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蘊

第19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三乘菩提概說」。

最近這些個講次,我們都是在跟大家談五蘊。來幫大家複習一下五蘊的內涵,就是色、受、想、行、識這個五項。色受想行識這個五項,之所以希望大家確實掌握,最主要就是因爲,這個五項內涵完全函蓋了三界一切的衆生、一切的人所會具有的「我」的心行,都全部函蓋在裏面。這五個內涵我們前面講過了色、受、想,已經在前面的三次裏面講過了:色,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我們的色身的一切叫色;受,就是我們的感受;想,就是我們對於境界所生起的認知的作用,或者是說我們想做什麼這種想,或者我們的思想都是叫作想。

色、受、想、行、識,除了色之外,其他的受、想、行、識這個四項內容,全部都是可以劃歸在所謂的心理的作用。心理的作用裏面,一般大家在看這個事情的時候,也比較容易能夠體會到什麼是受、什麼是想;最終的差別就只是說,您有沒有把這個感受作不正確的認知,或者是您有沒有把想作不正確的聯想,把它當成妄想了,把受跟想的任何一件事情,當作是一個修行上面應該要追求的真正的目標。如果您能夠掌握住了受跟想的意思之後,相信您就不會把它當成是一個真正應該追尋的真實目標了。

除了受跟想一般人容易去理解跟掌握之外,接下來,受跟想在層層運作的時候,尚且還有牽涉到所謂的對於境界的每一個境界狀況的了知,這個就是識;並且這個是根本的,有一個根本的識在作用,才讓受跟想得以能夠運行。除了識之外,我們說把時間拉久一點,讓它在時間上面有能夠得到連續的一個作用的話,這個部分就叫作行蘊。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跟大家講行蘊。

一般來說,我們說正式的講法可以說,我們有境界來的時候,對這個境界生起了心行;然後經過我們內心有所謂的審思判斷,接下來審思判斷之後,我們就身體可能會有所行動,或者是我們決定要說什麼話等等;像這樣子的經過心裏面的審思判斷,然後接下來動身發語,這些個經歷的過程最後就會形成了我們所謂的行爲。所以,對於行蘊最直接的掌握,就是所謂的我們的意念的心行,跟身體有什麼行動的這個行爲,跟我們說出了什麼樣的話,嘴巴說出什麼樣的這樣的口方面的行爲;這個就是關於行蘊的最直接的掌握。

其實,我們在一般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說,所有我們一切的行來去止、坐臥睡眠,以及我們吃東西,或者是我們做各式各樣的事情,其實我們可以說,在肢體動作方面,凡是有所顯現的,都是所謂的行蘊。當然就是說這些有所顯現的部分,是說我們在透過色蘊的變化,比方說,我們今天如果決定走路,從甲地走到乙地,那麼在走路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我們的色蘊,也就是我們的色身,在行走的過程中一直在變化,不管是姿勢或是運動的方向等等,一直到整個運動結束爲止,這個整個過程色蘊都一直在變化。所以,像這類型的,我們可以很單純的就是說它是屬於行蘊。當然我們承繼我們剛才講的行蘊的部分,除了談到了身體,談到了比方說我們的這個行爲,我們說出了什麼話之外,其實當然也都會包含所謂的意念的流動。所以,如果我們在想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從想的從頭開始,一直整個想的過程,其實這個也都是所謂的意念的行蘊。所以,如果我們真的概括來看的話,行蘊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說,當我們掌握了色蘊,當我們掌握了受蘊,當我們掌握了想蘊之後,色蘊、受蘊、想蘊三者在時間上面所連續呈現的一個變化,我們就把它叫作行蘊。

當然就是說,我們談到了——之前跟大家談說,之所以要讓大家能夠比較掌握五蘊,最主要的是希望透過五蘊,讓大家理解什麼是「我」;並且透過五蘊,依每一個蘊都是虛妄不實這樣子的解說,讓大家比較能夠掌握爲什麼「我」這件事情其實它是很虛妄不實的。一旦「我」這件事情只要大家能夠有正確的見解的話,那麼以後在修行解脫的時候就很容易得力,容易掌握解脫煩惱的關鍵。所以,當然就是說在行蘊這件事情今天的講次裏面,我們也應該要讓大家知道說,行蘊爲什麼它是應該是虛妄不實的。

不過在這件事情上面,首先要跟大家講的就是說,我們平常在談、不斷在談我這件事情的時侯,大家不妨想想看,關於我的這件事情,有哪一些部分是我們比較在乎、比較執著的部分呢?所以我們不妨來回想看看。

比方說,很單純的關於身體的自在。如果大家有經驗的話,如果我們的身體久經束縛的時候,一旦能夠自在地舒展的話,我們會覺得說,唉呀,那一刻真的是覺得說這個自在舒展真是很好!什麼樣是久經束縛的狀況呢?比方說,當我們因爲色身的不舒服,以至於說需要住院的時候,住院也有些時侯我們會因爲醫生的叮囑,而需要一直不斷地比方說要平躺在床上的時侯;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發現說,一直平躺的話是非常難過的一件事情。一旦我們身體的健康恢復了,我們可以自在伸展的時候,我相信大家都會感受到說,身體的行——能夠這樣的行,身體的行蘊,可能大家都會覺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又比方說,我們常常聽到說,關於說這些身體的四肢不方便的一些人,我們在談這些爲他們在爭取福利的時候,我們就會特別談到說,所謂的能夠站起來自己活動的尊嚴。這個儼然就變成說,能夠站起來,能夠自己靠着雙腳的力量能夠活動,儼然就變成了這個人我們說一般的人在看,是不是能夠保持自己的尊嚴一個很重要的指標。這個也就是,一般人對於行蘊這件事情,雖然不見得是用「行蘊」這兩個佛教比較專業的名詞來形容;可是,一般人對行蘊的這件事情的內涵,卻是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經有一些掌握,有一些期待,甚至有一些堅持在。

又比方說,我們剛剛說意念來講,我們說行蘊除了說身體的這些在一段時間的變化之外,我們說行蘊其實也函蓋了所謂意念,就是說,當我們在想一件事情的時候這個想的過程。當然就是說,這件事情或許大家平常沒有特別的跟行蘊連結在一起;但其實我們只要想想看,一般人也許我們常常有聽到了,有一些個年輕人會說:「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個喜歡,「有什麼東西不可以?只要我喜歡!」那這件事情表示著,說這話的人重視的是所謂意念的自在。那意念就表示說,他在想這件事情的時候,從頭到尾的行蘊上面是他很在乎的一件事情;他希望能夠保持著,意念在這件事情上面能夠維持完整的行蘊的狀態。所以,這個其實也就表示,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雖然沒有直接用到行蘊這個字,可是對於行蘊的內涵往往也都有期待,也都有堅持的。

甚至我們更進一步來看,一般人在行住坐臥中是不是也很在乎行蘊呢?如果我們注意來看的話,我們說可以說,行住坐臥裏面所展現到的這些自性,或者是跟自性比較有關係的成分,其實都是在行蘊的含攝的範圍裏面。比方說,我們對自身希望能夠展現什麼樣格調,我們希望自己展現什麼樣的氣質,又或者是說,我們希望能夠在適當的場合展現我們自己的權勢等等。這些格調、氣質、權勢這一些事情,其實整個都是因爲我們在行住坐臥之間,搭配我們色身的種種的型態,所展現出來給外面人的感覺;那這些感覺對於我們自己,就是堅持這方面的人來講,其實這個也就是,他對於這些關於行住坐臥間的這些行蘊有所堅持,甚至是很執著的緣故。

又譬如說,有一些人說,他的人生就是要不斷地去旅行,這樣旅行之中才會覺得他的人生有意義,這樣子一段時間就必須要好好的去規劃旅行。這個透過旅行,然後在其中所謂的體驗他的人生這件事情來講,其實也是一種整合性的關於流動的體驗;那這個流動的體驗,其實也都是在行蘊的範圍裏面。

所以,我們剛剛透過大家比較能夠體會到的各種面向來告訴大家,其實行蘊這件事情,大家也許沒有特別使用這個名詞,可是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卻也常常地對行蘊有所執著,有所堅持。我們接下來就來看看,因爲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解說,讓大家不要把所有的修行的目標放在行蘊,不要執著在行蘊上面;所以我們應該回頭來看看,行蘊的本質是什麼?

首先,我們來說「行」這件事情,根據它最原始的定義來講,行蘊本身就是,在一段時間裏面,不管是身體或是意念有所流動,整個概括來講,我們把它叫作行蘊。甚至包含是我們的呼吸,其實也都是行蘊的一部分,因爲它畢竟就是一段時間裏面身行所產生的變化。所以,像這一些的事情,我們回到它最初的定義來講,有行蘊就表示,在一段時間內,不管是身體或者意念有所變化。自然而然,既然是有所變化的話,我們當然就不能夠期待說,它會是一個恆常真實存在的事情。

並且,如果我們更進一步來看,比方說我們剛才已經講了,關於身體的這些伸展來講,是我們很直接能夠體會到的行蘊。可是身體的部分,我們在前面的講次已經跟大家講了,身體是色蘊,那身體的色蘊的部分,前面也跟大家說過了,我們身體的色身的變化,其實是剎那剎那地變異不停的;只是我們平常沒有,比方說沒有足夠精細的思惟,或者是沒有很好的定力可以觀行,所以我們察覺不到而已。其實我們不妨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講,那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都會很自然的變老;可是這個變老,絕對不會是在一刻之間全部完成變老的過程的;它必然是每一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分分秒秒中,甚至我們講剎那剎那之間會逐漸變老的。這個就是另外一個方式可以讓大家理解,身體其實就是無常變化的。所以我們說,既然身體是無常變化的話,那麼身體的伸展或是活動當然也都是無常變化的。

至於意念上來講,更不用說了,因爲我們剛才或者是上一次的講次裏面,已經反覆跟大家解說,我們的意念其實都是剎那剎那地在轉變的;正因爲我們意念具有這個特性在,也多少變成了我們有許許多多的煩惱,幾乎是隨時隨地都會有一些個妄想冒出來的根源;既然意念是如此的話,當然在意念運行的整個整段時間裏面,這個無常的這件事情當然就已經是必然的。

所以我們說,身體跟意念本身就是無常變化的,甚至是剎那剎那變化的。如果說身體跟意念都是如此,如果我們把它放大來看,我們說一般人在行住坐臥之間對於那股自性的堅持,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對於自己有什麼格調的堅持,對於自己有什麼氣質的堅持,乃至於說,對於我們應該要對什麼樣的人展現什麼樣的權威氣勢這方面的堅持;其實由這個堅持的部分,這些堅持的背後,都是所謂的我們說行蘊。因爲這裏面牽涉到的,就是身體所展現的姿態,跟所謂的這個在一段時間中所展現的變化,正是所謂的行住坐臥;那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的意念所形之於外給他人綜合的感覺。所以,關於我們說行住坐臥的這些自性的層次來講的話,我們可以很直接地看到了,正因爲身體跟意念都是變動無常的,我們所在乎的這些格調、氣質、權勢,有哪一樣不是無常變化,乃至於剎那剎那地無常變化呢?所以,當我們那麼在乎格調啊、氣質啊,那麼在乎這個權勢的時候,我們就勢必一定要去面臨這些個事情它無常變化的本質,也因此我們必然會遭受到許多的苦惱。

所以說對於行蘊這件事情來講,建議大家要能夠掌握:行蘊從定義上它本來就是無常的,所以關於行蘊所衍生出來,我們在一般的世間裏面所看到的種種的跟行蘊相關的這一切,其實都是無常變化;當然這些部分都不會是我們修行、我們以後無量世應該要關注,應該要追尋的目標。

甚至我們要進一步來說,我們說剛才說的是一般的人;那如果是我們從修行人的立場來看的話,修行人有沒有在乎什麼樣的行蘊呢?其實也是一樣是有的。

比方說,我們說有一種修行的方式,是所謂的安般念或是安般守意;這個方式最主要的是透過、是基於四念處,對於我們的身、受、心、法這個四項仔細去觀行。在四念處的觀行的時候,我們把它加上了出入息,對於我們自己的呼吸,呼吸的一呼一吸之間的這些仔細地觀行來達到收攝;一方面收攝我們自己的心念,提升我們的定力,並且透過這些提升定力的過程中,更加深了對四念處的觀行。這個就是原本所說的安般念或者安般守意這種修行方式的一個要點。但是,也有許多人,因爲在練習出入息的這些觀行的過程中,也難免在鍛鍊觀行中會去覺照,對於自己的整個的色身的存在,或者是甚至於對於自己的身──身就是色身,自己的覺受,自己的心識,乃至於說跟自己有關的一切法的微妙變化,都能夠有比較清楚的觀行是沒有錯。可是,也有許多的修行人不瞭解這些四念處的觀行,它的本質是在透過四念處,讓我們真正能夠掌握到「我」的虛妄,從那一點開始才有機會能夠成就解脫。也就是說,四念處的終極應該是說,它到最後是希望破除我們對於我的執著,然後從那裏才可以讓我們一步一步的,比方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最後能夠把一切的煩惱完全滅盡,到了無餘涅槃的境界。這個是四念處觀修行的一個正確的方式,是這樣子。

可是有一些修行人,在看到這個安般念跟安般守意的修法之後,反而把剛才說透過出入息的觀行覺照的這件事情,把它當成是整個四念處觀的全部;所以,往往都只是把出入息把它定位在說,這個觀行把它定位在說,去更能夠掌握我們身體的種種變化,讓我們自己在面對世間的種種狀況的時候,能夠掌握自己的心念,所謂的就是說去擁抱一切的困難,擁抱一切的逆境一樣的。如果說修行只有停留在這裏的話,我們就說,這樣子的修行其實到最後,反而是被安般守意或者安般念的中間的行蘊所困住了。因爲這樣子的過程沒有辦法,如果沒有真的按照四念處正確的修法,真正達到去除我見跟我執的境界的話,只是把這個出入息的觀行,當作我們平常在日常生活中怎麼樣適當地培養基礎的定力,讓我們不要心隨境轉的這個狀況的話,我們要說,這個離解脫還有一段距離的。所以提醒大家說,如果修行只是修到這樣子的話,那其實離解脫還有一段距離,不要被這樣子的一個行蘊所限制住了。

當然除了這個行蘊之外,還有更多的稀奇光怪陸離的行蘊。比方說,從印度的性力派的雙身法的延伸,爲了修行的目的,然後進行男女合修的這些個事情,希望說透過這些合修,能夠達到修行的什麼樣的境界。我們要說,這個也都是具足展現了,因爲對於這個修行有不正確的妄想,所以就被這個行蘊給困住了;它的癥結就在於,不瞭解什麼東西是真正的解脫。

以上就是我們跟大家介紹行蘊的內容。下一次再接下來跟大家講識蘊。

阿彌陀佛!


點擊數: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