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對於全部佛經的態度怎樣呢?

第75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我們要來探討的問題是:佛教徒對於全部佛經的態度怎麼樣?

這個部分我們要來說明一下,佛經主要是分成三大類,有人說是經典、律典、論典;那或者說是分為聲聞藏、辟支佛藏、菩薩藏三藏。那這三藏其實也是由十二部所含攝,所以有時候會談到三藏十二部。這十二部的意思就是說,佛陀以十二分教為方便善巧來教化佛弟子的。那佛陀將聲聞辟支佛的方便解脫法,菩薩成佛的究竟解脫法,來應用十二分教來教導佛弟子,讓有不畏懼生死的大心菩薩,能夠證得法界實相如來藏,真實了解佛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道內容,而進入佛道的修道次第中,而世世常行菩薩道,續佛法脈,自利利他直到成佛。那這十二分教的內容指的是什麼?我們略說明一下:

第一類叫作契經,契經指的是以長行直說來宣說法教,它含攝了能貫穿連綴種種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的真實妙義,所以稱為契經。

第二類稱為應頌,應頌的意思就是說,長行以後呢,為了要讓佛弟子容易記,所以要以頌重頌一次,這個部分就稱為應頌。

第三類稱為記別,也就是記別弟子命終以後生到哪裡,或者說佛弟子什麼時候可以成佛,那這樣的內容稱為記別。

第四類稱為諷頌,諷頌的意思就是以兩句偈、三句偈、四句偈不等,來說明這個教法,例如「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類似這個樣子。

第五類稱為自說,自說的意思就是,為了讓當來正法能夠久住,聖教能夠久住,所以不請而說,佛是不請而說的,譬如說這個《阿彌陀經》就是佛不請而說,類似這一類稱為自說。

第六類稱為緣起或說因緣:因佛弟子請而說,因請而說;第二類、因佛弟子違犯、過失,制定戒相;第三類、因事而說,類似這樣子稱為緣起。

第七類譬喻,經由譬喻,可以讓隱含的義理讓弟子們容易明了。那這種譬喻譬如說,在《法華經》裡面有說的化城譬喻,將二乘人的解脫道以化城來譬喻,讓二乘的聖者能夠知道說,原來這個解脫道還不是究竟,只是方便而已;又例如說像《阿含經》中,有一個盲龜於海中值遇浮木孔的譬喻,那麼以這樣的譬喻來說明,這個盲龜在海中一百年才從海裡探頭一次,要能夠去碰到這個浮木的孔,頭能夠伸到浮木孔,這樣的因緣非常的難,告訴我們說人身難得,然後能夠值遇佛的正法也非常難得,這樣的譬喻。

第八類就稱為本事,這本事就是說,除了佛的本生以外,來說佛的這個過去生的所有事情,稱為本事。

第九類稱為本生,本生就是說,世尊在過去世,行難行的菩薩行所受的種種身,就稱為本生。譬如說,佛世尊本為菩薩,修諸苦行,作鹿、作羆、作獐、作兔,乃至粟散王、轉輪聖王、龍、金翅鳥等,受種種身,講這些內容稱為本生。

第十類稱為方廣,方廣就是在這其中廣說一切諸菩薩道,為了讓菩薩修證佛菩提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等一切功德,來說這些法,稱為方廣。那方廣是因為它法非常的廣大、眾多,而且法極高大,需要修證的時劫非常長遠,需要非常勇猛地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夠成滿,所以這些法稱為方廣。

第十一類稱為希法,也就是宣說諸佛、諸佛弟子等,他能勝於其餘諸世間希有最勝功德,這些內容稱為希法。

第十二類稱為論議,論議的意思就講說一切了義經,世尊在經中廣分別諸法體相,同時在經中一些佛的聖弟子隨著佛所說的而實證了,依於自己的實證,能夠無倒分別諸法的體相,那這些能夠分別廣說一切契經的宗旨與法要的經,都稱為論議。譬如說《楞伽經》、《解深密經》。

那麼前面所說的這十二類,稱為十二分教,就是佛經的十二分教,它就是含攝三藏,佛陀以這十二分教為方便善巧來教導佛弟子。

我們在知道這個三藏十二部內容以後呢,我們就要來提以下注意事項了;也就是說,當你閱讀經典的時候,閱讀佛經的時候,你要怎麼樣讓自己能夠受到佛在經中的這些言說文字的攝受,而不會有所偏差呢?

第一點,佛經的前後文你一定要連貫,你千萬不要以自己的偏好,來斷章取義或者斷句取義,這個部分是可以講說是很多人的通病。也就是說,其實佛在講說佛法時候,佛弟子記錄下來整個經文內容。為什麼又稱為契經呢?稱為契經的意思是說,它從前提這樣說明,到中間,到後面,它是要連貫的,他連貫把法義連貫起來的。連貫這個前提以後,你要去修證哪些法,最後能夠成這些果。所以,讀佛經的時候一定要知道,既然都有這十二分教內容在其中,那麼就要知道,絕對不可以說你自己喜歡經典裡面這幾句話,就把這幾句話拿起來,當作是一切佛法的意涵了,當作是代表所有佛法的意涵;這樣的話你才不會說,你因為不知道——無知,而去謗佛謗法,因為把佛的經文的意涵依自己的意思而解,那就是在謗佛,也就是謗法。

所以說,有人問到說你們對佛經的態度如何,那我們就要從這幾點來注意。那前提當然要知道說,經典裡面含攝了十二分教,含攝了佛以這種方便善巧說下來的這種三藏,但是裡面都有十二分教在裡頭;所謂的十二分教,並不是說一部經只有一分教而已,一部經只有講到契經而已;契經裡面也有譬喻,契經裡面也有因緣,契經裡面也有受記,大乘經的契經裡面也有方廣,也有論議。

也就是說,這個方廣、論議本身,只有大乘的契經有。那我們前面已經講到說佛經又分為三藏——聲聞藏、辟支佛藏以及菩薩藏,那就要知道說,聲聞藏所說的就是以修學四聖諦為主,以解脫生死為主;那緣覺藏就要知道,它是以修學,還是一樣修學解脫道為主,自己要透過十二因緣,來覺悟這個法的本身解脫是如何;然後菩薩藏的本身,講的是怎麼樣大心的菩薩他是不畏懼生死苦,然後能夠發大心,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來修道,它的實證內容是如何。所以,當你知道以後你要知道,這部經裡面如果純粹只有講解脫道,純粹只有講二乘的解脫道,那你就知道說,它沒有方廣的名稱可說;因為方廣呢,只有大乘的經典可說,因為二乘的解脫道本身,它沒有含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這個解脫道本身並沒有含攝;因為佛道本身的法,不是只有解脫道,你實證解脫道以後,只是一個能夠離開生死苦的解脫果,並不是成佛。所以我們說,你讀經典的時候要知道說,這是小乘經典還是大乘經典,純粹只有修證解脫道的,那就是小乘經典,不能說它是方廣,裡面就沒有方廣的意涵在;裡面沒有再去申論整個這個實相的義理,這個就沒有所謂的論議的一分。所以,裡面雖然有這個譬喻,雖有因緣,可是我們要知道它是不是菩薩藏;如果是菩薩藏的話,它必定會含攝這些方廣、論議等等的,甚至有譬喻,有這個重頌、長行、諷頌等等都有。

所以當你閱讀佛經的時候,千萬要記得一定要去了解它前後文在講什麼,這個前提一定不能把它忽略掉了。那如果忽略掉了以後,你只是斷章取義,那麼或者是斷句取義,那這樣的話,對佛經就是不尊敬;也可以講說你沒有完全了解佛的教導是什麼,那只是要把這個文句拿去,自己以自己的意思來解說,那這樣的話,我們就應該要避免。

第二點,《般若經》講的空,不是一切有為法的無常空,不是煩惱斷滅的空,不是緣起性空,而是說這個如來藏本身祂無生,本身具足了無漏無為法,可是祂能生一切有為法;所以《般若經》講的是中道,般若中道講的是這個如來藏本身的真實空。

所以,如果說讀《般若經》的時候,把祂當作說那是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所以空,來看待《般若經》的話,那麼這樣子,就會等於說誤解佛的意思,就會對這個《般若經》本身,就會把應該是屬於大乘的經典,結果呢以小乘的經典意思來解讀,那這樣的話就會偏差掉了。身為佛弟子,身為對三寶非常尊敬的佛弟子,這一點在閱讀經典的時候,更應該要注意。

也不是煩惱斷滅的空,也就是說把一切我所、我執、我見,統統斷滅以後,是不是就是般若?不是!那個只是純粹的解脫道。也就是說,二乘人他能夠斷除他在三界中的貪愛,斷除了我見、我執、我所執,那就是煩惱都斷滅,可是那樣的空卻不是般若;因為他沒有涉及所謂的中道實相,般若是涉及到中道實相的。

也不是緣起性空,因為緣起性空是在講,五蘊十八界在三界中藉因緣而現起以後,沒有自體,沒有自性,沒有真實自性,所以說它是緣起,但是這個本性體性它是空的,因為它不能常住;那這個緣起性空,涉及不到如來藏本身的法。

也就是,你了解是《般若經》,你就要知道般若本身講的是實相。那實相是哪一個心的法呢?是如來藏第八識心的法。那既然是如來藏第八識心的法,你就得實證第八識如來藏,你才能夠知道《般若經》講的空是什麼。這樣的一個簡單的一個意涵讓你了解以後,當你閱讀《般若經》的時候,你就不會用一切有為法的空、無常空來解讀實相的般若空。那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就不會去誤解經典的意思,同時也能夠激發起自己能夠求證真實的這個所謂般若空的法是什麼。因為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空,它是屬於斷滅,斷滅的法是無,怎麼可能稱為說是實相呢?斷滅的法它是虛妄的,虛妄既然是虛妄,滅了以後怎麼可能成為實呢?虛妄法滅了以後,還是虛妄法滅了。那既然是實相,表示祂是本來是真實的法,真實的法所呈現出來的法性,才能說是實相般若空。所以,第二點告訴大家說,在閱讀般若經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個幾個地方其實是很多人容易去忽略掉,而且是誤解的地方。

那麼第三點,就是說倘若所閱讀的經裡面,說到的意識是常住的,一定是偽經;如果說緣起性空是究竟真實空,一定是偽經;如果說還有更高的密法,是顯教的佛所沒有修的,一定是偽經;如果說有讚嘆男女淫欲觸受,說修這個法可以成佛的,一定是偽經;如果說有否定如來藏的,一定是偽經。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前面已經有說過了意識心是怎麼來的,意識心祂是要聚緣而有,是因緣所生法;那因緣所生法呢,祂是一期生死而有的,所以祂不是常住的。那既然意識本身是要藉因緣,藉什麼因緣呢?藉意根觸法塵,乃至是如來藏的意識種子,那才能夠去把祂現起意識這樣的法,然後與種種心所法相應,與煩惱相應或者與智慧相應。如果說意識心祂既然不是常住法,如果再講到細意識是常住法,那就沒道理了;因為,本來的根本法,以意識為本的法,它不是常住法,它是生死法,怎麼可能說意識細分出去的法,會變成常住法呢?所以,假如有經典裡面在讚嘆,稱讚意識是常住的,那麼這部經一定是偽經。

因為當初在記錄到經藏裡面去的時候,也有人因為不懂得真正佛法的義理是什麼;所以就仿照經典裡面的格式,把這樣的一個不如實、不如法的這個意涵寫進去,被人把它編纂到經藏裡面去了;所以我們閱讀經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雖然現在它都在經藏裡面,可是假如裡面的這些意涵不如法,違背了這個法界實相,違背了這個清淨解脫法的,那這個部分我們就要拿出來探討;拿出來探討,要與佛陀所說的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所真實說到這些實證的法的這個理路、內容次第為準。

假如說緣起性空是究竟真實空的,那麼這個部分,它為什麼說是偽經呢?因為前面也跟大家說過,說緣起性空它是在五蘊十八界法的生滅現象而有的;既然五蘊十八界法它不是真實的,它是要因緣聚合而有,是有生有滅、有生有死的法,那麼以這個現象界這些法,呈現出來的一種就是說緣起性空這樣的意涵,怎麼可能變成究竟真實?

那如果說有人會說,還有更高的密法是顯教的佛所沒有修證的,那麼這一點呢,一定要探討他對三寶信有沒有。因為所謂的三寶是佛法僧三寶,既然說佛是三界至尊,是人天應供,具足種種的這個功德法,應該說三界中所有一切法都修證,無所不知,同時能夠出離世間再入世間,圓滿了一切福德功德、智慧功德,那麼怎麼可能說佛陀修證還有比祂更高的呢?那既然佛法稱為無上法,就表示沒有一法再超越佛的法了;那如果稱為說還有更高的密法,是顯教的佛所沒有修的,那麼這裡很明顯的就是偽經。

那如果有讚嘆男女淫欲的觸受,說這個法可以成佛,那也是偽經。因為佛法最重要是什麼?是清淨的、解脫的。那男女淫欲它是雜染的,它是繫縛的,它是生死法。所以,這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們就可以知道,讚嘆這個男女淫欲的法,說以這個法可以即身成佛了,那麼它一定不是佛法。有這樣的意涵,把它當作經典寫出來,編到藏經裡面去了,那麼一定是偽經。

有否定如來藏的一定是偽經。因為如來藏是法界的根本,是涅槃的本際,是一切法的實相;那把這個根本否定掉了,那其他還有什麼法?六識的法純粹是三界中的生死法,六識的法它是自己是不能被人依循而解脫的;因為它本身是生死法,這如何依止生死法而能夠說脫離生死法?它本身是苦法,那如何能夠依止它而脫離苦呢?所以說,違背法界實相、違背清淨解脫法部分的法義,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就要謹慎。

我們說,信受眾生皆有如來藏,信受眾生只有八個識的人,在真實善知識的教導之下,除了前面所說的這些偽經以外,對於佛經的態度,都是當作法寶而信受、恭敬、禮拜、供養的。因為在沒有真實善知識出現於世的時候,其實我們都沒有能力來看待什麼樣的內容是偽經;可是當有真實善知識出現於世的時候,能如實的將佛法的內容揭露出來,能如實的告訴我們佛法內容實證是如何,而本身也能實證,教導佛弟子實證,同時實證的佛弟子也能驗證說,教導他的善知識本身的實證是對的,自己的實證也是對的,符合佛所說的。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應該了解佛法本身在經典裡面所說的這些三藏十二部,所應該有的法義是什麼;所以就能夠有法眼,能夠有慧眼來看待說,哪一些部分是因為在過去世的時候,有一些因為沒有實證的人把這些不如實的經典彙編進來,讓我們不知道,而誤以為編在經藏裡面的經典都是真實的,讓人說那這樣子有矛盾。所以,除了偽經以外,如有主張佛經是互相矛盾的,《阿含經》與《般若經》互相矛盾的,那麼這樣表示說他是沒有實證的。因為三藏裡面所說的法,都是有貫串性的,都是以如來藏為因而說的,只有顯說隱說的差別,只有方便與究竟的差別。

所以,佛教徒對全部佛經的態度怎麼樣呢,從前面的這些說明我們就知道了,一定要來知道,要以眾生皆有如來藏,眾生只有八個識,而三藏十二部的內容是如何,來當作基礎來看待了。

那麼對於這個題目,我們就說明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2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