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提道之階段差別(二)

第52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概說」,內容主要是細說三乘菩提的內涵與三乘菩提之差異,以提供初機學佛人基本的佛法知見。

在前面一個單元中,我們談到佛菩提道第一階段「遠波羅蜜多」的修道,包括了十信位以及十住、十行、十迴向位等三賢位的修行;我們為各位說明了前六住位的修道,也就是菩薩在證悟菩提之前,必須先將十信位的五根轉變為五力,並且在深心中發起菩薩種性,努力聞熏親證菩提所必須具備的功夫與知見,使自己在身、口、意行上能夠學習諸佛的慈悲和智慧;這樣就能具足六住位的功德,得以在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而進入第七住位中。

今天我們就接續上一集,繼續說明七住位菩薩的修行。我們來看看 世尊對於七住位是如何開示的。

《楞嚴經》卷八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這段經文意思是說:行者經由前面初住到六住位的外門廣修六度萬行,也就是從初住位的布施、二住位的持戒……一直修到第六住位的般若位,都還沒有開悟明心;但已經很明確的斷除我見了,也正在參禪,而幾乎要悟得如來藏,正心住於佛菩提道中。當他進入第七住位的因緣成熟時,就在六住滿心位中一念相應而找到如來藏,親見自己的如來藏心真實而如如地存在著,一直運作不曾中斷;也就是佛法中住胎已經完成,永遠不可能流產了,這時就進入身心合成的境界中。因為已經知道自己的如來藏所在,能夠現前觀察,原來自己的色身是由如來藏所出生,而覺知心自己也一樣是如來藏所出生,由如來藏把自己的色身與覺知心合成為自己這個有情;而這個身心合成的自己,是一個有情而不是兩個有情。這時才真正能夠了知,色身與覺知心非一非異的道理。就在這樣一剎那相應之後,由於六度萬行的具足圓滿,使六住位菩薩不退轉於所悟的如來藏心,得以進入第七住位中,名為不退住的菩薩。

這個階段還需要在善知識的攝受教導下,繼續吸收佛法養分而不斷地深入觀行,才能使佛法的智慧日益增長,也才能決定不會退轉。當菩薩的智慧不斷增長以後,即使有名聲廣大的惡知識前來否定他的所證,他也絕對不會退轉,永遠安住於第一義諦的智慧之中,成為不退住的菩薩。

譬如《菩薩瓔珞本業經》中所說:「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菩薩瓔珞本業經》)

意思是說:這位菩薩從初住位進修到第六住位,由於精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也就是證得如來藏心,而使般若正觀出現在眼前;而且因為有諸佛菩薩等善知識攝受護持,以佛法血脈之養分不斷地加以長養的緣故,所以得以正式進入第七住位中,成為常住不退的菩薩。

此時法身慧命已經住胎不壞,再也不可能流產了,從此以後就可以開始內門廣修六度萬行。由於法身慧命已經出生而確定不會流產,所以可以加快胎身的生長而安住於「佛子住」中,除非沒有諸佛菩薩等善知識攝受,否則就永遠不會再退失了。這時就如同王子的胎身已經形成,而且快要圓滿身根了;因而絕對不可能流產而失去王子的身分,所以名為「不退住」,成為第七住位的菩薩。菩薩在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三十心中,雖然還沒有能力廣修初地到十地的十度波羅蜜多,仍然是在遠波羅蜜多的階段中修習佛法;但從第七住位中開始,已經進入內門廣修六度萬行,可以正式踏上無比莊嚴的佛菩提大道。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七住位(不退住)菩薩的修行。在佛菩道的修行過程當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對於往後佛菩提道能否順利進修,具有關鍵的地位。在說完七住位之後,我們繼續說明八住位菩薩的修行。

《楞嚴經》卷八云:「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這段經文意思是說:菩薩受生在佛菩提道中,具足成就佛子胎身以後,就在第七住位中不斷地深入觀行如來藏的自性,使般若實相的智慧得以日益顯發出來,漸漸圓滿第七住位功德,而轉入第八住位。在第八住位中,還是無法使自己勝妙的般若智慧具足發起,所以還要繼續努力吸取佛法的般若養分,使得佛子胎身能夠更加的圓滿。這就如同王子胎身雖然長大了一些,身形也更加圓滿,但卻仍然只是胎身,尚未達到可以出生的地步而獲得王子的名分,但已經具有王子色身應有的全部功能了。這就表示,在第八住位中已經有了證悟菩薩的勝妙智慧,和剛剛初悟實相般若時早已不同了。因為如來藏的般若妙慧功德力開始出現,所以叫作「靈相」;但也因為功德力還沒有具足出生,所以是靈相,如果完全發育成熟而可以出生,則是「具足相」而不是靈相。

換句話說,八住位菩薩的實相智慧,猶如第十個月胎兒還在母腹之中,還沒有具足出生應有的所有功能。也就是說,雖然還不足以完全為人宣說實相智慧,但卻已經能夠顯示證悟佛菩提的功德,並且也能開始顯現出般若實相的智慧來;但由於還無法具足出世為人說法的種種功德,這就如同還在佛法母胎之中一般,所以稱為「童真住」。

而所謂十身靈相的「十身」,則是指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徳身、智身、法身,這是指 佛的十身。菩薩悟後努力進修,一直修到轉入八住位時,十身還只是靈相,還不是具體生起,但已經有一些基本的功能了。接著必須在第八住位中漸漸熏習增長,再經過相當長時間的發育成長,才能荷擔如來家業而成為初地菩薩。也就是說,菩薩由十身靈相一直繼續熏修,到了第八住位滿心時,還沒有能力出離佛法母胎,必須繼續依賴善知識佛法血脈的長養;要再經過一段相當時間的長養以後,才能出胎而開始為人說法。因此,八住位的菩薩只能稱為「童真住」,還無法稱為「法王子住」。

以上所介紹的是八住位菩薩的修道。接下來繼續說明第九住位的修行。

《楞嚴經》卷八云:「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意思是說:菩薩修行到了這個地步,進入第九住位,已經可以出世為人宣說佛菩提道了,也就是法王子出生於人間了!這就如同世間人在懷胎十個月以後,兒子終於正式出生,這就叫作「形成岀胎」。形成是說人的色身形狀已經完成了,也就是法王子的實質已經形成,已經具有擔任佛法王子的資格。這個階段就好像王子在嬰兒時期一樣,雖然還不足以擔任大人——佛菩薩的工作,但還是可以出世弘法,分擔佛菩薩一些比較不重要的工作。

各位菩薩,我們接著來看看:第八住位和第九住位有些什麼差異呢?那就是說,第八住位是還在母腹中的「胎兒」,而第九住位則是已經出母胎的「嬰兒」。第九住位的嬰兒,雖然還無法作大人的工作,但是畢竟已經可以出世爲人說法了。而胎兒則是還沒有出生,雖有法身慧命,卻還得要依靠善知識、佛法養分的滋長,如是不斷增長;一直到第八住位圓滿,才能在第九住位時出世,分擔善知識的弘法工作,這顯示他將來可以繼承善知識的弘法重擔了,這就稱為「法王子住」。這就好像王子還在嬰兒階段,雖然還沒有成年,但已經顯示他將來可以繼承王位,繼續治理國家,這就叫作法王子住。菩薩修行到了這個時節,已經開始幫助善知識弘法了,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以後,當他具足成長時,就有能力獨自承擔法主所指派的弘法職責,這就是第九住位的法王子住。

菩薩在悟後繼續進修一段時間以後,智慧已經成長許多,可以開始分擔法主的弘法工作,這時候就是十住位的「灌頂住」菩薩。

《楞嚴經》卷八云:「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意思是說:十住位的菩薩從表相上看來,就好像王子已經成長到了二十歲以後,國王已經可以把各種的國事吩咐委派他去處理;就如同剎利王的王子已經長成,可以陳列於灌頂大會中給臣民們瞻仰,宣示他為太子王位繼承人,同時以四大海水爲他正式灌頂,冊封他為太子。也就是說,當菩薩悟後可以開始分擔法主的弘法工作時,就是灌頂住的菩薩。這位十住位滿心的菩薩,能夠在法主建立的佛法架構下,出世為眾生宣說佛菩提道中的實相般若智慧,分擔法主的弘法重擔,使正法得以綿延不斷,利樂人天。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十住位的修行內涵。總合來說,初住位到十住位都是屬於「習種性」的階段。習種性有兩層意思:第一是說他的習性還很深重,因為還沒有進入修道位,所以凡夫的習氣還很重;另一層意思是說,他還要熏習很多的法,譬如還要熏習相見道位所應該修學的般若別相智,以及熏習入地所必須具備的道種智,由於還要熏習很多的法義,所以叫作習種性。從習種性位到通達位的初地境界,還有一段很長的過程要修。雖然如此,還是希望菩薩們不要妄自菲薄,以為這些修證離自己還十分遙遠。請您千萬別忘了,世間任何偉大的功業都起始於眼前的一小歩,只要能夠持之以恆,努力不懈,就可以一步步的達成我們今生的目標。

接下來繼續說明十行位的修行法道。十行位又叫作「十長養」,十長養是 佛世尊爲我們所建立的十個層次,要讓我們去長養菩薩應該具有的聖性,讓我們能早日具足菩薩種性。因此,這十行位所要作的,就是努力去發起聖性。而發起聖性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把我執加以降伏,把習種性位中一些不好的習氣加以修除,這就叫作長養聖性。接下來我們來看看 世尊對十行位修道的開示。

《楞嚴經》卷八云:「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意思是說:菩薩在六住位滿心時,因為明心而不退失,就進入第七住位;十住滿心位眼見佛性時,就進入了初行位。佛說這灌頂住的菩薩是「善男子、善女人」,因為已經是真實佛子而不是名義佛子了,已經能爲諸佛及大菩薩分擔弘法的重任,這時當然是具足無量數的如來妙德啊!在這個階段最主要的妙德是指實相般若的智慧,當然也函蓋了解脫道的部分妙德。既然具足如來示現的無量妙德,從此以後就可以對十方如來與一切眾生都隨順了。因為他有了實相般若智慧,而且又見性分明,或者由於深入般若實相智慧而漸次到達十住位,能夠出世說法分擔如來家業;所以心中非常的歡喜,當然就能夠十方隨順歡喜而行,不論往生到任何佛世界去,都一定是歡喜勤行菩薩道的人,所以名為「歡喜行」。

也就是說,初行位的菩薩,由於已經是深入般若實相智慧,並且能夠出世弘法接引眾生,所以心中總是生起歡喜心,隨順一切眾生;對於眾生的問難,總是能以至誠懇切的態度,和顏悅色,以種種方便善巧而爲眾生解惑釋疑,而無絲毫的不悅和不耐煩。因為他心中總是想著:應該如何教導眾生離苦得樂呢?應該如何教導眾生出離六道輪迴的痛苦呢?應該如何攝受眾生進入佛菩提道中修行呢?由於這個階位的菩薩,心心念念都是爲了度化眾生,所以總是以歡喜心來接引眾生、來攝受眾生;因此,初行位的菩薩就稱為「歡喜行」的菩薩。

接下來繼續說明二行位。

《楞嚴經》卷八云:「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所謂饒益行意思是說,菩薩的所作所為,都是爲了饒益眾生。譬如,當有人把法義說錯了,我們就必須透過詳細的說明來辨正法義,明白地指出正確與錯誤法義之差別所在,使眾生在瞭解之後就不會再盲目崇拜,而繼續走入岔路。菩薩用如是種種方便善巧來幫助眾生,使眾生可以斷惡修善改往修來,走回正確的道路當中,這就是二行位菩薩的饒益行。相反地,如果有人基於鄉愿的心態,總想當老好人,不願意去得罪別人,即使明明知道某些人把法義說錯了,會誤導眾生下墮三塗;但仍然礙於情面,不願意出來摧邪顯正,把正確的道理告訴大家,那他就是一個無慈無悲的人,當然絕對不會是已經進入二行位、已經在行饒益行的菩薩了!

所以我們說,破邪顯正才是真正的饒益行,和稀泥並不是饒益行,反而是在害眾生繼續沉淪於生死之中。以上知見可以提供菩薩您作為自我判別,以及揀擇其他善知識之參考。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說到這裡。

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