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典籍真是難懂難讀的嗎?

第65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單元,內容主要是針對,一般尚未學佛的知識分子以及初機學佛人希望了解的佛教基本常識,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疑難雜症,希望透過佛法的角度,知道應當如何來看待這些問題。我們特別為您搜集許多大眾極欲了解和探究的題目,由本會多位親教師在節目中為您一一解答,並且為大家講述這其中真實的道理,希望能為普羅大眾種下學習正法的因緣,歡迎您繼續收看。

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題目是:佛教的典籍真的是難懂難讀的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來了解:佛教的典籍包含有哪些呢?而這些不同的典籍分別在說些什麼?佛子們對於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應該從何入手呢?最後就會知道這些典籍真的是難懂難讀的嗎?在回答這些環環相扣的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略說一下釋迦世尊一生的行誼,讓大家對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世尊姓喬答摩,名悉達多,西元前六世紀左右生於北印度,父親是淨飯王,是釋迦國的君主,母后叫作摩耶夫人。世尊誕生七天以後,母親摩耶夫人就因病去世了,改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撫養長大成人。世尊從小拜婆羅門跋陀羅尼為師,學習四吠陀、五因明等學問,少年時開始學習文學、算術、兵法、武器等多種知識和技能,很快都能融會貫通。世尊在十七歲的時候,與天臂城善覺王的女兒耶輸陀羅結婚,爾後生有一子羅睺羅。世尊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因此經常在閻浮樹下沈思,但都無法獲得離苦之道。二十九歲那一年,一個月圓的晚上,世尊毅然捨棄了王位,悄然離開妻子和家庭,偷偷帶著侍從車匿,騎上白馬離開了王宮,出家作沙門,去追尋人生的真正解脫之道。

祂首先來到了苦行林,拜訪修苦行的婆羅門,學習修苦行的方法;再南下摩竭陀國,拜訪阿羅藍仙人和鬱陀仙人,學習禪定;經過六年苦行,形體瘦弱,才體悟到修苦行並不是解脫之道,於是放棄了苦行,前往伽耶山附近的尼連禪河畔,獨自在菩提樹下思惟解脫之道。由於接受了牧羊女乳糜的供養,導致五位侍臣誤會世尊已經退轉了道心,因此不告而別。世尊后來在菩提樹下禪定四十九天,戰勝了天魔的威脅與誘惑,夜睹明星而悟道,證得揭示諸法實相的無上正等正覺而成為佛陀。佛陀悟道以後,前往鹿野苑度化五比丘,宣說四聖諦,這就稱為初轉法輪,為世尊的四十九年弘化生涯拉開了序幕;此時佛、法、僧三寶正式完備出現於世間。

世尊一生弘護正法的歷程,約略可以分為五時三教。所謂五時,就是指華嚴時、阿含時、般若時、方等時以及法華涅槃時。而三教則是指,初時四諦法輪的小乘教,說二乘法;二時方等般若法輪大乘教,說如來藏空性之總相與別相;三時解深密經唯識教,說如來藏空性之別相一切種智。這三時三教之前為華嚴時,之後為法華時,總稱為五時三教。接下來,我們就來略說這五時。

首先是華嚴時。世尊在菩提伽耶道場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以後,在二十一天之中,對諸大菩薩眾及人間根器成熟之眾生,宣講圓教及別教法門,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內容主要是以別教菩薩及諸佛的自證聖智境界為主。《華嚴經》的妙旨乃是五時三教之第一時,也是始教;為了後時之三乘教法能夠方便敷演,世尊在菩提場及諸天,以二十一天的時間說佛的蓮華莊嚴;始自十信凡夫位,終至究竟佛地之修證;內自心地無量三昧,外至十方佛土世界,小而無內,外而無際,森羅萬象,靡所不包,故名大方廣;萬德莊嚴,具諸菩薩行,果德圓滿,如眾色蓮華,悉皆具足,所以名為華嚴。

《華嚴經》乃是具足宣說如來藏之因地與果地,兼攝三乘解脫果,顯示藏識法界之無盡緣起,以及菩薩五十二階位之修證,宣示果地究竟成佛之佛菩提果圓滿功德,三身應化,四土圓成;所以說《華嚴經》具足顯示了成佛之道,是佛教中一切行者所應當知解及修證者。

第二時是阿含時。世尊於二十一日宣說華嚴之後,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從這時候開始,以十二年的時間,說三藏教四阿含諸經。所謂的三藏教,以四阿含為經藏,以毘尼為律藏,以阿毘曇為論藏,名為三藏教;而四阿含則是指,《長阿含》、《中阿含》、《增壹阿含》和《雜阿含》。這四阿含已經總述了三乘佛法。《長阿含》以四諦、八正、十二因緣法等二乘法為主,兼破六十二種外道見。《中阿含》與《長阿含》所說大致相同,這兩大經也兼說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其中隱含著第一義悉檀,但由於隱覆難知,所以一般未具法眼者則無法了知。《雜阿含》則多述及第一義諦,雖然偏說二乘菩提,但於其中仍然處處隱覆密意,說有如來藏涅槃本際中道心,也在十二因緣中說有緣於五陰之識存在。《增壹阿含》則開顯大乘菩薩道之如來藏法門。

四阿含諸經為佛教之根本,也是世尊在初轉法輪時期所說,攝屬於五時三教之聲聞教;所說法義雖然是為了方便接引畏懼生死之聲聞種性眾生,但卻已處處隱覆密意而說大乘唯識、般若;但由於般若及唯識之意涵極為隱密,不容易為人所知、所觸,又因為二乘學人多急於了生脫死求證解脫,所以往往會忽略了其中所隱含的密意。一直到成就了俱解脫果,自知不受後有之後,於解脫道之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在未捨壽前便會獨自思惟:阿羅漢入滅以後,是有、是無,是有無、是非有無?由於這樣思惟的緣故,就知道有涅槃本際不滅,離我,離人,離受想行,寂然無想,非三界有,亦非斷滅無,因此而說為中道。但是,阿羅漢仍然未知、未證、未領受涅槃本際第八識如來藏,所以不能發起般若智慧,當然就無法入於中道實相之中。世尊為了度化阿羅漢們迴小向大,繼續進修佛菩提道,早已預埋伏筆於四阿含之中,以待後時緣熟而說勝妙之成佛法道。

第三時是般若時。世尊以二十二年的時間宣說《大般若經》六百卷及《小品般若》等,又精要的說《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所有般若經的精華則匯歸於大眾所熟知的《心經》。這個階段所說的般若中道實相,乃是說人人皆具有之真實自心,具有中道性,是一切法界之根源;親證者能漸漸了知法界實相,世出世間的般若智慧就能漸漸的出生,能夠了知有餘涅槃、無餘涅槃,也能證知不共二乘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後時也能知佛地無住處涅槃,而求未來際時也能親證之。般若時期,世尊開示別教、圓教及通教法門,將一切法皆攝歸大乘法,都屬於般若慧所含攝。世尊其實早已在初轉法輪四阿含當中,隱覆密意而說般若,只是二乘人無法了知而已。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第四時方等時。諸大阿羅漢迴心大乘證得般若以後,進一步想要求得佛地正遍知覺的大菩提果,世尊因此而三轉法輪,宣說唯識五位、十地行果,演述菩薩法無我智,令阿羅漢們可以修學一切種智而住無生法忍地,地地增上乃至到達佛地之四智圓明;這就是《楞伽經》、《解深密經》、《如來藏經》、《勝鬘經》、《無上依經》、《大乘同性經》等方廣經典所說之唯識學,宣示藏、通、別、圓四教。而三轉法輪唯識經經旨,世尊也是在四阿含中隱覆密意而說,有些部分則是顯說,並非未曾說之。換句話說,從初轉法輪到三轉法輪諸經,由淺至深,前後貫串,一氣同聲,沒有絲毫抵觸矛盾之處,只是越說越了義,越說越究竟勝妙罷了。

第五時是法華及涅槃時。世尊在最後八年之二處三會說《法華經》,闡述圓教之理,暢演唯一佛乘正義,會五時三教為一佛乘;並在最後一晝夜,申述真如與佛性非一非異之理,令知佛地斷盡變易生死及眼見佛性之常樂我淨正理,成大涅槃,具足四種圓寂。如是五時三教,以《法華經》收圓總成,故名為終教。始自凡夫位乃至佛地所應修證之解脫果及大菩提果,其知見、行門、修法、證境,皆已具足演述,化緣已滿,由是世尊遂取滅度,示現涅槃,轉依四種圓寂及四智圓明境界,常依無住處涅槃利樂有情,盡未來際永不止息。

各位菩薩,從以上所說五時三教及其中代表性經典的大略內涵,我們就知道,不管是華嚴時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或阿含時的阿含四部,般若時的大小般若經,方等時的大乘唯識諸經,乃至法華及涅槃經,都是世尊為了教導眾生能夠解脫生死乃至成佛的法道。所以說,如果有菩薩真的能夠讀懂這五時中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那他一定是一位有修有證的大菩薩,值得我們隨喜讚歎與追隨修學呢!大部分的學佛人僅能或多分或少分的理解經典的表面意思,如果想要真正理解,則必須是二乘見道或大乘見道之後,在善知識的攝受教導下,深入的思惟觀行,才能漸入如來般若智海之中。

基本上,經典主要是以顯示佛法真實義為首要,而不是如同世俗文學,總是以抽象意境、辭藻文采的堆砌以為究竟。譬如近代胡適之先生在他的《白話文學史》中說:「《法華經》雖不是小說,卻是一部富於文學趣味的書。其中幾個寓言,可算是世界文學中最美的寓言,在中國文學上也曾發生不小影響。」

然而,《法華經》中所說僅是寓言故事嗎?其實不然。《法華經》中所顯示的是諸佛的種種不可思議自證聖智境界,由於凡夫眾生無法想像如是諸佛境界,因此就以自意曲解為神話故事、寓言故事或者是文學創作。數百年來如是誤解《法華經》者所在多數,這都是由於對佛法的真實道理無所了知的緣故。

胡先生也十分推崇《維摩詰經》,說:《維摩詰經》是半小說半戲劇的作品,譯出之後,在文學與美術界的影響最大。然而,《維摩詰經》真的是如胡先生所認為的,是半小說半戲劇的作品嗎?事實上,《維摩詰經》是佛門的照妖鏡,一切錯悟之師都不敢援引此經來印證自己之所悟,因為整部經都是在闡述大乘法中菩薩所證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這個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也是阿羅漢和辟支佛所無法想像,所以才叫作不可思議。而維摩詰菩薩是等覺大士,和文殊、普賢菩薩一樣,都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不是六識論者所主張的都是後人在大乘經中所虛構出來的人物。玄奘菩薩在《大唐西域記》中曾經記載,當年到天竺學法的時候,還曾經去遊歷過維摩詰大士的故居,並且禮拜過維摩詰大士的舍利塔呢!由此可見,許多文人雅士乃至一般眾生,對於自己所無法相信和理解的經典義理,總是將其說之為小說、戲劇乃至文學創作,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胡先生也將《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也就是別教菩薩五十二階位的修道歷程,說為「過了一城又一城,見了一大師又一大師,遂敷演成一部長篇小說。」這樣的說法於佛法真實義而言,實在是差之遠矣!

以上所舉述的例子,相信絕對不是特例,而是普遍存在的事實,連近代中國白話文學運動的開山鼻祖之一的胡適之先生,對佛教典籍誤會尚且如此嚴重,更遑論一般的讀者了!對一般眾生而言,佛法浩瀚無有邊際,佛教義理又極深邃難以理解,唯有以世俗文學的角度,解讀成一般的文學作品,尚可一探究竟,否則就會陷入完全不得其門而入的窘境之中了。

又譬如近代北投極為著名的大禪師,也曾感嘆的說:「如果讀到大小乘諸家的論典,那就真的要使你大傷腦筋了,特別是那些大小有宗的論著,那些陌生的名詞,那些精密的結構,那些深邃的思想,若非有了相當高的佛學素養,看了便彷彿是在看天書呢;縱然是學佛數十年的老佛教徒,如果不曾有過哲學思考及科學方法的訓練,也只能望書興嘆而已了。」但是,在這裡我們要說一句老實話,即使受過嚴格的哲學思考和科學方法的訓練,如果沒有親證實相心如來藏的話,仍然是只能望書興嘆,保證同樣是不得其門而入呢。

綜合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如果因緣好,有機會可以親近真正的善知識,並且能夠追隨修學,就可以從最基本的佛法知見開始學起,如是循序漸進,就能漸漸了知佛法的兩個主要道,就能漸次的讀懂佛教的典籍,乃至得以次第通達成佛之道所有的內涵。所以,能否讀懂佛教典籍,關鍵在於自己有沒有那個福徳和因緣而已。

各位菩薩,歡迎您加入正覺同修會的各項共修活動,不僅可以使您了解生命的實相,也可以使佛教典籍從此變成易懂易讀呢!

今天我們就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祝福您!

阿彌陀佛!


點擊數: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