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 (九)

第109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在菩薩要受優婆塞戒以前,要供養六方,前面我們已經講了供養東方、南方、北方、西方以及下方,接下來就要繼續講到說,上方要如何供養呢?上方指的是修行人,菩薩應如何供養?經文中這麼說:「言上方者即是沙門、婆羅門等,若有供養沙門、婆羅門:衣服飲食房舍臥具病痛醫藥,怖時能救,饉世施食,聞惡能遮,禮拜恭敬,尊重讚歎,是人則能供養上方;是出家人以五種事報:一者教令生信、二者教生智慧、三者教令行施、四者教令持戒、五者教令多聞。」對於上方要如何供養,指的是沙門、婆羅門;沙門指的是佛門中的出家修行人,婆羅門指的是外道的出家修行人。倘若說供養沙門婆羅門,要怎麼供養?要布施給他們衣服、飲食、房舍、臥具,以及病痛所需要的醫藥。他們如果有墮入恐怖的這些因緣的時候,能夠為他們救護;在飢饉世的時候,也能夠布施給這些出家的修行人;聽聞到這些出家修行人有些不好的事情的時候,也能夠為他們遮覆;對他們能夠禮拜恭敬,尊重讚歎,這樣子做就是能夠供養上方。

出家人要以五種事來回報,這五種事指的就是:第一種、應該要教導布施給他們的人在佛法中生信,要能夠相信於佛法中修清淨行能得解脫。第二點、要教導他們正知見,使他們能夠生起智慧來簡擇法的對錯,以免偏頗。第三點、要解說因緣果報,並教導他們懂得布施植福的因果道理。第四個、要教導他們持戒,使他們能夠如法受持趣向人天善法的這些善戒。第五點、要教導供養者多聞熏習菩薩法中人天善法的基礎,以及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內容與次第。這樣子的話,就是供養了上方。

繼續經文中這麼說:「若有供養是六方者,是人則得增長財命,能得受持優婆塞戒。」也就是說,要受戒之前要先能夠這樣子供養六方。這供養六方就是布施六方,對這六方這樣的供養,以及六方同樣地,這樣地以善的回報,當然六方就能夠安隱;能夠如 佛所說的來供養父母師長等,東南西北上下六方的在家菩薩,他就能夠增長世間的財富與壽命,這種情況之下,就是具備了世間善了,他就有資格來受菩薩優婆塞戒,以及來得戒體、來學習諸佛菩薩智慧了;

同樣的,受了菩薩優婆塞戒的功德,也能夠增長世間的財富以及壽命。但是菩薩優婆塞戒是一生所受的戒,不是盡未來際受的菩薩戒戒體,所以具備了世間善。有資格受戒以後,要如何來進行受戒的事情呢?求受優婆塞戒的時候,應該這樣進行,在經中這樣子說:「善男子!若人欲受優婆塞戒增長財命;先當諮啟所生父母,父母若聽,次報妻子、奴婢、僮僕;此輩若聽,次白國主;國主聽已,誰有出家發菩提心者,便往其所,頭面作禮,軟言問訊,作如是言:『大德!我是丈夫,具男子身,欲受菩薩優婆塞戒,惟願大德愍憐故聽受。』」佛陀說:如果有人想要受優婆塞戒,來增長財物以及增長壽命,一定要先來諮詢、來請問自己的親生父母,父母如果同意了,還要再向妻子、奴婢、僮僕報備。為什麼呢?因為在受戒之前,已經作了這些應該作的供養,同時父母也非常憫念自己的子女,妻子、奴婢等,對自己的丈夫以及主人都非常地恭敬,今天要受戒當然一定要先向他們稟白。因為受了菩薩優婆塞戒,下面的出發點就是想要出家,所以一定要讓他們知道他作了這個是一個大的決定。如果說父母、妻子、奴婢、僮僕都允准了,沒有其他的意見了,還要向國主稟白。為什麼要向國主稟白呢?因倘若這位在家菩薩是屬於國主的大將軍、大臣、或者是他重要的人手,如果說國主因為在國政上非常需要他協助,如果他受戒了以後,住到這個僧團裡面去,就不能回到這國主所主政的範圍裡面來協助他,就等於是繫屬於國主,所以一定要去稟白國主說:他要受戒,可以嗎?如果說國主他同意了,當然將來就不會再來找他,還要希望他要作什麼,就不會毀壞他所受的戒。

國主允許了以後,就要去找出家學大乘法的、發菩提心學大乘法的,要去他的處所,在這個出家學大乘法的菩薩處所去禮拜,然後要以柔軟語來問好。問好以後還要這樣說:大德!我是丈夫,具男子身,想要受菩薩優婆塞戒,希望大德能夠愍念憐愍我,來讓我受戒。為什麼這裡要去講到說,是丈夫、具男子身呢?這個地方呢我們要跟大家說一下:因為男眾菩薩求受優婆塞戒,受了優婆塞戒以後,能成為出家沙彌十戒、以及大比丘戒具足戒的根本。也就是想要求受菩薩優婆塞戒,等於是想要出家的男眾菩薩,磨練自心的根本。

對於表相是男眾,但是男根不具者,稱為不具男子身,但是出家比丘戒是不接受這樣不具男子身者出家的,所以在這個地方要先表白。為什麼呢?我們來舉這個菩薩論來說明,在《瑜伽師地論》中,有這樣說到:「問:『何故不許扇搋迦、半擇迦出家及受具足戒耶?』答:『由此二種若置苾芻眾中便參女過,若置苾芻尼眾中因摩觸等便參男過;由不應與二眾共居,是故不許此類出家及受具足。』」這一段論文中有人問到說:為什麼不允許扇搋迦(扇搋迦指的就是男根不具的;半擇迦指的就是二根,也就是陰陽人)為什麼不允許這兩種人來出家,以及受具足戒呢?彌勒菩薩這樣子答覆:由於這兩種人,假如是與比丘眾共住的話,會有摻雜女眾在裡面的過失。因為陰陽人或者是男根不具者,有可能會成為摻雜女眾的過失出現;倘若把這兩種人,與比丘尼眾一起共住,因為摩觸的關係,變成會摻雜男眾一起居住的過失。所以不應該由這兩種-男根不具、或者是二根人、或是陰陽人,來與比丘或比丘尼共住,因此就不允許這兩種人,來出家以及受具足戒。

在論中又繼續這麼講:「又由此二煩惱多故,性煩惱障極覆障故,不能發起如是思擇;彼尚不能思擇,思擇令其戒蘊清淨現行,何況當證勝過人法?是故不許彼類出家及受具戒。」這論文中 彌勒菩薩繼續這麼開示:因為這兩種人煩惱非常多,在性欲方面的煩惱障礙,非常地隱覆而且遮障,不能發起這樣的思擇說,要於一切時來堅守正念;不能於一切時來堅守正念的思擇都沒有了,何況能夠思擇說要讓他來戒蘊清淨而不犯戒呢?這一點都作不到,更何況能夠在佛法中實證,超過一般凡夫的這種解脫道的法,所以不允許這兩類人,來出家以及受具足戒。

所以求受菩薩戒要先表白說:自己是具男子身。因為男根不具者,雖然不能求受優婆塞戒,以及將來的出家沙彌戒比丘戒。但是倘若說是以善心來受三歸五戒,而且也能守護所受的五戒,在寺院走動的時候,也不能夠親近承事出家的比丘尼以及比丘,以避免說會產生過失。雖然是這樣;但是受學五戒、守護五戒的福德,是與一般人一樣的。在家菩薩這樣請求出家菩薩聽受優婆塞戒以後,出家菩薩必須再一次當面詢問,有沒有一些遮止他受戒的問題,所以是否有遮止這位在家菩薩請求受戒的事項存在著,還是要再問一次,如果有就不能傳授給他。

應當要當面詢問哪些事項呢?在《優婆塞戒經》中這麼說:「是時比丘應作是言:『汝之父母、妻子、奴婢、國主,聽不?』若言聽者,復應問言:『汝不曾負佛法僧物,及他物耶?』若言不負,復應問言:『汝今身中,將無內外身心病也?』若言無者,復應問言:『汝不於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這個部分要先問這些問題,第一個問說:你的父母、妻子、奴婢、國王有沒有允許啊?前面當然有說過要先徵求同意,說:他們都允許。這個時候還要問說:你是否曾經虧負過佛法中的三寶物?以及欠他人的錢沒有還?為什麼要這樣問呢?因為在受了優婆塞戒以後,有可能就會住到寺院中成為近事男,乃至很快成為沙彌。如果這樣的時候,變成他是能夠受用三寶物,變成說他人也不能來叫他償還,變成是變相的來逃避前面虧負三寶物應該償還的部分,也變相的來逃避,應該在這個受戒之前,應該償還虧欠別人的東西。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定要先問有沒有曾經虧欠過三寶物,以及其他人的東西,有的話 一定要先償還。如果說沒有虧負,還要再問說:那你現在身中有沒有一些內外的身心的病痛呢?

為什麼要這麼問呢?這裡我們也來舉《瑜伽師地論》裡面談到,論中 彌勒菩薩這樣開示:「若有身帶癰腫等疾,如遮法中所說病狀,如是名為依止損害。由彼依止被損害故,雖復出家然無力能供事師長,彼由如是無力能故,所受師長同梵行者供事之業,及受純信施主衣服飲食等淨信施物,此之二種淨信所施,彼極難消不應受用,令彼退減諸善法故。」這論中 彌勒菩薩這樣開示:假如說在身中帶著這種很難醫治這樣的一個癰腫的這些疾病,好像出家遮止那些所說的這些不能出家的病狀,這樣子稱為依止損害;也就是說,出家是要依止於這個五蘊身來出家,有這個身體存在才能出家,身體毀壞當然就不能出家,就是人死了就不能出家。在依止這個身體而出家的情況之下,身體不能有這些不能出家的病狀。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身體有這些病重的時候,疾病很重的情況之下,雖然說出家,可是卻沒有體力與能力來供養服侍師長;由於沒有能力來作這些事情,變成要領受師長,以及一起出家修清淨行的這些師兄弟來供養他來服侍他,以及還要領受這些對三寶有清淨信的施主所供養的衣服飲食,這些布施的財物。對於師長同梵行者的供事,以及一些施主們,清淨信供養的這些財物。對於這個病重而不能有能力來服侍師長者而言,他是很難消受的,不應該受用的。因為出家以後沒有實質上,在出家的功德與福德出現,而卻要以這個生病的身體,來領受師長以及同樣修清淨行的這樣的供養以及服侍,以及施主的清淨信的布施;這樣的情況之下是損福折福,福分減少非常嚴重,同時會讓自己失去有慚有愧這樣的善心,所以會減少很多善法的。因此在這裡要先問說:你現在身體,有沒有一些身心病痛啊!

如果說沒有的話,還要再問說:你是不是曾經對比丘或比丘尼作過非法的事情呢?是否有曾經侵犯過他們呢?是否有在欲愛上侵犯過他們呢?如果有的話,是屬於上品的無慚無愧的重罪,是屬於無間地獄罪,是不能受戒的。

接下來要這麼問,受戒師還要這樣來問:「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將不作五逆罪耶?』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將不作盜法人不?』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非二根、無根人?壞八戒齋?父母師病,不棄去耶?將不殺發菩提心人、盜現前僧物、兩舌惡口、於母姊妹作非法耶?不於大眾作妄語乎?』」這些事項都是,要傳授優婆塞戒給他的這一位出家菩薩要問的。除了前面這些事情以外,接下來還要問說:你有沒有造作五逆罪呢?五逆罪指的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造作這五逆罪,是不能受優婆塞戒的,因為這個等於說染污心非常的重,沒有善心了,沒有善心以後又如何來受,這麼清淨的戒呢?

如果說沒有造作五逆罪,還要問他:你不是要來盜法的吧?這裡為什麼問盜法呢?這個地方也很重要,所以我們要為大家說明一下這個盜法的過失。因為如果是為了獲得名聞利養來偷竊佛法,賊心入道,在佛法中無所長益。所以盜法的意思就是,你不是為了清淨信,不是為了自己對三寶生起這個崇信,自己想要在佛法中修學,同時對三寶是恭敬的,而且是一心一意要求取佛法,同時也要未來能夠去利益他人的,等於是以清淨心、清淨信來受戒、來修學的。而是為了名聞利養要偷竊出去,然後以後再去作他用的。佛法因為本身它是清淨解脫的,佛法本身的法,它是你要以清淨信來入於佛法中,才能獲得這樣的清淨解脫的功德。同時信眾也是因為認知到三寶有真實解脫的功德,所以以至誠心來供養三寶。倘若說是以偷盜佛法的心,來入於僧團中,然後來受戒、來受供養,這過失非常的大。從佛戒來說,偷盜他人有數量可數的財物,已經是屬於不可悔的十重戒了,因為在十重戒裡面,這個不與取也是偷盜,是屬於十重戒的戒罪,更何況是偷盜無量可數的法財,因為佛法這個法財,你不可以金錢來交易,不可以數量來數,世間一切的財物都不可以等量來說它來等於佛法中的某一解脫法,所以又以染污之賊心出家受戒,很難消受十方信眾以清淨心布施的衣服飲食等物。在這種情況之下過失很重,又減損自己的福分,退減自己的這種有慚有愧的善法。所以說盜法的過失非常的重,盜法本身需要受非常重的苦果的。

這個部分我們想要舉在經典中,有曾經說過一個外道須深盜法的實際例子: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天竺示現住持正法之前,很多外道常常得到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在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這四事方面的供養;可是 佛陀住持正法以後,國王大臣長者居士都轉向來,供養佛陀所帶領的僧眾,這些衣服飲食等四事所需,對外道的供養就完全斷絕了。這時候許多外道他們發現到,他們的供養都不見了,都是跑到佛陀的僧眾裡面去了。所以許多外道不檢討說:到底為什麼信眾不供養他們,去供養佛陀?反而想要爭回這一份供養,因此外道就聚集起來討論,想要找一位聰明的人,祕密地到佛陀的僧眾中去出家,然後將所聽聞的法要偷盜回來,再向外道們來轉述廣說;使外道們聽聞了偷盜所得的法以後,可以轉向國王大臣們來教化。以為這樣子就可以,再重新獲得國王大臣們的信受,以及意樂來供養他們,可以重新再獲得他們的供養。所以外道們就找了須深去佛陀那裡盜密出家。因為須深非常的聰明,而且憶持力很強,他們認為找須深一定能夠把法盜回來,所以須深就到了佛陀的僧眾中去求出家。佛陀當然知道須深的心念,所以 佛陀特地交代比丘們:你們應當要度這個外道須深出家。須深出家以後,當然就跟比丘眾們住在一起。有一天有一位比丘告訴須深說,他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當然須深聽到,這位比丘大德這樣跟他講,就知道說他是已經授記自己解脫了。那他的解脫法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呢?我應該向他打聽。所以須深接著就來問這位比丘到底是如何解脫的?那這個部分,我們就等到下一集繼續。今天就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