰、色身存有堅固的虛妄想,認為色陰、色身是我,所以存想固形的結果就被劫所拘束,就無法超越劫濁而被色法所拘繫,這就是第一濁,五濁眾生的第一濁。

其次說見濁。見濁是從妄見、惡見出生的,惡見就是五利使——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種煩惱結。第一個身見,梵語音譯為薩迦耶見,就是以五陰我為身,又稱為我見。第二邊見,就是落到斷見或是常見中,不然就是有增有減的執著中。第三邪見,總括來說,就是一切不如理、不如法的顛倒妄見都可說為邪見;其中撥無因果,認為造惡不會有惡報,行善也不會有善報,使人不修善道,這是佛法中最偏邪的錯誤見解。再來是見取見,就是認為自己的看法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也不管自己的看法能不能通過理則乃至經典聖教的考驗,縱使別人的說法是合理有根據的,他也不管,都一概加以貶抑,認為自己的看法永遠是勝過別人的。另外就是戒禁取見,是由於錯誤的邪見而去施設一種戒法或一種禁制,說不可以怎樣、不可以怎樣,這叫作戒禁取見。這五利使中最根本的一個結使就是我見、身見,把苦樂捨受當中一直存在而與苦樂捨受相應的覺知心認定是真實不壞的常住我,就是惡見五利使中的我見、身見就是這個;再由我見而引生了其他的四種惡見,使眾生難以斷除我執,也不知道什麼是我執。而眾生把覺知心自己當作是真實不壞的常住我,藉著覺知心去認定覺知心背後處處作主的末那是真實不壞,而時時想要把握自己、自己作主,這就是因為我見而淪墮三界不能出離生死苦的原因;這種導致生死輪迴的邪惡我見,就是見濁的緣由。

再來說煩惱濁。煩惱濁,也就是說煩惱障還沒有斷掉,所以有了三界眾生共有的煩惱,這其中大家比較熟知的就是貪、瞋、癡。經典中這樣說:「多貪、多瞋、多癡,此謂煩惱濁。」(《文殊師利問經》卷2)窺基大師也這樣子解說:「除五見外,所餘一切煩惱、隨煩惱,皆煩惱濁體。」(《妙法蓮華經玄贊》卷4)意思就是說:在五利使所說的五個惡見之外,一切的根本煩惱當中的其他的五種煩惱,還有二十種的隨煩惱,這合起來都是煩惱濁的內涵。如果以唯識五位百法中五十一心所法來說,就是除了這個惡見以外,其他的五個根本煩惱,還有二十個隨煩惱心所,那都是煩惱濁所攝。最平凡而且最常看到的煩惱,是想要保有五欲的煩惱;最根本而且最深細的煩惱,則是想要使覺知心自己長生久視。而一般眾生都是在外我所的五欲煩惱上不斷地擾濁不停;也就是說,眾生因為想要繼續不斷保有五欲的覺知,甚至進而因為貪愛自己所欣樂的五欲的覺知,就會有種種的煩惱。對五欲的覺知不離想陰,而想陰的自性—也就是了知六塵諸法的自性—不斷地發起,時時刻刻都有好奇心,不斷地想要對六塵有所知、有所見,所以凡夫眾生的想陰,全都屬於五欲我所上面的煩惱,必然會使想陰堅固增長。因為一般人的記憶、學習、研讀或者經歷的這些法,都是世間六塵中的萬法,因此當有見聞覺知時,總是會不斷地憶持著世間的六塵萬法;有的人甚至會記得小時候二、三歲時發生的事,這表示他從小時候就很執著我所,如果小時候不是對我所那麼執著,一定是記不住的;像這樣不斷地勞役觀心,都是屬於煩惱濁。因此煩惱濁的貪愛,貪的是什麼呢?是貪著妄心的功能差別。可是,這個妄心的功能差別卻是包括如來藏的功德,於是眾生總是把如來藏的功德據為己有,然後說「這是我覺知心的功德」,誤認為妄心自己有著如來藏的功能;也就是說,眾生總是把妄心自己的功能牢牢地抓住,並且把如來藏的功能也據為己有,認為這也是覺知心自己的功能;因為執著這些功能,所以就有了煩惱障上的煩惱,所以叫作煩惱濁。這種煩惱是煩惱障中不清淨的煩惱,並不是無始無明中與不清淨的煩惱無關的上煩惱,所以稱為濁,就是煩惱濁。

第四個濁是眾生濁,眾生濁又稱為有情濁。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當中這樣說:「如於今時,有情多分不識父母,不識沙門、若婆羅門,不識家長、可尊敬者、作義利者、作所作者;於今世罪,及後世罪,不見怖畏;不修惠施,不作福業,不受齋法,不受淨戒。昔時不爾。是名有情濁。」(《瑜伽師地論》卷44)也就是說,這時的眾生有著種種欺詐弊害的惡行,不孝敬父母尊長,不敬重修行有德的人,不畏懼惡業的果報,不去行善累積福德,更不受持齋戒修清淨的法道。因為這樣減損福德的結果,當然會衰損自身,所以身量變得短小,膚色淨白的變成面目黧黑,力氣強健的變成衰弱,有正念正知也變成邪念邪知,精勤勇猛的變成放逸懈怠,身上無病的也變成病痛纏身,讓人看了都鄙視唾棄。為什麼有眾生濁呢?其實有眾生就會有眾生濁。眾生這個名詞,講得廣義一點,五陰就叫作眾生;但是縱使能認知五陰就是眾生,也還是無法顯示出眾生濁。所以眾生濁要用狹義的解釋,就是說:當你正在執著自己的行陰時——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時,這就是眾生。所以由行陰而說眾生,因為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就是怕覺知心斷滅!眾生總是想要讓自己的能知能見永遠留在世間,想要永遠不斷地存在世間作各種自己所喜歡的事情;也就是說,想要永遠擁有行陰,並且是想要擁有快樂的行陰。假使只是繼續保有能知能覺,一直都有見聞覺知卻不能作什麼事情,這也不是眾生所喜樂的;一定是見聞覺知心可以自由自在地作各種事情,也就是一定要有行陰,眾生才會喜歡自己的存在;也因為這樣,才能稱為有情眾生,若是沒有行陰的過程,就不能成其為有情眾生。當覺知心在思惟運行時,就是覺知心的行陰;由於覺知心的行陰,才會產生身、口的行陰而造作出善業或惡業,於是捨報後就由這些業種的運行而遷流於三界六道中,眾生即使想要免除或逃離這種業運的遷流,也是無法作主的。所以有眾生就會有行陰,而對於行陰的執著就是眾生濁。眾生不管怎麼修行,所有外道努力修行的結果,最多就是到行陰的境界,都無法看破行陰啊!看不破行陰的緣故,所有修證四禪八定而到達無所有處定的外道,就把持著意識覺知心所住的無所有處定中很微細的行陰境界,他觀察無所有處中什麼外境都沒有,只剩下覺知心自己不動,他覺得很踏實、很實在,當作就是無餘涅槃中的境界,就這樣安住;因為他對於眾生五陰流轉的根源不曾了知,不知道這只是覺知心落在行陰裡面的境界,所以落入眾生濁中,因此就無法超越眾生濁。

最後一個叫作命濁。為什麼叫作命濁呢?因為始終被命根、壽命繫縛住,被壽、命所繫縛,就永遠離不開命根。命濁又稱為壽濁,《瑜伽師地論》這樣說:「如於今時,人壽短促;極長壽者,不過百年。昔時不爾。是名壽濁。」(《瑜伽師地論》卷44)眾生的命根,是因為各自的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中,執藏著過去造作諸業的種子,也含藏了累世累劫以來的名言習氣及我執習氣種子;由於善惡業種子,而有了未來世的異熟果報,就引發名言習氣和我執習氣跟著等流到未來世,就有了未來世的色與心——也就是色身及見聞覺知心,那就有了命根。正如 世親菩薩在《唯識三十頌》中,有偈這麼說:「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唯識三十頌》)習氣就是種子。二取習氣,指的是名言習氣與我執習氣。業習氣會感生異熟果,名言與我執習氣這二取習氣會感生等流及增上果;眾生因為有名言及我執二取習氣,所以就會生出識陰六識的虛妄分別,分別並執著三界諸法;而當眾生壽盡,識陰永遠不能在同一個色陰中繼續現前時,就必須捨報;然後名言及我執二取習氣,再由業種的異熟果報去引生另一個命根,去受另一段的壽命所繫縛。而人壽短促不過百歲的命濁,當然就是由於眾生的惡見及煩惱所致;惡見及煩惱正是眾生法身慧命的怨賊,其中五利使惡見是毀壞眾生法身慧命的怨家,其餘的五根本煩惱及二十個隨煩惱,則是劫奪侵害眾生法財的法賊。

所以可以這樣說:具有五濁中見濁及煩惱濁的眾生,就可以稱為眾生濁;這樣的眾生持續短促的命根、壽命,就稱為命濁;出現了這四濁的時期,就稱為劫濁。所以如果沒有見濁和煩惱濁,眾生、壽命及時劫三者都不稱為濁。因此如果以因果來區分,就可以說,見濁及煩惱濁為因,其餘三濁為果。而見濁與煩惱濁,當然是以毀壞眾生法身慧命的見濁,惡見對眾生的危害最大,是冀望出生乃至增長法身慧命的學佛人,首先應該毫不猶豫加以斷除的。

這個問題,我們就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點擊數: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