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如何自利利他?(五)

第71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單元,內容主要是以 平實導師所寫的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為主軸,宣示菩薩戒的精神,詳細地說明:在家菩薩修學佛法應該以菩薩六度為正行。今天我們將接續上一集由游正光老師所講述的內涵,繼續為大家介紹:菩薩的自利利他。

現在我們就從第三輯第74頁,繼續為大家說明:菩薩的世間樂與出世間樂。我們先來看看經文內容:「善男子!利益有二:一者現世、二者後世;菩薩若作現在利益,是不名實;若作後世,則能兼利。善男子!樂有二種:一者世樂、二者出世樂;福德亦爾。菩薩若能自具如是二樂、二福化眾生者,是則名為自利利他。」(《優婆塞戒經》卷2)這段經文延續上一集,繼續在講菩薩的自利利他,佛又開示說:「善男子啊!利益有兩種:一種是現世中的利益、另一種是後世的利益。菩薩所作的事如果只能獲得現在世的利益,這個人就不是真實的菩薩,因為只能得到一世的利益,不能得到下一世的利益。菩薩所作的事如果能夠使後世也能得到利益,那就能夠兼利。」什麼叫作只得現在利益,不能得後世利益呢?譬如說,有人布施的目的是為了求財,他預見在某一處布施以後,將會獲得很大的回報,所以他就很努力去布施,後來當然在現世中就回收了很大的果報。請問菩薩們!這樣好不好呢?聰明的人會說:「好啊!」笨的人則說:「不好!我想要得到後世的利益。」那到底誰才是真正聰明的人呢?那個被人家笑笨的人心裡知道自己才是最聰明的,因為後世可回收的利益才是最可觀,而且遠遠超過現在世所能得到的利益;這一世所能回報的利益其實是很有限,而且也帶不到未來世去。但如果他不求回報,這些福德就會轉到下一世去;結果不僅這一世可以享有作好事、大善人的美名,下輩子還可以得到遠遠超過這一世的實質利益呢!也就是說,當我們布施出去以後,就應該把它忘掉;如果心心念念想要獲得別人的回報,那就少掉了功德,而只剩下福德了。功德是自受用的法,布施以後一點兒都不覺得心疼,心中沒有罣礙,這就是解脫於我所的執著;不僅現在世可以獲得解脫的功德受用,也能得到後世的無量福德果報,這才是真實的布施。

佛又開示說:「樂有兩種:一種是世間樂,第二種是出世間樂。」世間樂是一般眾生所喜歡的,他們喜歡的是財、色、名、食、睡,喜歡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享受好的,有時間到處去遊玩享受人生。這就是世間樂,都是屬於五蘊身心上的樂。第二種是出世間樂,一般世俗人其實是不會喜歡這種快樂的。所謂出世間樂,就是心得安然,常住於寂滅之樂。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事,隨便椅子上坐下來,休息一下,心中一個妄念也沒有,不會去罣礙什麼。如果是菩薩呢,休息下來,心裡面不斷地有妙法湧現出來,可說是法樂無窮啊!譬如 平實導師寫書的速度,比弟子們讀書的速度都還要快上好幾十倍呢!常聽聞 平實導師說起他早期寫書的經驗,常常是越寫越高興,雖然寫到手痠了、手痛了、手都結繭了,還是繼續不停地寫,因為手痛和法樂比起來實在是微不足道。後來 平實導師學會了電腦打字,敲打鍵盤也是飛快地敲,直到夜深了都不肯休息;原因是還有好多勝妙的法義不停地湧現出來,停都停不下來呢!這就是菩薩的出世間樂。

然而,不管是二乘的出世間樂,或者是菩薩的出世間樂,對於世俗人來講,他們根本都不想要,因為他們會認為說:「這樣的人生過得太辛苦了!又何必和自己過不去呢?」所以這種出世間樂,不是世俗人所喜歡的。在弘法過程中,如果我們告訴大眾說:「應該要追求常樂我淨的境界。」大家聽了都會很歡喜;但是,當他們詳細瞭解「常樂我淨」的內涵以後,卻又都不想要了,因為和一般人所追求的財色名食睡正好是背道而馳,所以世俗人都不喜歡出世間樂。然而世間樂是無常、變異的,早晚都得要捨棄;唯有出世間樂才是究竟樂。因為成佛之道是一切有情遲早都要走的路,這一世不走,下一世也得要走,晚走不如早走好!所以菩薩們應該要及早捨棄世間樂,趕快來修證真實的出世間樂。

假使有人心裡想說:「修學聲聞解脫道,什麼快樂都得捨棄,活著實在是沒有意思。我希望有世間樂、也有出世間樂,那該怎麼辦呢?」那就請您來修菩薩道吧!當個菩薩就可以具足這兩種樂。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聲聞人只能日中一食:早上不許吃、下午也不許吃,只能日正當中吃一餐;聲聞人也不許有眷屬和財富。菩薩則不然,菩薩度眾生有出世間法樂,往來奔波或者勞累辛苦為眾生做事,時間晚了肚子餓,吃些點心也沒有關係,即使是三更半夜照樣可以放心地吃而享有世間樂。如是雙具世間與出世間樂,才是 佛所說的真正快樂。如果要談到菩薩的這兩種樂,最具體的代表人物就是等覺菩薩的 維摩詰大士。維摩詰大士家產龐大,家中的佣人、六親眷屬等合起來人數非常多,可說是眷屬成群呢!

然而,說到 維摩詰大士,阿羅漢們卻都怕死他了。欸!奇怪啊!阿羅漢是一切人、天所應供,諸天天主見了他們都得要禮拜、供養,可是他們為什麼要怕 維摩詰大士呢?譬如說:有一次 維摩詰大士特地前去拜訪一位大阿羅漢,結果看到大阿羅漢正在講宴坐之法,教人如何宴坐、如何數息、如何入定……等等。講得正精彩!他一到來就先向大阿羅漢禮拜,禮拜之後就開門見山地指責說:「你講的宴坐講錯了啦!」當眾就給阿羅漢難堪。然後他說:「什麼叫作宴坐呢?於三界中不現身意,才是真正的宴坐。」阿羅漢一聽,心裡很納悶:「不於三界中現身意,這是什麼意思呢?人明明是在三界中,怎麼可能不在三界中現身意?天下哪有這種宴坐呢?」各位菩薩!大乘法就是妙在這個地方,一般人所謂的宴坐,都是在三界中有色身,也顯現他的意識是住於定中——是一念不生、制心一處、不起語言文字妄想;但是大乘菩薩的宴坐,卻是在追趕跑跳中忙得不亦樂乎時,也仍然是宴坐,吃喝拉撒也是宴坐,說法、聞法也是宴坐。因為在三界中身現前的時候,意識心、意根現前運作的時候,另外還有一個第八識心不現身、不現意、如如不動,那不叫宴坐又是什麼呢?因為修定,就想要如如不動;可是菩薩的意識心儘管動,如來藏照樣如如不動,這才是真正的宴坐。意識心的宴坐會出定、會入定,有出、有入就是生滅法、是變異法。可是這個如來藏祂永遠不出於定外,祂也永遠不住在定中,這個叫作大龍之定;這種定永遠沒有入、出,這才是大定,這才是真正的宴坐;比二乘聖人的宴坐勝妙太多了!這就是菩薩的出世間樂,比阿羅漢還要具足圓滿呢!又譬如:阿羅漢過了中午之後就不能飲食,而 維摩詰大士晚上照樣大吃大喝,國王、大臣來拜訪,筵席大開,照吃不誤,菩薩就是這樣啊!這正是示現大富長者相:身上佩著瓔珞、頭帶寶冠都沒有關係,乃至花朵配在他身上也都無所謂,沒有任何顧忌,這就是菩薩。

所以,您如果想要獲得出世間樂,又可以不避世間樂,那就應該發願當大乘的菩薩,可以如是隨意自在;但唯一的條件:就是要生生世世常住世間來自利利他。因此,當菩薩雖然可以同時擁有世間與出世間樂,但您可得要有心理準備喔!必須是願意以三大無量數劫來為眾生奔忙才行。你如果是真的當菩薩了,最名貴的轎車買來開都沒有關係;只要是自己作生意賺來,而不是受人供養的錢財,再貴的車都可以開,沒有人會說你。因為你不受供養,而且都是用自己辛苦賺來的錢財去買的,為了度化眾生所以示現廣有福德,菩薩就是要這樣示現。但是出家菩薩可就不方便囉!他雖然也是菩薩,但因為全缺應供,就不可以如此囂張了,假使把別人供養的錢財拿來買高級轎車,那可就不像出家菩薩了,也免不了要為世人所譏評呢?

世尊繼續開示說:「樂有兩種,福德也有兩種,菩薩如果能夠如是具足兩種樂、兩種福德,就叫作自利利他。」什麼叫作兩種福德呢?所謂兩種福德,就是指世間福德與出世間福德。在末學多年的弘法過程中,常聽到有同修抱怨說:「老師啊!我來正覺上課這麼久了,為什麼始終悟不了呢?我以前也曾經助印過很多佛書,護持過很多道場啊!也是累積了很多的福德資糧,應該可以開悟了吧!」然而,您助印的是什麼書呢?您護持的又是什麼樣的道場呢?這就是關鍵所在了。如果您助印的是主張六識論、否定八識論的書,或者是去助印假藏傳佛教的邪淫密續,那都是在破壞正法殘害眾生的法身慧命,如何會有證悟的福德呢?又如果您護持的是宣揚六識論,否定有本住法實相心的存在,說阿賴耶識是方便說、非了義說這樣的道場,這都是破法失福的惡業,哪裡還會有福德呢?但是這樣的道理一般人是不會知道的,所以福德是有許多差別,譬如:有許多宗教界人士到處去布施錢財、救濟眾生,有的民間團體則專門造橋鋪路、濟助貧困,這都是屬於世間福德;世間福德的果報是不會消失的,如果下一世沒有受報,下下世也會受報。但是假使有人造了極多的世間福德,但是因為誹謗正法,或者協助破壞正法而下了地獄,幾十大劫、幾百大劫以後回到人間來,還是可以享受這一世所造世間善業的福德,別人無論如何都無法拿走你的福德;因為這個善業種子在你心田種下去以後,種子在你心中,誰也搶不走。可是如果在行善之時又造作了幫助破壞正法的惡業,也一樣要受果報,而且還得要先受報。這就是重業先報的法界定律。

然而世間福德與出世間福德有什麼不同呢?這兩者最大的不同是,世間福德只能獲得世間法上的有為果報;而出世間福德,則除了可以同時獲得世間法上的有為果報以外,還可以獲得佛法上能夠實證的果報。所以,一個懂得修福的人,所修的福德應該要具備兩種福德:既有世間福德,又同時具有出世間福德。這種雙具世間與出世間福德的修集,譬如:可以護持正法,助印正法的書籍與經典,或者協助摧邪顯正的弘法大業、救護眾生等等,都雙具世間與出世間福德。這是因為在做這些護持正法大業的時候,當然得要出錢出力,出錢就是財施,財施就是世間福德,未來世可以獲得許多實質上的回報;但你同時也會因為護持正法的功德,種下了未來可以明心、見性,乃至可以入初地、二地的因緣,這就是兼具了出世間福德。假使有人說:「我一天到晚造橋鋪路,每一個月都花幾十萬來救濟貧困,這幾十年下來,開悟所需的福德難道還不夠嗎?」的確還不夠!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所造的善業都是世間福德,世間福德無法獲取出世間的開悟果報。譬如說:您在台北銀行存錢,不能到我台灣銀行來領取本金和利息;如果在台灣銀行存錢,也不能到彰化銀行來領錢。同樣的道理,您想要獲得證悟菩提的出世間果報,那就必須先在正覺同修會中儲存您開悟明心的菩提資糧。也就是說,種因與得果之間必須相當,這才是法界中永遠不變的道理。

各位菩薩!綜合以上所說,我們就知道:樂有世間與出世間樂兩種,福德也有世間與出世間兩種福德,這兩種福德所引生的果證當然也不相同,這才是名目與果報相應的正理。譬如說:您專門支持二乘法的弘揚,專門助印二乘解脫道的經典,您都是在二乘法上用心,當然那些福德只能取證解脫果,在大乘法中的實證是派不上用場的。也就是說,您如果想在大乘法中獲得實證的果報,就必須要有護持大乘了義正法的善行,才有因緣在大乘道場中求證菩提;而且菩薩修福也是不嫌多的,遇到世間法上可以種福田時,菩薩也是歡喜隨緣。菩薩如果能夠自己具足這兩種樂、兩種福德,也能度化眾生修集這兩種福德、證這兩種快樂,那他就是一位能夠自利也能利他的真實義菩薩了。

各位菩薩!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