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通(中)

第38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來解說《宗通與說通》。在上一集當中我們說了「不可思議通」,從四種涅槃、四種圓寂來說不可思議通。我們解說了二乘人的無餘依涅槃以及有餘依涅槃,並且說明無餘涅槃中有本際,不是聲聞阿羅漢他可以思議的;那大乘的解脫呢有四種涅槃,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還有跟二乘共有的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再加上只有佛地才有的無住處涅槃,這就是大乘所修證的四種涅槃解脫。

首先我們來說明,七住菩薩所證的第八阿賴耶識心體如來藏,祂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大乘般若諸經中有說,眾生有非心心、無心相心、無念心、無住心、菩薩不念心,都說這個心就是實相心,說這個心祂是沒有一切眾生心的心相;那眾生心是什麼?眾生心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個見聞覺知的心。並且說祂是無念心,祂不會憶念一切的法,從無始劫以來祂都不起一念;也說這個心祂是無住心,祂不住著在一切法上;並且說這個心是菩薩不念心,因為祂是無始劫以來不會示現見聞覺知,不在一切的六塵相上面去起心行。這樣的心可以說其實是「非心之心」,祂不是我們眾生所認知的那個心的心。

在《大般若經》裏面,也有很多地方說到這個心的中道體性,說祂「八不中道」。這個心祂就是涅槃實相,如果這個心祂不受生於三界六道之中,就沒有一切法,因此說無眼、耳,無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個十八界都已經滅了,沒有一切法可說,但是還有這個心獨存。世間法是這樣子,出世間法也是這樣子,都是依這個實相心才會有這一切的世出世間法。所以說這個心祂在住於涅槃位的時候,祂在住於涅槃當中的時候,祂是「無無明」乃至無明也盡,甚至於說「設若有法過於涅槃,亦復如幻如夢」;因為一切法都是這個涅槃心識、這個如來藏所生所顯。

眾生的心總是會想這個、會想那個,一天到晚想念,念念不忘,總是放不下事情;但是菩薩依照《般若經》所證得的這個不念心,祂既不想念欲界的人天五欲,也不想念色界、無色界的一切法,祂也不會想要出三界;因為祂本來就是涅槃,祂從來不掛念一切法,所以叫作不念心。這個不念心只有菩薩才能證得,二乘定性的聲聞人、緣覺人都沒有因緣可以證得,也沒有辦法可以證得。這個菩薩不念心的中道體性,才是《般若經》所說的主旨。由於觸證了這個不念心的緣故,菩薩是從這個不念心的體性來領受祂的中道性之後,再來現前觀察五蘊十八界等一切法的空相、蘊處界等一切法空;這樣的法空觀,當然不是二乘聖者的聲聞阿羅漢以及獨覺辟支佛所能夠做得到的。

又譬如說像 玄奘菩薩所翻譯的《維摩詰經》,稱為《說無垢稱經》,裏面就有這樣的經文,它說:【非一切有情不般涅槃。佛說真如為般涅槃,以佛觀見一切有情,本性寂靜即涅槃相,故說真如為般涅槃。】(《說無垢稱經》卷二)這個意思就是說:【並不是一切的有情都不證得般涅槃。因為 佛說真如就是般涅槃,因為 佛祂看見一切有情的本性都是寂靜的,這就是般涅槃相,所以說真如就是般涅槃。】真如是阿賴耶識心體自性所顯示的法相,而真如就是涅槃,這就是已經證明了,眾生的阿賴耶識心體是無餘涅槃的法體;這也說明了,這第八阿賴耶識心體所顯現的真如性,就是大乘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大乘菩薩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依阿賴耶識心體而有的,就是證得阿賴耶識之後,現前觀察第八識心體的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所以說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其實就是一切有情自心藏識,也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所顯的那個體性。

首先,我們說阿賴耶識如來藏祂是本來自在的心體。這個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祂是本來就有的,並不是從他因他緣所出生的,也並不是自然而有、自然出生的;祂是從來都沒有被出生過,因為祂是本來自在的金剛不壞心。我們見聞覺知的心,都是依他起的因緣生滅法,是醒著的時候出現了,睡著熟睡的時候就消失的法,是依於他法而有生,也因為他法而可滅的生滅變異法;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則不是有時出現、有時消失,祂是永遠的存在,不論在靜中、在動中,是睡眠、昏迷、入定了,祂一樣都在,不依他法而生,也不依他法而滅。祂是自在的真實心,不是修習禪定之後,向心中去深觀然後才出現;這個真實心如來藏的體性是無出無入的,祂不是有時出定有時入定的法。如果說入定的時候離見聞覺知是真心如來藏,出定的時候又落入見聞覺知中,真實心不見了,那就成為了斷滅;會斷滅的心,當然不是本來自在的真實心。像這樣子在定中觀照的時候出現了,不觀照的時候不出現了,其實是意識的定心;所以說定心觀照時出現了,心散亂的時候就不出現了,那還是意識心。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則是在散亂中或者是定中,都同樣明顯的存在,從來沒有消失,所以《華嚴經》當中說「真如性非出現」;祂不是時而出現、時而消失的心體,不是依他法而生滅存留的心體,祂是本來自在的心體。

其次我們來說,阿賴耶識如來藏是有自體性的心體。阿賴耶識祂是雙俱有性與空性的,祂具有能輾轉出生三界萬法的有性,也具有猶如虛空的空性,這就是祂的自性。因為這個空性雖然猶如虛空,但卻不是虛空,正如同《大般若經》裏面所說「以無性為自性」:因為祂沒有三界世間、蘊處界一切法的法性,所以說無性;但是祂雖然沒有三界世間蘊處界一切法的法性,卻具有能出生三界萬法的真實自性,所以說祂以無性為自性。又如同《法華經》裏面說,這個心祂是「實,無所有」,祂是真實不虛假,可是呢,卻又沒有一切三界法的有性;這也是在述說同樣的道理,表示說這個阿賴耶識如來藏,祂是有祂的自體性的。

接下來我們來說明,阿賴耶識如來藏祂是寂然清淨的心體。阿賴耶識雖然隨著業力以及無明種輪轉生死,但是無量劫以來,當七轉識不斷在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萬法生起了貪愛厭離的心行的時候,祂卻始終不貪不厭三界萬法。祂對於六塵從來沒有起貪過,遇到了有所染污的六塵,如來藏祂既不會討厭,所以也不會生起煩惱。因為祂離六塵見聞覺知,不只在定中祂離見聞覺知,在動亂的這個見聞覺知當中,祂一樣是離見聞覺知;所以祂是寂然清淨性的心,而且是無始劫以來本來就是清淨性的心。

最後我們來說明,阿賴耶識心體祂是中道涅槃的心體。阿賴耶識本來就不生,當然永遠不死、永遠不滅;不生不死、不生不滅當然是涅槃,所謂「涅者不來、槃者不去,涅者不增、槃者不減,涅者不生、槃者不滅,涅者不垢、槃者不淨,涅者不貪、槃者不厭」。親證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的菩薩都能夠現前觀察,在無量劫的生死輪轉當中,世世的十八界現有生死,現有種種的垢淨;但是如來藏阿賴耶識的自心,始終是住於如性當中,始終是如如不動的體性。凡是落在兩邊的都沒有祂的份,永遠是不生不死、不斷不常、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一不異,那不就是善得中道的涅槃嗎?這跟二乘無學聖者所證的涅槃是完全不同的,是二乘無學聖者所無法思議想像的涅槃。

所以,大乘菩薩所證得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乃是第八識的識性,乃是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識性所顯,因此說第八阿賴耶識是大乘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所依理體;如果離開了阿賴耶識心體,就沒有大乘法中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可證可知。

大乘法還有佛地的無住處涅槃,但是在說明無住處涅槃之前,我們先再從作為判定佛法正確與否的標準「三法印」當中的「涅槃寂靜」印,再來探討二乘涅槃以及大乘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實質,來瞭解是什麽。三法印就是「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還有「涅槃寂靜」印。為什麼說涅槃寂靜?因為一切行無常,所有的行陰都是無常,無常則是苦,所以應該要滅除。當身行、口行、意行都滅盡了,十八界法都已經不存在了,還能夠有六識與六塵存在嗎?連意識與意根都滅除了,還能有意識心來領受,包括樂空雙運當中淫樂覺受在內的這種種的身覺境界嗎?這時候是色陰滅除了,意識與意根也滅除了,六塵也不再生起了,絕對的寂靜,而不再有一法繼續存在。所以,在阿含經文中所說的道理就是說,諸行滅盡以後,十八界、五陰、六入、十二處都已經全部滅盡了,一切眾苦畢竟止息,一切煩惱畢竟滅除,所以稱為涅槃寂靜,這就是涅槃永遠寂滅的道理。

在大乘經典《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當中有這樣一段經文,它說:【觀一切行無常寶心,不住一切三界中故;觀一切法無我寶心,我及眾生俱無我故;觀於涅槃寂靜寶心,究竟寂靜故。】(《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二)由這個經文就可以了知,涅槃中確實是有第八識的清淨寶心遠離了見聞覺知而獨自存在,不落於斷滅見當中,這才是真實涅槃,不是想像虛無的涅槃。那也可以由此了知,因地凡夫位當中的第八識心本來就已經是涅槃了,所以這個經文裏面才會說「觀一切行無常寶心」。這說明了第八識心本來就有兩種的體性,祂的自體是常住於無生死的涅槃境界當中,卻因為意根的遍計執性,導致一切種子流注不斷而有生死;所以說第八識心在三界中,同時有著這「自體常住」而「種子流注生死不斷」的這兩種性,是不可切割的,這才是大乘佛菩提的證道。

而阿含諸經中,有沒有說到自性清淨心呢?事實上是有說到的。無餘涅槃既然是十八界滅盡了,而在滅盡不淨有染的意識與意根這兩個心以後,無餘涅槃中既然是寶心,這個心就不是六識、不是意根、不是六塵;並且是不知不見而永遠寂靜的心,當然不會有貪瞋染污的心行,當然是自性清淨心。這個心是先於五陰十八界而存在的,《阿含經》中稱為入胎識;當五陰十八界自我滅盡以後,祂還獨自住於無餘涅槃之中。獨自住於無餘涅槃之中的時候,祂的自性是絕然清淨的;可是當祂在三界中,與五陰十八界同時同處的時候,難道祂就不清淨嗎?其實祂仍然是清淨不變的。假使有人住在人間仍有意識的時候,可以觀察到一個先於意識存在、卻不隨同意識在涅槃時滅盡的心,而這個心祂是常常會跟他起爭執而有不同意見的,那才可以說這個心就是這個入胎識,祂是確實是不清淨的。那假使說祂在人間,意識正當不淨的時候,這個無餘涅槃中獨住的心,是從來不與他互相爭執的,當然就不能夠說無餘涅槃的這個本際心入胎識如來藏在人間運作的時候是不清淨的。所以,從阿含道的經典所說的法義來看,其實許多地方都已經說入胎識的清淨性;只是阿含道的斷我見、斷我執不需要親證這個自性清淨心,所以就沒有明說了。但是,不能夠因為四阿含諸經中不曾明說「自性清淨心」這個名詞,就說原始佛法中沒有說過自性清淨心,因此就說這個心體是不存在的,這樣是不對的。

而無餘涅槃中的這個本識心如來藏,祂是離見聞覺知的,在這當中,沒有六根六塵六識,所以不在三界中。無餘涅槃中沒有六根,所以不可能出生六塵;既然沒有六塵,也就絕對的寂靜;既然沒有六根、六塵,就不可能會有六識出生以及存在,那也是無知也無覺的,當然是絕對寂靜的境界。縱使有人主張說「無餘涅槃中仍然有意識心」,但是因為已經沒有六塵存在作為意識了別的境界,所以依舊是絕對寂靜的;何況說無餘涅槃中根本就沒有六塵的境界,是不可能有六識或意識單獨生起而存在的,因此而說涅槃寂靜;也就是說,涅槃當中不可能有六識、有意識單獨存在的。無餘涅槃的境界中,是完全沒有境界與覺觀的,三界中的一切覺觀全都滅除了,所以稱為涅槃寂靜。因為連六塵以及覺知心都不存在了,沒有能知、所知,是完全無境界的,所以方便稱為無餘涅槃的境界。正是因為在無餘涅槃中,已經滅除了五陰、六入之後的無境界相,所以稱祂為涅槃寂靜。

覺知心存在時一定有覺,就是「此覺」的存在一定是依於六塵的具足或多分、少分才能存在;若全無六塵,覺知心是無法存有的。所以,欲界或者禪定乃至初禪、乃至第四禪的定境當中的這個「此覺」存在的時候,一定是有六塵或者是定境法塵存在,當然不是絕對寂靜,當然不符合涅槃寂靜的法印。必須是「此覺」完全而且永遠滅除了,滅除後確實可以永遠不再生起了,才可以說是涅槃寂靜的無餘涅槃。所以,涅槃一定是絕對寂靜的,捨棄了五陰、捨棄了受想行識的覺而獨存的這個涅槃的本際、實際、如來藏,卻又是離六塵見聞覺知的,也是沒有思量性、沒有作主性的心,這才是真實的寂靜、究竟的寂靜,所以 佛稱祂叫作涅槃寂靜。

因此,不論是大乘涅槃或者二乘涅槃,都必須符合涅槃寂靜的聖印,不許違背。二乘無學聖人進入了無餘涅槃以後,是滅盡十八界境界,在無餘涅槃中,滅盡一切法,是絕對寂靜的,所以稱為涅槃寂靜;而無餘涅槃中的本際、本識如來藏,祂從來不會生起六塵中的覺觀自性,從來都與六塵不相應,所以從來離見聞覺知,只有祂獨住無餘涅槃境界中,絕無絲毫六塵,因此說涅槃寂靜。

由以上的說明可以知道,二乘聖人所證的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的本質,仍然是大乘法中所說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仍然是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為體。那就應該知道說,二乘聖人所入的無餘涅槃境界,其實仍然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境界;只是二乘聖人不能夠證得第八識,所以不能夠了知何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不能夠了知無餘涅槃中的實際境界,所以說不知法界的實相,不能通達般若智慧,不能夠思議證悟菩薩的智慧。

以上,時間的關係我們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點擊數: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