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一心不亂?

第27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要探討的問題是:何謂一心不亂?

「一心」這個詞在中文中本來就常被使用,像說萬眾一心、上下一心以及團結一心,都是在說大家團結一致、同心協力共同地完成一項艱鉅的任務。那如果說是各懷一心呢?那就各自懷著不同的想法,不能夠同心齊心,那就會像《三國演義》裡面所說的:「英雄聚會,各懷一心,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亂矣!」另外說到個人呢,則有一心一意,就是全心全意、心意專一的意思;相反詞則是三心二意、見異思遷等。像如果有人對兩方面的事物都惦記著,放不下心,就說他一心掛兩頭。另外我們常聽到老一輩的人用台語來說年輕人「心無定性」,也是一樣的。因此,依一般中文的用法,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專一的意思;進一步說到一心不亂,那就是專注一事、心無雜念,不思慮、不攀緣其他事,使心不散亂、不動搖的意思。

佛教中所說的一心,當然基本上也會有一般用語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專一的這個意涵。比如經典中常看見佛弟子前來見佛的時候,都是「一心合掌,頂禮佛足」,然後「一心合掌,瞻仰如來」,而且是「一心恭敬,目不暫捨」,都是要一心。因為佛法中強調「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認為如果心散亂不定,就難以得見諸法的真實相,進而成就道業。正如同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面有這樣子的開示,龍樹菩薩說:「『定』名一心不亂,亂心中不能得見實事;如水波盪不得見面,如風中燈不得好照。」(《大智度論》卷二十六)散亂的心就如同水波蕩漾不停時,不能夠從水面上映現來看見自己的臉面;風中吹動的燭燈,也無法好好地照亮周圍的環境一樣。因此,佛道修學中的聞、思、修、證,無不賴於一心不亂的定心。

像在《華嚴經》當中,普賢菩薩說了一首偈,這首偈的開頭就這樣講,說:「汝等應離諸疑垢,一心不亂而諦聽,我說如來滿諸度,一切解脫真實道。」(《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九)普賢菩薩要大家拋棄一切心中猶疑的垢染,一心專注地聽祂開示諸佛如來圓滿六度及十度波羅蜜多,解脫一切煩惱塵垢,成就真實不虛妄的法道。

那另外在《長阿含經》裡面也記載了世尊告誡弟子們,日常的生活行住坐臥、飲食、便溺一切的作務中,都要依於佛陀所授的律儀軌則,常念一心,不失威儀,這樣子攝心精進於道業,這樣才是一心。佛陀這樣子開示,說:【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顧視,屈申俯仰,執持衣缽,受取飲食,左右便利,睡眠覺悟,坐立語默,於一切時,常念一心,不失威儀,是為一心。】(《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

像這樣子在日常作務中攝心正戒、精進道業的一心,這是屬於「事一心」。也就是說,是事修上的一行三昧,或者稱為一相三昧,就是以決定心不猶豫、不懷疑地專注於一種行門,緣一不亂,離諸邪思,攝心不散而得到正定,這就是一行三昧。

最常見的就是念佛法門的一行三昧,就是一心念佛,不雜他行、他念,念佛念到心無雜念,只有佛號的一心,這是事一心。其實念佛法門不管是持名念佛、觀想念佛或是無相念佛,這三種念佛都可以念到一心不亂的事一心。像持名念佛也就是唱唸、默唸佛號的方法,不停地唱唸,到達只有佛號而無妄想妄念的地步,一心繫念著佛的名號,這就是事一心。如果會無相念佛,憶佛念佛之念恆存,就像《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也是事一心。在事一心的狀態裡面,不會造三惡業,身口意的惡業不會犯,這個叫作事相上的戒,也叫作定共戒。當這三種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時候,那就是定;在靜中住於定中,動中也不離定,這叫作定力。念佛在動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無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時時刻刻,動中、靜中都是在一心的狀態,這叫作定,是事相上的定。

我們經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從念佛的法門能夠得到戒和定的那些過程和功德受用。有了這樣的了知以後,那就有了慧,這個是屬於事相上的世間的慧。由此可知,事一心中是可以讓人由戒生定、由定發慧;難怪前面我們所引的《長阿含經》裡面,世尊要告誡弟子們,要常念一心,不失威儀,來精進道業。這樣雖然還只是事一心,還不是理一心,卻已經有了殊勝的功德。例如,很多電視機前面的觀眾所熟悉的《阿彌陀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尊者就這樣子開示,說: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佛說阿彌陀經》)

說若一日乃至七日專持阿彌陀佛名號,能得到一心不亂,臨命終的時候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它的原因是因為,眾生常會因為無明所罩,不知慎修身口意行,因而造作了種種未來世不可愛的異熟果報;當臨命終時,這惡報的業風吹起,落入中陰階段,依著原有的貪欲執著,就會對未來世的父母生起顛倒想,結果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入胎,猶如睡著了一樣;那等到醒來的時候,哇哇落地,已經墮在畜生道中,縱使說牠曾經有願想要求生諸佛淨土,還是難以成辦。因此釋迦牟尼佛開示,如果能夠一日乃至七日,專持阿彌陀佛名號,能有一心不亂的功夫;那麼到了臨命終的時候,就以這樣一心不亂的持名念佛功夫,來對治,不讓原來貪欲執著的那個習氣現起。這就是古德所說的:「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定。」那就能夠跟隨著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的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不會違背所發求生淨土的誓願,隨業往生到三惡道,或又再生到人間來。這就是持名念佛事一心的殊勝功德。

一心不亂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另外還有理持,就是「理一心」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例如,世尊在《華手經》卷十當中,這樣的開示:

【菩薩……隨其所聞諸佛名字在何世界,即取是佛及世界相,皆緣現前。菩薩善修習此念佛緣故,觀諸世界盡皆作佛;常善修習是觀力故,便能了達一切諸緣皆為一緣,謂現在佛緣,是名得一相三昧門。……於是佛緣,繫念不散,不離是緣,是名三昧門。……以是一緣了達諸法,見一切法皆悉等相,是名一相三昧。】(《佛說華手經》卷十)

這意思是說,菩薩如果能夠常常地修習,不論是他所聽聞的諸佛名字為何,以及佛世界的境相如何地清淨莊嚴,都以諸佛及佛世界皆現在前,現前所緣的一切無非是佛、是佛世界;這樣的觀照憶念諸佛及佛世界的法門,有了這樣的觀照力,能於所緣念的佛及佛世界繫念不散,不離是緣;那就能夠了然地通達,一切諸緣皆唯是現在佛緣,所見一切法無不平等平等,這就稱為一相三昧。

另外,例如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這樣子開示,祂說:【依如是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當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三昧。】(《大乘起信論》)所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都是從真如心如來藏來說這理一心。

念佛法門的理一心,就是成就了體究念佛,親見諸佛本源,就是見法身佛。例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所說的:「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必定見佛指的是此生必定能見佛,若是來生修到這樣理一心的境界,那就是「當來」必定見佛。因為大勢至菩薩說憶佛念佛,不是持佛名號來念佛,不是觀想佛身來念佛,而是以心憶心想的方式來念佛;既然沒有佛的名字、形像,那其實就是無相念佛,念的就是沒有形像的法身佛。所以這個見佛是見自性佛,是見自性彌陀,見諸佛的法身,見一切眾生的法身,而不是感應所見的化身佛。因為一念慧相應,親見十方三世諸佛的法身,與一切眾生乃至自己的法身,都同是這樣一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理體,所以稱為理一心。

這樣子事一心與理一心的差異,我們可以再舉一個例子來幫大家了解。在《六祖壇經》當中,記載了曾有一位僧人,舉了當時一位臥輪禪師的他的所誦的偈,他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這位臥輪禪師修的是「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這是離念、無念的事一心。可是六祖惠能大師聽了,就知道這位臥輪禪師還沒有明心開悟,便告訴僧人,如果依臥輪禪師所誦的去修行,必定更加繫縛,難以明心證真。當時六祖還開示了一首偈,六祖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六祖「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顯然並未安住於事一心中,但卻不妨他「菩提作麼長」,證得理一心。可見,悟時雖然還沒有得到事一心,但也不妨悟得理一心。所以,如果說主張「未得事一心而悟的都是解悟,不是真正的證悟」,那不就等於說六祖大師是解悟,不是真正的證悟了嗎?

其實,理一心乃是真如心第八識阿賴耶識祂一向所住的境界,那事一心呢,則是意識修定所得的境界;兩種境界不同,境界所依的心識根本不是同一個;如果想要將事一心的意識,修行轉變成理一心的真如,那必定是緣木求魚,永不可得。

或許有的觀眾還是有疑惑,我們不妨再舉《文殊師利菩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經文中來加以印證:【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

經文中文殊師利菩薩問什麼叫作一行三昧,世尊回答說:「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這裡的一行三味與我們前面所引的《華手經》當中所說的「一切諸緣皆為一緣,謂現在佛緣」,「於是佛緣,繫念不散,不離是緣」,「以是一緣了達諸法,見一切法皆悉等相,是名一相三昧」,以及我們前面另外所引的馬鳴菩薩所說的《大乘起信論》當中,「依如是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都是一樣的道理,都是一樣同是理一心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

可是,在這裡世尊特別開示,若想要入一行三昧,應當先聽聞熏習般若波羅蜜的真實義,並且要如說修學,然後才能夠入一行三昧。那就表示說,這裡所說的一行三味,它是以般若智慧為前導的,而不是一般的禪定。然而依這樣的理一心的一行三昧,行者卻可以在「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這樣的持名念佛一心不亂的事一心的時候,進而能夠「隨佛方所,端身正向」,然後在持名念佛念念相續之下,就在這一念之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除了見過去諸佛及現在諸佛之外,同時也見到了未來諸佛,所見的當然必定是尚未成佛的自己,以及眼前一切眾生的自性法身——自性彌陀。這時候就知道,恆河沙數諸佛及與一切眾生法界,皆同一相,無有差別。但是必須強調的是,這裡親見自性彌陀他所依憑的一行三昧,是要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才能夠進入法界一相、繫緣法界的一行三昧的理一心裡面,也才能夠在隨後的持名念佛一心不亂的事一心的功夫成就後,福德因緣具足之下,親見自性彌陀。

所以我們說,一心不亂是心志專一、不散亂、不動搖的意思,又稱為一行三昧或者是一相三昧。但是,還是有事一心與理一心的差異,事一心是事修上的一心不亂;理一心則是理持上的一心,就是指親證自性彌陀——真如心如來藏,而心得決定,不猶疑、不動搖才有的功德受用。

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就為大家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點擊數: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