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是外道梵我丶神我嗎?

第107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這一集我們要探討的是:如來藏是外道梵我、神我嗎?

在《大藏經》中記載,佛陀初轉法輪宣說解脫道阿含諸經時,常開示無常、苦、空、無我;到了第二轉法輪演述般若系經典時,也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都是說無我;可是到了第三轉法輪開演唯識經典時,卻說常、樂、我、淨,變成有我。如果不能證解 佛陀說法中的真實義,不能瞭解解脫道中所說的「無我」,是依什麼來說無我,般若諸經所說的無我,又是從什麼角度而說無我,當然就更不能夠了知唯識經典中的「我」指的是哪個我。可是,像這樣不能夠證解 佛陀說法真實義的人,卻著書立說,說「三乘菩提中的佛陀所說的無我的道理,就是緣起性空、一切法空」;如果聽到有人說不空的如來藏,就會指責說有如來藏的人,是同於主張梵我、神我的外道,誹謗說有如來藏的人所說的法義不是佛法,誣衊這個人所弘傳的甚深微妙正法不符合原始佛教正說。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樣的說法正確不正確。

首先,我們就外道的神我、梵我思想的緣起及內涵,要作一個概略的說明。人類之所以能夠繼往開來、文明進步,都有賴於生命的延續及經驗的累積;所有的人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希望個體生命的永恆不滅以及離苦得樂。因此,在古時候印度各種外道就已經開始探索,開始推究生死相續的生命變化,也就是去探討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在印度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有關個體生命流轉的問題,有著從信仰多種神的自然神論,轉化到尊崇一神的創造神論的思想演變。演變的結果就從「梵天」一詞中得到一個概括而抽象的實體,稱為「梵」,而把他作為世界的最高而真實的存在者、一切事物的主宰。說這個「梵」他是全世界之主,是天地的護持者,宇宙形成的時候,梵創造了諸天神祇,生出了種姓,掌管天、地、空三界。就是相信宇宙一切萬法都是由梵這個造物主所創造的,每一個有情最初也都是由梵這個造物主所創造的;個體的生命並不是從有歸於無的歷程,而是一世又一世從這個世界遷移到另一個世界的歷程;就好像有一種寄生在樹木之間,而以枝葉花果為食物的叫作「尺蠖」的這個蛾的幼蟲,牠在成蟲之前,就是從這一片葉子到另一片葉子不斷的遷移的歷程;這個遷移的自體就稱之為「自我」。

這些人他們認為,作為外在的宇宙終極原因的梵,和作為內在的人的本質的自我,在本性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說,大宇宙和小宇宙是統一的;如果前生能夠修行離欲無欲,能夠修清淨行,那自我又能回歸到梵體之中,就可以了結生死,得到大解脫。這樣生命個體的自我或神我就是一,是常,是主宰的實體;因為這個生命體是從梵而來,也可回歸於梵,這樣就可以直觀自我的睿智本質,親證梵我的同一,這就是所謂的「梵我一如」的思想。這種思想可以從古印度的《奧義書》中瞭解到它思想的淵源。

那這種思想跟古希伯來的相信「耶和華為造物主」,在思想形態上是相近的。依這樣的思想,人與神便有了父子的關係。人們相信在自己身體的內部,存在著自己獨立的心靈實體;這個心靈留住或離去所依附於他的那個軀體,那就產生了生與死的變化;這樣的心靈就稱為自我或神我,它本質上是與西方宗教所說的靈魂其實是沒有差別的。從前面的說明可以知道,外道所說的「梵」,說的是出生眾生的天神,這跟今天一神教所說完全相同。

但是,我們應該探討:梵的本質是什麼?這個梵其實是從「梵天」一詞中得出來的概念,而梵天就是大梵天;他是三界六道中色界初禪天的天主,還是五陰所成,是有妄想雜念的,是有慢與結使的;是不安於寂滅境界的,不願意獨處無伴侶,而希望在他之下有許多梵眾天、梵輔天眷屬的;也是對於初禪天境界有所喜樂的,是與別境心所法相應的,也是與二十隨眠心所法相應的;所以,仍是以意識心為中心的凡夫。那這些外道所認為的心靈主體「神我」,其實也是意識心體,仍然是屬於無常的五陰我所含攝的意識妄心。

既然外道的梵我、神我都是跟眾生一樣不離五陰,是「依因藉緣」蘊集的法,因為意識心就是依於意根與法塵為緣才能出生的;依緣而生的法,自然是生滅法,緣生則有,緣滅則無,是有間斷的法,不是無間斷法。然而,這些外道都不能認清梵我、神我生滅無常的本質;雖然認知眾生軀體不斷生滅而有不斷的輪迴生死,但是卻認為梵我、神我的本質永遠不滅。其實外道所說的神我、梵我,本質既然是眾生的第六識意識,而意識心一旦現行而存在時,必定都有見聞覺知心,都能夠了了而知六塵,是會起喜怒哀樂、貪瞋情緒的;所以,上帝會生氣而降大火、大水來毀滅異教徒。而且,這個意識覺知心,乃至進入二禪等至位之中,仍然能夠了知定境法塵,都是不離六塵的。然而,大乘佛法的二、三轉法輪所說的如來藏,則是第八阿賴耶識心,一向離於六塵的見聞覺知性,從來不曾住於六塵中。這兩者有著根本的不同,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

探究生命流轉的問題,佛教小乘學者從《阿含經》所說的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及八正道中,從 佛處處所宣說的緣起、無我的義理,建立了業感緣起的生死輪迴,及涅槃解脫的理論。但是,仍然存在著尚待克服的難題。這其中最重要的有兩個:首先,就是既然每一個眾生今世的煩惱與業,都是依五蘊假我而造作的,未來世也是依五蘊假我而感得福、非福的果報,可是五蘊的假體出生聚合後,又會由聚合而散壞,都是只有一期生死而已,也就是說,造作煩惱與業的五蘊(它其實是五陰),與感得福報或非福報的五陰,其實並不是同一個,那又是以什麼作為感得果報的所依呢?其次,今生由五蘊假我所造作的業,又是依怎麼樣的功能,而能夠聚集不散,感得未來生種種的業報呢?這兩種難題所要提出來的質疑,前面的一個就是:輪迴主體究竟是什麼?後面這一個則是:感果功能是怎麼樣成就的?

對於這些質疑,主張「阿含解脫道中,緣起中道就是緣起性空,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而否定第七識意根及第八識如來藏的人,因為所說的緣起性空,其實指的是現象界中蘊處界生住異滅、無有自性的「緣生性空」,而不是第八識藉緣生起蘊處界一切法的真實緣起性空;他恐怕否定七八識以後墮入斷滅空中,因此又施設了意識細心,認作是涅槃本際,是生死輪迴的主體,就是建立起意識細心說,主張「意識細心可以常住不壞」。但,意識細心不論如何細,終究不是涅槃實際,也不是生死輪迴的主體;因為一切粗細意識的現起,必須是意根法塵為緣才能現起,不能自外於「意、法因緣生」的聖教,都是有生之法,有生則必有滅。結果,根本無法解決上面所說的難題。

然而,第三轉法輪唯識經典中,佛陀聖教以出生萬法的實相心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作為業與感果的所依主體,以及以阿賴耶識所攝持的種子,作為祂感果的媒介,清晰而明確的說明了所有的生死輪迴及涅槃解脫的真實義理,圓滿的解決了輪迴主體與感果功能的難題。以如來藏阿賴耶識本然的無我性,破除外道所說有一個常、主宰的自我、梵我。這就如同《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當中 佛陀的開示:【大慧!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剎那論故,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斷見壞無為法。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

這一段經文中,佛陀開示說:如果是錯誤的認知,而執著常見外道所說的神我,或者梵我,或者離念靈知我的話,那這些都是剎那生滅的法;由於他們不能夠證得不生滅的如來藏心,卻又察覺到這離念靈知或有念靈知,或者外道所說的常住不壞的梵我、神我,都是剎那剎那變異的,眠熟、悶絕、死後都會斷滅;所以他們就認為,這離念靈知死了就不見了,死了就斷滅了,就變成斷見外道,所以就怕死。這就是以斷見來毀壞無為法。

佛陀又說,說:七識不是流轉的主體,七識也不是受苦樂的主體。如來藏才是流轉的主體,才是受苦樂的主體。因為如來藏雖然離見聞覺知,沒有苦樂受,可是會導致我們在三界六道中不得不接受所有的苦樂受,而且是生生世世延續不斷的主體識。而我們的見聞覺知心只有一世,一世過了就永遠斷滅了;只是意根和如來藏能去到未來世,而意根卻又不是集藏善惡業種子的主體心;所以,既然是這樣的話,我們的覺知心和意根,其實不是真正受苦樂的主體。而意根也不會分別苦樂,是意識才能分別;但意識卻只有一世,不能去到未來世,只是一世暫有的覺受六塵的心,是虛幻假有的。所以,前七識都不是受苦樂的主體,如來藏才是受苦樂的主體。而且,如來藏才是涅槃因,七識心都不是涅槃因;因為七識心沒有辦法入無餘涅槃,如來藏才能入無餘涅槃,所以如來藏才是涅槃因。

另外,也可從菩薩所造的諸論所說如來藏阿賴耶識的三相義,就是「自相、因相及果相」,來加以說明。

首先是「自相」。《成唯識論》卷二裏面說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與雜染互為緣故,有情執為自內我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為自相故。」(《成唯識論》卷二)

意思是說: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種意義,能與一切雜染有漏法互為緣,所以有情把祂執為自內我,祂能夠攝持因跟果。因為第八阿賴耶識就如同倉庫能夠攝持含藏一切雜染有漏法種子,所以稱為「能藏」;又因為阿賴耶識為一切雜染有漏法所熏、所依,就如同倉庫,祂是寄存物品的處所,所以稱為「所藏」;另外,因為第八識一直都是被第七末那識執為自內我,對之寶愛不捨,就如同對收藏物品的倉庫堅固執守,不棄捨,所以稱為「執藏」。

其次是「因相」。《成唯識論》裏面說阿賴耶識:「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離此,餘法能遍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因相。」(《成唯識論》卷二)意思是說:第八阿賴耶識能攝持一切諸法種子而不失不壞,為萬法生起的根本因。

第三是「果相」。《成唯識論》裏面說阿賴耶識:「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熟;離此,命根、眾同分等恆時相續,勝異熟果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果相。」(《成唯識論》卷二)意思是說:有情眾生在前生造業熏習業種,於阿賴耶識中而得以攝藏起來,到了一期生死終結的時候,祂所藏的業種,能夠取酬償因果的作用,引生三界四生六趣的善惡業異熟果報。

總合來說,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自體不生不滅,而且有種種的善巧功德,恆常不停地運作,猶如湍瀑的流水;祂所攝藏的種子,等待眾緣和合的時候,阿賴耶識會使種子生現行,在同一剎那現行又回熏阿賴耶識成為種子,現行「能熏」,種子是「所熏」;一切眾生之所以輪迴五趣生死流轉,都歸咎於「熏習」。二乘聲聞、大乘菩薩之所以能出生死、修萬行,也都是因為熏習。

眾生如果造惡業,應該要成就餓鬼身,阿賴耶識就幫他造一個下一生的餓鬼身出來;如果成就大惡業,譬如謗佛謗法,應該要為他造一個地獄身,如來藏就幫他造下一世的地獄身;如果他造的是十善業,應該生天,就幫他造下一世的欲界天人之身;乃至於造就佛地的五法身。如來藏的自體雖然能夠變現這些種種的身,也變現了七轉識,使我們有見聞覺知,能夠處處作主;可是祂在這些諸法生滅熏變過程中,卻是沒有五蘊的「我」性,而且也不執著見聞覺知的色身與六塵我所;雖然能攝持,但不能主宰諸法生住變異的生滅命運,諸法的生滅熏變,仍然是諸法的眾緣關係所致。因此,以萬法的因體阿賴耶識作為輪迴主體及感果功能,是完全符合 佛說的緣起與無我的意旨。

今天外道所說的神我、梵我的論述,一向都是以第六意識心體作為中心而說,與一向都是以 佛所說的第八識自心如來藏說為如來藏的這個說法大不相同。而第六意識與第八識如來藏又是同時並有的兩個心,並非同一個心,並且體性處處互異。說「如來藏是後世佛弟子接受了外道神我、梵我思想,不是佛說」,這完全是違背事實,也是在破壞佛法的根本。

今天我們就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點擊數: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