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不共道(十三)

第97集
由正偉法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今天繼續收看我們「三乘菩提概說」的節目內容。我們今天將繼續進行後面的課程內容。我們還是要從三乘菩提的差異當中,是從行有邊以及行無邊的不同來說明三乘菩提的異同。也就是說,二乘菩提與大乘菩提在境界差別之中,其行有邊與其行無邊之不同,這是從境界差別中來說的第五種差異。

好!我們先舉一段 佛陀於經典中的開示來說明,我們看《菩薩優婆塞戒經》卷一當中 佛陀開示的內容,佛陀說:「聲聞緣覺其行有邊,如來世尊其行無邊,是故名佛。」

也就是二乘聲聞緣覺聖者的行乃是有邊際的,但是修行大乘佛菩提道而成為究竟佛果的如來世尊,祂的所行乃是沒有邊際的。我們知道,菩薩修行成佛之道而實踐大乘佛菩提道的內涵,實證大乘佛菩提的內涵,菩薩這樣在三界中利益眾生無有邊際,這樣的菩薩,他必須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無量無邊的身口意行,來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菩薩這樣行普賢行,是要經歷五十二個階位的無量無邊諸行以後,在具足證知了法界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以及證知如來藏當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之後,才能夠成為究竟的佛道。因為,成就究竟佛道的身口意行乃是無量無邊,因此如來世尊其行無邊,所以才能稱之為佛陀。

如果一個修行人,他是只有修學解脫道的聲聞法,當他實證了聲聞初果斷我見以後,即使他是最鈍根、最放逸的聲聞初果人,因為他是定性聲聞種性的關係,這個最鈍根、最放逸的聲聞初果人,他可以在七次人天往返修行之後,同樣可以證得阿羅漢果;因此那一世捨壽以後,就入了無餘涅槃,就在只剩如來藏獨住在無餘涅槃當中。如果是一個對聲聞法利根的人,他則是可以在一世之中就能夠成就聲聞極果的四果阿羅漢果位;或者他又加修因緣觀的實證而成為緣覺辟支佛的解脫果。這些二乘聲聞緣覺聖者,他們成就了解脫道的身行、口行、意行,其實是有量有邊的,所以他們只能名之為阿羅漢或辟支佛,不得名為佛陀。

因為,就算最鈍根的聲聞初果人,他們在七次人天往返以後,最後還是入了無餘涅槃,因此不再於三界中受生了,所以他們一切身口意行也都滅盡了;這樣對於廣大無邊的眾生來說,這樣的利益眾生行是有邊際的。也就是說,這些二乘聲聞緣覺聖者,當他們入了無餘涅槃以後,不在三界中出生了,所以也沒有所謂的利益眾生的身口意行可說,這對於那些還是凡夫位的眾生來說,是沒有實質上的利益可說。因為這些二乘聲聞緣覺聖者,雖然他們實證了解脫極果,但是他們沒有在三界中出生,所以只能自己解脫;對於他們有緣的凡夫眾生來說,卻沒有辦法透過他們的教導而能實證解脫,因為他們這些聖者已經入無餘涅槃。所以才說二乘聲聞緣覺聖者,他們的行乃是有量有邊。

但是行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薩們卻不是這樣。這些菩薩們在因地發起大願,就已經在利益自己也利益眾生;從三歸依開始,他們就發起了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菩薩們這樣發起了大誓願。這些發起大誓願的菩薩們,在他們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過程中,生生世世去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他們在初地入地心又廣發十無盡願,如同經文上所說:「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菩薩們利益眾生的這樣大願是無盡的,因此才說,菩薩利益眾生「虛空有盡,我願無盡」。

我們舉出《華嚴經》的聖教,看最後怎麼說這位即將入初地的菩薩的大願,也就是這位入歡喜地的初地菩薩,他的廣大無邊的心量與利益眾生的行願是什麼內容。《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四有這樣說:

【佛子!菩薩住歡喜地,發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以此十願門為首,滿足百萬阿僧祇大願。佛子!此大願以十盡句,而得成就。何等為十?所謂眾生界盡、世界盡、虛空界盡、法界盡、涅槃界盡、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心所緣界盡、佛智所入境界界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若眾生界盡,我願乃盡。若世界,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我願乃盡。而眾生界不可盡,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不可盡故,我此大願善根無有窮盡。】(《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四)

我們看到這裏就知道,菩薩摩訶薩不僅初發菩提心的四宏誓願偉大,入初地前的十無盡願更是詳細、殊勝無比啊!這樣清淨的願行乃是三大無量數劫的成佛之道的心願,就這樣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依此十無盡願而去行菩薩的普賢行;乃至已經成為究竟佛之後,仍然依十無盡願所持,仍然不捨一切眾生,繼續不斷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讓他們可以邁向正覺之道,邁向最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成就究竟的佛道。佛陀就是這樣去利益度化眾生的身口意行,數量無量無邊,因此之故而成為佛陀。

但是,我們反觀這些實證解脫道極果的二乘聲聞、緣覺行者,他們若是不迴心趣向大乘道而發願世世度眾的話,那這些二乘聲聞聖者們,他們會於捨壽之後必定取證無餘涅槃;這樣的話,這些二乘聲聞緣覺聖者,他們可以利益眾生的身行、口行以及意行,則只剩下這最後一世了;所以說他們的行是不能無量無邊的,所以不同於佛陀。佛陀因為三大無量數劫利益眾生成就了佛道之後,仍然繼續依持了十無盡願而利益眾生無有邊際,因此佛陀其行乃是無邊的。所以說,聲聞緣覺聖者他們利益眾生之行是有量有邊。因為這樣,那二乘菩提道之行道也是有量有邊的。由於二乘聲聞緣覺他們兩者都是有量有邊的緣故,所以,並非是究竟成就佛道。因此說,二乘菩提乃是其行有邊。

然而無上正等正覺的如來世尊,在因地行大乘佛菩提道的時候,也就是行菩薩道的時候,這樣生生世世在三界中利益眾生之行,他們為了成就究竟的佛道,因此於成佛前行菩薩道。他們必須經歷三大無量數劫的無量身行、口行、意行,這樣行無量的無盡的難行之行,忍無盡的難忍之忍,才能成就究竟佛道。成就福德智慧兩足尊的究竟佛果以後,仍然不捨一切的眾生,繼續的在三界中去示現種種利益眾生的身口意行,繼續以大悲心來普潤一切的有緣眾生,這樣開示引導這些有緣眾生能夠趣向佛道的成就;這樣的利樂有情之行乃是無量無邊的,乃是無有邊際的。所以說,佛陀其行無邊,是故名佛。

我們再舉一段佛菩薩在經論上面的開示,說明諸佛菩薩大乘普賢行的殊勝無比。我們看《佛說華手經》卷一〈網明品〉當中有一段開示,這一段開示有說明一位大菩薩,也就是網明菩薩。網明菩薩這位大菩薩配合 世尊說法,因此他回答 世尊的聖教開示有這樣說,來說明如來乃是無邊行,是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所不能行的。我們先來看這段經文中所說無邊行的開示內容,經典是這樣說的:

【世尊!不共行者,餘無能及,亦不能壞。所以者何?餘人智力不能及知。諸佛世尊如是諸行若干分數,如是深遠,如是因緣,如是寂滅,如是安樂。世尊!如來諸行無行,眾生所不能行。是故,世尊!如來諸行一切聲聞及辟支佛非所能行。非所行者,非行非不行,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於是法中本無行力。是故,世尊!如來所行名無邊行。無邊行者,諸佛如來本所志樂無有邊際。】(《佛說華手經》卷一)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行大乘佛菩提道究竟圓滿的諸佛如來,祂的無邊行乃是不共行者,這是其餘外道凡夫乃至二乘聖者他們所無能及的,同時也是一切其他有情所不能壞的。我們來看這是什麼道理,這裏說這個如來世尊的不共行是其餘凡愚二乘人所不能及?因為這些不共行之法的內涵,是其餘凡愚等人他們的智慧力量所不能及知的。這些修行大乘佛菩提道究竟圓滿的諸佛世尊,祂們如是的種種身口意行的若干分數,乃是如是深遠、如是因緣、如是寂滅、如是安樂,這是凡夫外道的智慧所不能知的,乃至實證二乘解脫智慧的聲聞及辟支佛聖者,他們也無法了知;所以如來世尊的諸行無行,這是一切眾生所不能行的。因為這樣的緣故,無上正等正覺的諸佛如來世尊,祂們利樂有情的種種身口意行,不是一切的聲聞以及一切的辟支佛他們所能行。因為諸佛世尊實證了法界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同時也證知第八識如來藏當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這個非所行者,乃是非行非不行。這樣實相法界的實證,只有行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薩,以及諸佛如來世尊所知;一切的二乘聲聞及辟支佛聖者,他們對於如是實相法中是本無行力的。二乘聖人他們沒有執行這個力量,他們沒有能力去實證第八識,同樣他們更無法如實的了知第八識,以及第八識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的功能差別。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如來所行名為無邊行。

然而,這個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眾生的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薩無邊行,卻是諸佛如來從因地初發心的時候就本所志樂。這個菩薩種性、這個悲心、這個志願、這個利樂有情行,乃是無有邊際,這個不是二乘聲聞及辟支佛聖者他們所能知、所能行的。因此,我們知道大乘佛菩提道的行者,最後必定會成就佛道,因此他們利益安樂眾生的身口意行乃是無量無邊;而諸佛如來成佛以後,都還要繼續利樂有情,其行必定更是無量無邊。

我們今天再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二乘聲聞緣覺聖者他們其行乃是有邊際的;但是,修行大乘佛菩提道而成就究竟佛果的如來世尊,他們的所行乃是沒有邊際的。我們從二乘菩提所實證的內涵,只是解脫三界生死的解脫道內涵,由於聲聞緣覺法道相對於佛菩提道來說,那是粗淺易證的;因為所行所學都是在蘊處界諸法而已,只是世俗諦的法要而已。他們對於法界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也就因地稱之為阿賴耶識,他們是無法了知的;他們的智慧也只有侷限在現象界諸法的世俗諦正理上面,因此利根的人是可以一世取證阿羅漢果的。他們所行也只有一世的身口意行,因為他們這一世捨壽了以後就入無餘涅槃,滅盡十八界而只剩下第八識如來藏獨存的涅槃境界,因此,他們不再有任何的身口意行可以利益眾生。就算是最為鈍根的聲聞人來說,他們也是七次人天往返以後,一樣於最後一世就心識灰身泯智而入於無餘涅槃之中,這樣對於利樂有情的身口意行其行乃是有邊。

因為這二乘解脫道的實證,對於凡夫外道乃是深利不可知,二乘解脫道的實證乃是不共外道凡夫的;但是,對於大乘佛菩提道來說,這些二乘解脫道的法要,也只是整個成佛之道當中的一個小小部分而已;而且,對於大乘佛菩提道來說,二乘解脫道所要實證的內容,也是非常的狹小、粗淺。菩薩其實在第一阿僧祇劫完成後,要入初地的時候,就已經可以實證阿羅漢果了,但是菩薩卻故意留惑潤生來利樂有情,這只是解脫道的一部分。如果從佛菩提道的實證內容來說,在七住位明心實證的時候,所證的內容就已經不是阿羅漢及緣覺辟支佛所能臆測的了;更何況是初地菩薩的無生法忍道種智的智慧以及證量,那更不是二乘聲聞阿羅漢以及辟支佛所能了知與實證的。而且,地上菩薩後面還有剩下兩大阿僧祇劫的菩薩普賢行,所知所證那更是二乘聲聞緣覺聖人他們所無法臆測;更不用說成就究竟佛道的佛陀世尊,那所實證的內容更無法想像。可是佛陀成佛以後,還是繼續利樂有情無有邊際,那是二乘聲聞阿羅漢以及緣覺辟支佛所難以思議與猜測的。

由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二乘菩提所要實證的內容乃是非常粗淺。同時這也顯示,大乘佛菩提道的智行內涵乃是非常的深廣難證。因此之故,就算是已經具足實證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們,他們也無法臆測諸地菩薩的證量。其實對於七住明心菩薩的般若證量,阿羅漢就已經無法去臆測了;那對於諸地菩薩的證量當然無法臆測,更不用說要去臆測諸佛的證境。因此,諸佛菩薩的證量乃是不可思議、不可臆測。就是因為不可思議不可臆測,所以諸地菩薩都知道自己還沒有成佛;因此,諸地菩薩都不敢在 佛陀示現入涅槃了以後,就馬上隨即紹繼佛位,自稱成佛了。連諸地菩薩都不能在 佛陀滅後馬上紹繼佛位而自稱成佛,那些證量智慧都差諸地菩薩的大阿羅漢們,他們當然更不敢造次而自稱成佛。這是因為二乘聲聞緣覺聖者,他們所行乃是其行有邊,然而佛陀其行無邊的緣故。因為這個緣故而說明,修習大乘佛菩提道成就究竟果的佛陀,自然與修行二乘菩提而實證二乘解脫果的阿羅漢與辟支佛的聖人,有極大的差異。

我們從這一段時間好幾節課所說明,大乘以及二乘聖人有五種差別,也就是說明二乘菩提與大乘菩提之間的五種差異,學者如果能對於我們所詳述加以思惟整理,必定能於二乘菩提以及大乘菩提,有更深刻而完整的知見建立以及瞭解,那就不會將解脫道錯認為成佛之道;這也免除被人誤導而造成誤會,造成一步錯全盤錯的下場。其實解脫道的法義只是佛菩提道中極小的部分,譬如爪上塵來譬喻解脫道,佛菩提道則是大地土,兩者不能相比。所以,對於二乘菩提以及大乘菩提的異同,不可不三思而知道它當中的差異。

今天我們課程說到這裏。謝謝大家觀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