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是妄心七識的俱有依 (一)

第28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學佛的正知見——在前面幾集當中,已經為各位菩薩舉出經教之中 佛陀以及諸大菩薩的開示,說明了:佛菩提道的修學,首重在開悟,也就是要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如來藏也是中國禪宗證悟的標的。而在經典當中,佛陀並且已經明白的表示: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以下我們將約略的來說明: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的幾個特有的體性。

首先我們要來說明的就是說,如來藏祂是妄心七識的俱有依。所謂妄心當然就表示說它是虛妄的心,怎麼說是虛妄呢?就是說它是生滅的、是無常的心。首先我們要說明:一切的眾生都總有八個識,所謂眾生的心識呢,總共有八個,稱為「八識心王」。這個八識心王都各有祂不同的功能體性。

首先第一個是前五識,也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識。眼識祂能夠見色、耳識祂能夠聞聲、鼻識能夠嗅香、舌識能夠嘗味、身識就能夠覺知觸塵。也就是說這個五識能夠了別五塵,可是祂所了別的五塵,只是了別五塵的粗相。

第二個部分就是第六識,也就是意識。意識祂能夠作思考、能夠分別,並且祂能夠了別五塵的粗相、細相,也能夠了別法塵。一般我們所常聽到的人家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這個心」,不管是在有語言文字的這個妄念之下,或者是說離開了語言文字的妄念,這都是第六識意識的境界;另外像男女淫欲當中,離開語言文字的那個靈知心,祂本質上也是意識。

第三個部分就是第七識——末那識,在阿含裡面稱祂為意根。祂具有思量、作主、作決定的這個功能,也就是祂會時時作主,處處作主——那作主呢——就是因為祂不斷在思量。另外這個第七識這個末那識,祂對於六塵的境界也是有所了別,可是祂的了別非常的粗劣,只有在有沒有發生重大的變動上面去作了別。

第四個部分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這個如來藏祂在凡夫位以及在解脫道的有學位當中呢,稱祂為阿賴耶識;如果說修學到無學位了,也就是說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那就改稱為異熟識;乃至於菩薩修學證到了極果,也就是到達了佛地的時候,又改名為無垢識,也稱為真如。那麼不管這些名稱怎麼樣的改變,可是都是只有改變名稱而已,祂的本體仍然是同一個。這第八識祂是前七識的所依,祂是萬法的根源,祂不會在六塵上面起分別——也就是說祂不同於前七識,會在六塵上面起分別;可是祂並不是沒有分別,祂的了別性不是在六塵諸法上面作了別。

我們這邊要稍微說明一下:就是說,我們的前七識祂都是變異生滅的,都是前後轉易的,所以這七識又稱為轉識,也就稱為七轉識。佛法當中有所謂的五無心位,它是指眾生處在五種沒有意識以及前五識等這見聞覺知狀態的那個境界。這五位就是:「眠熟」,熟睡了而不做夢的時候;「悶絕」,昏迷、悶絕了的時候;還有「正死位」、「無想定」以及「滅盡定」。意識在這五位當中必定會斷滅,那意識滅了,前五識也就不再現起了。我們以大家都能夠現前體驗的境界來講,像眠熟,也就是熟睡當中而不做夢的那個境界,熟睡了不做夢,結果一覺到天亮,這個當中可能經過了五六個鐘頭、七八個鐘頭,你有知覺嗎?沒有!那就是因為意識、前五識都斷了。還有像悶絕,發生了車禍,這個人被救護車送到急診室,急診室的醫生第一句話一定會問「有沒有意識?」就是表示說,他因為車禍撞擊,然後昏迷,意識斷了。那麼經過醫生急救之後,他恢復了,意識又回復了;可是這個中間也許已經經過了幾個小時,乃至於經過了幾天,但是他完全沒有覺知,這個就是因為他意識斷了,前五識也都斷了。

至於這個意根末那識,祂雖然不會在五無心位當中會斷滅,但是我們修學佛法,如果是修學解脫道的話,親證了解脫果,捨報就會進入無餘涅槃,那進入無餘涅槃當中,這個意根也是會斷的。所以說前七識都是生滅的,都是會斷的心識。

另外大家都知道,影片是由膠卷拍攝錄製而成的。這個影片的膠卷,它其實是由一格一格的底片,分別去攝錄了非常細微的那個景物的差別變化。然後,播放的時候前後連結,就能夠讓觀眾看出它劇情的種種的變化,還有完整的內容。我們眾生的前七識了別六塵境,不管是說祂是粗的了別,或者是說細的了別,這個了別的過程其實也跟錄影的時候的這個影片膠卷一樣,祂也是由這七識依著祂的功能,剎那剎那的去了別六塵當中的色塵、聲塵乃至於法塵相等等這六塵相,才能夠讓我們清楚六塵境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有什麼樣的差別。所以說前七識都是剎那剎那生滅變異啊,都是前後轉易,因此又稱為轉識,就是七轉識。

那既然七轉識都是剎那生滅變異,那顯然是生滅無常,是沒有恆常存在的自體性的心識嘛,那當然就是妄心。這個七轉識妄心既然是生滅無常,那麼祂滅了以後就不存在了,又如何能夠在第二天早上重新再生起呢?又如何能夠在醫生急救以後重新再生起呢?另外,祂剎那剎那間斷的過程當中,又是怎麼樣能夠相續的運作呢?這個就是七識俱有依的問題。

那麼什麼是俱有依?俱有依又稱為俱有所依,它是 佛陀所說第三轉方廣唯識增上慧學的重要的法相之一。八識心王以及協助心王運作的心所有法——譬如說像五遍行、五別境等等的——心王、心所都有所依,我們這邊就只討論八識心王的俱有依,至於心所法的俱有依呢,我們不在這邊討論它。因為八識心王當中,前七識妄心(也就是剛剛為大家說明的七轉識)祂的生起以及運作,乃至於說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祂在三界中現行運作,都不是單靠諸識本身就能夠完成的,而必須要同時有祂們各自依止的因緣,而這因及緣呢,就是諸識生起以及運作的所依。

但是諸識生起以及運作所依的因緣呢,如果要廣泛的來說的話,那就包括一切法了。可是 玄奘菩薩祂在《成唯識論》當中,祂依據 護法菩薩的論義,界定諸識生起以及運作的所依,必須具有四個條件才是所謂的俱有依,那麼這四個條件呢缺一不可。這四個條件是什麼?第一個就是「決定」;第二是「有境」;第三是「為主」;第四說「能令心取自所緣」。我們接下來就逐一的來說明這四個條件:

第一個說「決定」。決定,用口語來講就說,它是必要的,它是諸識的生起以及運作所必要的,這個能依的心識,如果沒有依這個所依的法,那不可能生起、運作。第二條件是「有境」。有境的意思就是說,能依的心識與所依的法,必須是有共同對應的境界。第三稱為「為主」。為主的意思是什麼呢?為主的意思就是說,這個能依與所依這兩者之間,能依與所依兩者之間呢,相對於能依來講的話,所依它是自在的,它不是能依的臣屬。就是相對來講,所依是能依的主,而不是能依的臣屬,不是能依所附屬的,這個是第三個條件。第四個條件就是「能夠令心取自所緣」,就是說所依的法,能夠令能依的心識起了去分別這個心識祂所對應的境界的那個作用。

所以說俱有依可以總和這樣來講:就是說有一個法,它是心識生起或者是現行運作時同時俱有,而這個法它是一個心識生起,或者是現行運作的時候所必須的;它是自在而不是心識所附屬的;而且它與這個心識有共同對應的那個境界;能夠讓這個心識,起了分別所對應境界的那個作用,那這個法就是稱為這個心識的俱有依啊。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古時候大臣跟宰官,他們的官職或者是權柄,都是由國王所冊封所賜與的;他們職務的行使,當然也要仗托於這個在位的國王。所以說國王是與宰官同時俱在的,而且是宰官所依恃的;而且這兩個之間,國王是主,宰官是臣屬,他們兩個都有著共同應該去面對、去處理的國家事務;並且宰官是由國王指令他去處理這些國家事務。這個國王與宰官的關係,如果套用佛法當中唯識的法相來說的話,國王就是宰官的俱有依。那這樣子舉這個例子大家就比較清楚了。

那麼既然講過了俱有依,說它是心識生起運作所必須的,接下來我們就分別就八個識來說明祂們的俱有依。首先是講五識的俱有依,要談五識的俱有依,就先要了解五識祂是怎麼樣生起還有運作。五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在經典當中 佛說「眼色為緣生於眼識」,意思就是說眼識的生起必須要有眼根以及色塵為緣……乃至於說「身觸為緣生於身識」,這個身根跟觸塵為緣,就能夠生起了身識。

但是五識各有祂的根,根又分為浮塵根以及勝義根。這浮塵根就是眾生身上可以看得見的部位,比如說眼識的浮塵根是眼球,說是「眼如葡萄」;耳識的浮塵根就是耳朵,說「耳如荷葉」;鼻識呢,鼻根是鼻子,說「鼻如懸膽」,好像懸吊的那個膽,豬膽一樣;還有說舌,舌識的這個根是舌頭,說「舌如半月」;那身呢?身識的根就是這個身,它是「身如肉桶」,這個是五浮塵根。

另外還有五勝義根:五勝義根就是我們頭腦當中掌管感官知覺的部位,眼、耳、鼻、舌、身、意能夠感官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各有它自己感官知覺的部位,在頭腦裡面分布著。因此眼球以及傳達視覺訊號的那個神經纖維是眼的浮塵根,頭腦當中掌管眼識的部位,那就是眼的勝義根;但是光有眼根,也就是說只有浮塵根以及勝義根本身,仍然不能夠生起眼識來分別色塵,否則的話剛死的人,他的眼球以及他的這個視神經還沒有壞,應該能夠分別色塵才對,可是實際上並不能啊!還有如果說有了眼根也有了色塵,只有這兩個也不能夠產生了別色塵的作用,否則的話剛死的人,來撐開他的眼球,他也能夠面對外面的色塵境,而應該要了別色塵境才對呀,可是實際上並沒有這個可能。所以由此就可以知道說:眼根以及色塵之外呢,必定還有其他的眼識生起所必須依恃的那個俱有依啊,必須有這個俱有依才能夠讓眼識生起;那眼識是這樣,其他的耳、鼻、舌、身這四個識當然也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說五識的生起還有運作,都必須要有祂的俱有依。這個五識的俱有依有四種:第一個就是五色根,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色根,包括了浮塵根還有勝義根;另外祂還有三個俱有依,就是第六識的這個意識,還有第七識這個末那識意根,以及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要有這三個識。總共這四個就成為五識生起以及運作的俱有依。這四個俱有依,依它的屬類,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四類,也就是「同境依」的五根,還有「分別依」的意識,以及「染淨依」的第七識末那識,另外還有第四個,也就是「根本依」的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由於有這四個俱有依,所以五識可以生起以及現前運作。

至於這四個俱有依的詳細的內容,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就留待下一次,再詳細為大家來加以說明。

以上。阿彌陀佛!


點擊數:2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