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 (七)

第107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實義菩薩,也就是在家的實義菩薩教導在家弟子的不放逸法這個部分,對於不放逸法所說的內容,這些都是世間符合倫理、仁義的做人道理,是在家菩薩為人不可或缺的根本;假如說有所缺減或者不如外道,都會受到世人對於菩薩以及對於佛法的譏嫌,所以 佛陀說應當作的這些,都稱為不放逸法。因此在家實義菩薩自己做到了,更應當教導在家的菩薩弟子要同樣的奉行履踐。若在家實義菩薩能夠這樣的教導在家菩薩弟子,為人師的與弟子都能夠獲得無量的利益,在功德與福德方面,都能夠獲得無量的利益。

在家菩薩倘若當了國主,應如何來治國、教化國民呢?如何使國家鞏固、人民興盛呢?在家菩薩當了國主,應該知道的事情是說:為什麼國土會荒廢、人民會損減?什麼樣能夠國土鞏固、人民興盛?這些在家菩薩當國主,都應該先要知道。假如說國土荒廢、人民損減是為什麼?是因為人民都是慳貪過重、多行不善、無惡不造、愛欲過重導致的結果,使得風不調、雨不順,雨水不能順時,所種的稻穀蔬果就不能長大,糧食減少,國中的人民就會死亡不計其數了,因為這些因緣會使得國土毀壞,那麼生民就削減不熾盛。如果說人民多造不善,相應到的氣候,就是雷電霹靂、天降雹雨這樣的氣候,壞敗生苗,那人民當然飲食缺乏,就會因為飲食缺乏而死亡;人民多做一些不善的事情,共同在競爭、互相打殺,那個個都會損害他的命,人民都已經共同競爭傷害不安其所了,國主更是不得安寧,互相舉兵,舉兵眾來互相攻伐,導致大眾死者難計,所以要知道因為這樣因緣,會使得人民減少、人民不能熾盛。

所以在經中 佛陀為了說,如果在家菩薩當了國主了,那麼在家實義菩薩要教導他說:你要怎麼樣教化臣民。經文中《優婆塞戒經》中,佛陀這麼講:「善男子!在家菩薩若得自在,為大國主,擁護民庶猶如一子;教離諸惡,修行善法;見作惡者,撾打罵辱,終不斷命。財物六分,稅取其一。見瞋惡者,教修忍辱及不放逸;輕言柔軟又能分別善惡之人,見有罪者忍而不問;隨有財物,常行慧施。」這裡 佛陀說,如果說有在家菩薩,他這一世能夠得自在,當一國的國主,應當要擁護人民,好像自己唯一的兒子一樣,這樣的愛護他。要教導他們要離開這些一切的惡事,要怎麼樣來修行十善法,讓人民能夠得人天善法;看到有造作惡事的,對他們要做一些處罰,有這個撾打或者是罵辱的處罰,可是不斷送他們的命根;對於財物稅收的部分,應當要怎麼收比較好呢?財物稅收的部分,國主可以依法來收取稅賦,依法收取稅賦,這裡 佛陀說要六分取其一,也就是說,如果說人民在各種經營方面,有盈餘的時候,要把它分為六分取一分,來供給國主以及大臣們、國家運行所需要的這些衣食所需。那麼於一切時呢?對於人民不逼不罰,不逼迫不作過多的責罰,這樣在稅賦方面,這樣來收取是依法收取,這樣的不逼不罰,對人民不侵略不搶奪,這樣的國王,就是能夠憐愍一切眾生。看到有瞋恚,瞋恚心很重的造作惡業者,要教導他們要修忍辱,以及要修不放逸法;也就是自己當了菩薩了,又當了國主了,自己所學到的不放逸法,應當要轉教國內的人民,讓大家能夠人心向善。或有人是比較輕言柔軟,能夠分別善惡的人,偶而看到他有犯罪的情況,要能夠安忍而不問罪;因為對於這樣的人,已經很難得了,不要輕易地去作過重的處罰。國主自己如果有財物,有多餘的財物,要經常來對民眾們作布施,或是對三寶作布施。

同時經文說,還說什麼呢?要「任力讀誦五部經典,善能守護身命財物,能化眾生不令作惡,見貧窮者生大憐愍,自於國土常修知足,惡人讒謗終不信受,不以非法求覓財物。如法護國,遠七種惡:一者不樂樗蒲、圍碁、六博,二者不樂射獵,三者不樂飲酒,四者不樂欲心,五者不樂惡口,六者不樂兩舌,七者、不樂非法取財。」這個部分說,菩薩當了國主,還要盡力來讀誦 如來的五部經典;這五部經典,指的就是大乘的五部經典:般若部、華嚴部、大集部、寶積部、涅槃部。因為當了國主,雖然說在國政上非常忙碌,可是因為自己是菩薩,所以應該要在這個部分,由於自己在大乘法上面,能夠懂得真正的般若,能夠懂得菩薩行的法要,能夠懂得 佛陀、十方諸佛不可思議的這個境界,在這種情況之下,就能夠作一些正確的判斷,就能夠讓大眾們,信受國主所鼓吹大家能夠信受三寶的部分。

另外說因為這樣子,為什麼說?同時經典中有提到說,國主為什麼還要再任力讀 如來的五部經典?還有一個地方有提到,也就是能夠受到人天,就是護法龍天,以及四天王天的這個護持。在《金光明最勝王經》,裡面有提到這個部分說:「若有人王,欲護國土常受快樂,欲令眾生咸蒙安隱,欲得摧伏一切外敵,於自國境永得昌盛,欲令正教流布世間,苦惱惡法皆除滅者。世尊!是諸國主必當聽受是妙經王,亦應恭敬供養讀誦受持經者。我等及餘無量天眾,以是聽法善根威力,得服無上甘露法味,增益我等所有眷屬,并餘天神皆得勝利。」在這一部經典裡面,就是四天王天的天王說,假如有人間的國王,他想要守護國土,讓這個國民常受到快樂,要讓國內的人民都能夠得到安隱的日子,要能夠摧伏一切其他國境的外敵,讓自己國境內能夠永遠得到昌盛,要讓 佛陀的正教流布在世間,也就是為什麼 佛陀說,當了國主的菩薩,要任力來讀誦如來五部經典,這樣子才有能力讓正教流布在世間。因為國主的能力以及權力,以及他自己對如來正教的瞭解,才有辦法以這個正知正見,以及正確的一個見地,來讓這個正教流布世間,而讓人民也同時能夠信受,也能夠同樣的歸依三寶,受五戒或者行十善。這樣子的情況之下的話,國內的一些苦惱惡法都能夠除滅,所以他說到說,國主一定要聽受是妙經王——指的就是指大乘經;也應當要恭敬供養讀誦受持經者,也就是說當國主的自己能夠任力讀誦如來五部經典,如果說有這樣的一個修行人,也是佛門中的修行人,他是讀誦這如來五部經典,當國主的也要能夠恭敬供養。意思是提到說,如果這樣的情況之下,那麼四天王天的天王,以及其他的天眾,因為在這個國土內的人,都能夠讀誦大乘經典,當天人的就能夠因為這因緣而聽法,聽法的善根這種威力,能夠讓天人一樣能夠吃到無上的甘露法味,也就是能夠因為聽經聞法,而讓自己受用到這個甘露法味,而得到這樣的一個勝妙的功德受用,可以增益天人所有眷屬,天神都能夠得到殊勝的利益,因為這樣子,所以四天王天及一切天人,都會來護持這樣的一個國主,所以 佛陀提到說,要任力讀誦五部經典。同時當國主的要能夠守護自己的生命財物,也就是說,當國主的自己的責任重大,而且又是菩薩,又能夠護持 佛陀正法,又能夠以正法來教化國民,讓國土跟人民都興盛,所以要好好的來守護自己的生命財物,能夠化眾生不令作惡,也就是說以正法來讓眾生能夠受用這個法的功德,而不造作惡事;看見貧窮的國內的人民,要生起大憐憫心來布施,讓他們能夠獲得生活所需。這個國主在自己的國土,要常常感到知足,而不要想要去侵犯他國。如果說國內有惡人來讒言誹謗,這些大臣不會輕易地聽受,不會聽人家奉承的話就來信受,就讓其他大臣受到不好的處罰。而且不以非法來求覓財物,對於需要獲得的財物,就是對人民不用其他非法的方式,去獲取這些賦稅,也不用非法的方式,來求取自己所需的財物,也就是不用其他,譬如說,要人家去為他作賄賂等等。

同時要如法護國,如法護國是怎麼樣如法護國呢?有幾項我們來為大家說明一下。第一項就是要依法賦稅收取,這個是如法護國,前面已經提到了;同時要經常懷著忍,要修忍而不輕易地去暴怒,不會因為一點點小事,就經常生氣、經常發怒。平直斷事而不偏頗,也就是對於一切的所有爭訟、所有的事情,大臣們的爭訟,或者是一切人有什麼樣的爭議的時候,要以平直的心來斷事而不偏頗。而且要恆常地供養尊長,也就是對自己的父母、尊長、師長等等,要經常供養。有德的尊者也要供養,要經常行布施而不慳吝,也就是說對這個布施行,在造作的時候,不會捨不得自己應該要去讓他人受益的部分。同時不去隱攝,就是說對於造作非法的人,不會去為他覆藏,也不會去袒護他。不親近不善的知識,對邪知邪見的這些惡知識不親近。同時會喜愛自己善的名稱,喜愛自己善的名稱然後不貪財。這樣子經常布施,對於所有的大臣,沒有因緣的時候,不會說無因無緣去高舉他,也不會無因無緣去貶下他,要知道什麼人是好的、什麼人是不好的,不親近一切無益之友,心裡要經常善於思惟一切事情,要經常地來修行十善業道,這樣的情況之下,就能夠如法護國。

同時如法護國以後,還要遠離七種惡事,七種惡事指的就是,不樂摴蒲、圍碁、六博,因為如果是樂於摴蒲、圍碁、六搏的話,這個就是有損當王的威儀。因為這些賭博戲樂都是有損威儀,王又是菩薩,所以不應該樂於這些賭博戲樂。第二個要不樂射獵,菩薩當了國主,更應該長養慈悲心,所以不能樂於射獵。第三者不樂飲酒,因為飲酒會長養放逸,所以當了國主以後,菩薩當了國主以後,不能樂於飲酒,應酬的這些必要的部分以外,不能樂於飲酒放逸。第四不樂欲心過重。第五不樂於惡口,不樂於對其他的看不慣的,或是一些要處罰事情以惡口相向。不樂於兩舌。第七個不樂於非法取財,不使用權勢來取得非法的財物。

這樣子情況之下,佛陀又怎麼教導呢?說要「常樂供養出家之人,能令國人常於王所生父母想,信因信果。見有勝己,不生嫉妒。見己勝他,不生憍慢。知恩報恩,小恩大報。能伏諸根,淨於三業。讚歎善人,呵責惡人,先意發言,言則柔軟。自無力勢,如法屬他;取他國時,不舉四兵。眾生恐怖,能為救解,常以四攝而攝取之。善能分別種種法相,不受法者軟言調之。」這裡 佛陀又講到說,菩薩當了國主以後,要經常樂於供養出家之人,樂於供養出家的修行人,而且對於人民一切的利益,都優先考量如何能讓國內人民得到利益,這樣子的情況之下,當然能夠讓國人,常常把王當作自己的父母想。同時當國王的菩薩,一定要信因信果,看到有勝於自己的不生嫉妒心,看到有大臣勝於自己的,在能力方面、在財物部分,都不生起嫉妒心,都要隨喜;可是如果看到自己勝於其他大臣等等,也不生起憍慢心。然後知恩報恩,對於不管是大臣或是其他人,對於自己治國有恩,或自己對其他的方面有恩,都要小恩大報,要能夠懂得怎麼樣來回報人家的恩德,而且要大大的回報。能夠降伏自己的六根,能夠清淨自己的身口意三業,經常讚歎行善的人,要去訶責造作惡業的人。如果說看到人要先說話什麼的,這些言語都要柔軟。自己如果在治理國家的時候,沒有能力也沒有勢力,要如法屬於他國的時候,也不要去抗爭,不要造成人民的死傷。如果說因為他國國內的情勢不穩定,而且國內的情勢,是需要他國來治理,國人才能夠有這樣的一個生活的資源,在獲取他國的時候,不舉用兵眾的方式;如果說他國的眾生恐怖的時候,能夠為他們救解,讓他們能夠因為被這個國主收取為國內的一國人民的時候,能夠安定下來。

而且要常常以四攝法來攝取人民。這個四攝法攝取人民,除了說我們在前面有聽到菩薩怎麼樣來攝取弟子的時候,佛陀特地教導說,要以四攝法來攝取,四攝法指的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裡特地要談到,當國主的還是要以四攝法,來攝取人民。這個四攝法這麼重要,我們要舉阿含中裡面,談到四攝法為什麼這麼重要,在世間法裡面也這麼重要。阿含裡面有一段經文這麼說:「惠施及輭言,利人多所益,同利等彼己,所有與人共。此四多負荷,任重如車輪;世間無此四,則無有孝養。此法在世間,智者所撰擇;行則獲大果,名稱遠流布。」阿含中這一部經文講到,布施以及愛語,就是指惠施及軟言,惠施指的就是——能夠利益他人的這個布施。因為你布施他人的時候,如果別人沒有得到利益,那就不叫布施;不是自己想布施,布施出去了,別人沒有得到利益叫惠施,布施最重要當然是要讓受施者能得到利益,所以叫惠施。讓對方得到利益的布施,以及軟言就是不惡口、不惡語,這樣柔軟語,當然在佛法中說的是,軟言就是應時教導,要怎麼樣應時教導弟子,能夠在一些身口意的惡行上能夠對治,當然當國主的這個菩薩,也要懂得說布施以及軟言愛語的應用。利人多所益,也就是說,對利行方面,要怎麼樣讓不信者生信,要怎麼樣讓有貪重的人,能夠生起布施心去除貪慳,讓他們得到利益。因為這樣子是真實得到利益,能夠因為不信而生信,是真實得到利益,能夠因為貪慳太重的煩惱,而能夠透過布施去除貪慳,這是真實的利益,而且同利等彼己,就是說對這個同事,也就同樣得到的利益,譬如說在法上,得到同樣法的利益,當國主的菩薩治理國家的時候,要讓人民同樣得到因為這個國家的本身的整體的利益,人民都要能夠得到。所有與人共,也就是在這個部分,也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都是一切讓其他人都能夠同樣得到利益。那麼這四種,有能力能夠負荷重任,也就是說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個法,有能力能負荷很重的東西,就像什麼呢?就好像車輪一樣能夠載重,所以這四法,就能夠負荷很多重大的事情。世間如果沒有這四法的話,就沒有孝養這樣的世間善存在了。這四法在世間,是有智慧的人所選擇會去實行的四攝法。如果說能夠行這四攝法,一定能獲得很大的果報,名稱就能夠遠遠地流存下來了。

今天我們就先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