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究念佛的方法——思惟觀

第57集
由正益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又要接下來繼續來講,不過在進入思惟觀之前,我們還是要有一些作為提示,因為佛法實際上並不是同於外道之法,而這個簡別在現今的世界,有時候變得很困難,因為有許多人不斷從外面把一些不屬於佛教的東西,不屬於佛教的法搬進到佛門的大殿裡面來,他不只是公然入室,他甚至是直接請大家來修學。所以上週我們大概有作個提示,我們現在再根據這個地方再作個說明。

以前有人根據性力派的,他根據它裡面的左道——還不是右道,把它搬進來佛門,他要做什麼呢?他要設計一個像今天的闈場、壇場一樣來作秘密集會、秘密修學,而這個修學我們來查看他們相關所產生的「經典」——因為經過學術界來說,這個「經典」有可能都是偽造的,實際上也沒有一位學者說這「經典」是真正如來所說的話——而他們第一個就出現說:如來祂勸大家把妄想除掉就會成佛了!你想這可能嗎?你不用修學如來的一切種智、如來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種種,你一聽就覺得非常非常深奧的法,他都不用學他就成佛了。第二個,他告訴一位善男子:「你只要發菩提心!」那善男子就照發菩提心。然後接下來他就說「你去觀察你的心是怎麼樣」等等,結果一切如來就跑進他身體裡面,然後他就成佛了。同修們!菩薩們!大德們!如果這樣是佛法,可以這麼快成佛,那今天我們需要這麼多的經教來做什麼呢?

等到後來,越說越誇張了。有一個梵語,梵文叫作adi-buddha,叫作「阿里不達」,這個叫「本初佛」。可能有人已經發現,有人已經知道,這不是閩南語在念的「阿里不達」嗎?是啊,沒有錯!中原河洛話裡面,一開始就有人很清楚,這樣的佛是不對的佛,沒有這樣的佛。這種本初佛的意思是什麼?他說從一開始就有一尊佛,他從來不用修行就會成佛啊。所以這種就是從「一神教」的方式轉變成「一佛教」,可是它是假的佛教。因此以前的諺語有一句話叫作,這要用閩南語來念:「嚴父母生阿里不達。」就是很嚴厲的父母、很規矩的父母,可是卻出生了這不肖子。Buddha(不達)就是佛,就是說本來沒有這尊佛,佛教裡面只有按照戒律,只有按照教法來實施來施行的,可是卻沒有這樣的佛出現,然而卻生了一個阿里不達的佛,這阿里不達就是敗家子,也就是說他是不成樣不成形啊,它根本就不是佛法。因此,如果說你今天在佛門中修學,你要有簡別的智慧,簡別的智慧我們就要等到未來再繼續地說明。

我們現在先來作這個「思惟觀」的解析,這就是我們要談的第一個科目(體究念佛應有之知見:一、體究念佛方法——思惟觀)。所謂的「思惟觀」就是說,你已經有憶佛的定力了,你憶佛的定力沒有問題,隨時隨地都在,即使不在的時間也很短暫。它就像風箏一樣,當你跟人講話的時候,這風箏可遠颺到高空去,那好高好高的天空,甚至有時候高太高你還想:「這憶佛念到底在不在?」後來你來撥動一下風箏的線,那當然在啦,因為它從來沒有特別的掉。所以你最後就不再去觀察它的內容——這種叫作反觀,就是不用特別查看,你很有信心,你知道憶佛念你已經練得很純熟,隨時隨地都在。除非你是要作一個特別用到你思惟的,特別用到你思考推理的地方,這樣的話,你就沒有辦法延續這樣的憶佛念,這樣的憶佛念可能比較辛苦。比方說,我們可以用這憶佛念來跟人家講話,如果說練得還不夠純熟,或是說講話內容比較複雜,需要思考,甚至有數字或是需要推理,這樣就產生一種情況,就是說我們因為要維繫這憶佛念,因此講話就會有一點答答答,然後有斷,斷斷續續。可能聽的人也會慢慢發覺,他說:「怎麼跟你講話,你好像有時候好像你是在跟我講話,可是你好像……」他也說不上來。可是我們自己心裡很清楚,這個就是因為你的心思啊,一方面還是要再抓那個憶佛念。這個就要練習,乃至於說你可以不斷的在行住坐臥中加深這憶佛念的深度;等到你一個人在拜佛的時候,這憶佛念的功夫就更好了,因為拜佛的時候你可以很深細,乃至於拜佛的時候整個帶著憶佛念,然後你拜下來的時候,可以用那個拜下來的停一段時間身體都不動的情況下,然後往憶佛念來深細走。

不過我們還是要提醒諸位,因為憶佛念,我們並不需要它特別變成一個定境。因為定境的話,你鑽到裡面去,這樣子對將來的參究念佛就是針對思惟觀,它並沒有很大的好處。而且定境是喜歡神通、鬼道等等那些人所喜歡的,因為他很喜歡從定境中去產生禪定,禪定以後呢產生一些辦事的靜慮,所謂辦事就是辦一些事情,可是實際上現在的辦事,都變成是替鬼神在人間辦事,而不是真正的禪定。

那回到這思惟觀,因此你已經具備有憶佛這個功夫了,你就可以展開這個思惟觀,只要你也確定說,般若知見你也沒問題,善知識說的法呢,你都有研讀。接下來,思惟觀它並不是思惟,可是它有思惟作用。你說「你這樣很拽文啊!」思惟的作用,它就會去推理,可是我們不要用語言文字去推理,我們也不要特別用人類所想的推理,叫作直觀,就是「看」,所謂的看就是看住話頭。這話頭還是希望各位同修能到正覺同修會來修學,這邊只針對話頭來作一點點的介紹。所謂「話頭」,有的說叫話的前頭或是什麼,這樣都是方便說,簡而言之就是一個意涵。譬如說,「念佛是誰」它本身是一個話頭,那來講第一個字是「念」,第二個字是「佛」,第三個是「是」,再來是「誰」第四個字——可你這樣想,那就錯了!因為「念佛是誰」是一個文字,是一個文字相,如果這樣說「是誰在念佛?」「是誰念佛?」「念佛的究竟到底是誰?」它都是同一個意思,這樣菩薩們了解嗎?也就是說「話頭」是要抓那個意思,它要抓句子的意思,它跟憶佛的「佛」有點不太一樣,憶佛念你只要抓一個單字、一個詞、一個無相的相,這樣就可以了,可是,思惟觀你要把整句話的意念、意涵、意義先吸取了以後,然後用直觀的方式去看它,不要再用語言文字去推理——「到底誰在念佛?是我嗎?還是祂呢?還是一個心?還是另外一個心?是真心?那真心是平等心,所以平等心在念佛……」等等,這些都不是!甚至有人會拿公案來作種種猜測,奉勸各位也不需要,因為你應該先培養這個思惟觀的能力。

有人從憶佛念切思惟觀非常的快,有人就不純熟,簡而言之,就是有些知見像剛才說的不是很清楚。不過一般來說,語言文字因為常使用的關係,它冒出來也是理所當然,所以你要了解這個話頭的意思。而這個話頭本身是疑問句,不是句點,所以會讓你的心有點不太安穩。對!就是要這樣,因為你是在參究啊,你還沒有找到,它當然是一個疑問句,它一個斗大的問號,那你就可以想像這空間裡面。然後你也不一定要執著是中文啊,你可以Who is buddha? Who是誰,is是,然後buddha是佛;然後你如果說我們要說念佛,念佛你可能說你在說saying,或是說,或是等等,想 thinking等等。這些都是告訴我們一件事情,語言文字有它的局限,語言文字會讓我們作種種的攀緣,很容易讓我們作種種的引申,這些就不是我們思惟觀要的。為什麼?因為三界諸所有法,你會用語言文字來給它放個標籤,你說「這個東西叫作螢幕」,「這個東西叫作支架」,「這個東西叫作燈光」,它都被你設定好了,乃至人呢他有叫作母語,所謂母語,就是來自你小時候所熏習的話,這些都很容易導引你很快的回應到三界的諸所有法,所以你這樣就不容易來契入這個真心。比如說,你的自性彌陀,你要找祂就變得困難重重,當你找到很高興的時候,也覺得很安住這種狀況,突然很快又回到語言文字,那你這樣又打閒岔。所以語言文字它本身它有它的作用,但是這個時候,我們暫且先把它放下。

思惟觀本身,它並不需要你作種種的推想。譬如說,你現在想說:「好!那我還是要找我真心,祂就在這屋子裡面。」對!你可以這麼說,因為真心從來不離開你。你就說你想:「我就是一個偵探,我要去找到祂。」那麼你就到處東翻翻西翻翻。可是我們已經先說了,屋子裡面每一個東西都是用語言文字的,都是用想的就可以推演的,你可以一直想一直找;可是真心從來沒有形狀卻在屋子裡——我們要方便說祂在屋子裡——這樣你怎麼可能找到祂呢?祂已經沒有形狀,已經一次又一次告訴你,所以世間的人要了解這個事情。那你說:「沒有形狀,我意識心也沒有形狀。」這樣你又繞回去了!意識心從來不是一個真實的心啊,意識心是會變動的,從小到大祂就是這樣,以後從年老到死亡,意識心還是一樣變動。如果祂不變動你就慘啦,因為不變動的話呢,你的意識境界都停在某一格,那接下來你要怎麼運作呢?你跟別人怎麼說話?怎麼答腔?怎麼應對?怎麼分別?怎麼了別?怎麼思考?怎麼去推演別人說的話?怎麼去知道說別人這臉是不是笑容,還是呢是有敵意的?你連活下去都有困難了,因為你連吃東西都不知道要去哪裡找食物。所以意識心顯然祂並不作為一個真心的許多的一個體性的條件。所以,如果說你到這時間點還有困惑,你就要不斷的再回去熏習善知識的書籍,善知識的書籍基本上已經寫好了,讓大家能夠很容易契入這第一義諦。

所謂第一義諦,就是依如來藏名而顯說的。從來沒有秘密說法這件事情,所謂的秘密教就是指如來藏的這個大秘密,這個如來藏秘密說來也不是秘密,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祂從無始以來就陪伴你,一直在,祂從來沒有捨棄過你。從來沒有說「你這個人實在太壞了」,然後祂就想「我不要再管你了」;也不會說「你太好了,我要出來跟你say hello(說:喂),跟你say『你做得很好! very good!』」從來也不會。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你在這屋子裡面還要繼續搜尋,可是既然這些諸法都不是你要找的,因此你就要用直觀的方式,要對於五蘊都能夠先作一些觀行。所以這觀行的內容呢,你必須要先了解,先了解什麼叫作法的分別,至少那些標籤紙你要能夠放對位置,千萬不要像有的人他說起來頭頭是道,最後還是來句「放下」,法都要放下!可是他又說他要觀行,憑良心說,他根本也不知道要觀行什麼,「虛妄」哪個是虛妄,因為他第一個連法的分別,哪些是屬於「這個」,他的標籤都還沒有貼過一次。等到他捨報以後,他還是不清楚,對他來說佛法只是一大堆的文字與知識,而佛法並不是這樣的!

所謂的「聞」,要聞的智慧,熏聞佛法自然能夠產生智慧。為什麼?因為聞的過程中,它自然會去作很少分的一個分別。不會有人聽這個法,可是他都不清楚,他只是因為中文認識它,然後把它聽完。如果這樣,這樣不叫作學佛,這樣叫作學知識。而佛呢,本身是可修可證的,連聞——聽聞,不管是用文字看,或是從耳朵去聽善知識演講,都是屬於聞的過程中,這些東西都可以查的。只是說這些諸法呢,佛法都覺得說已經講這麼明白,自然應該大家懂得怎麼去觀行,不然怎麼知道你在學佛呢?可是一般人並不清楚,所以這要一步步來。就是說,你要從分別這些法開始——哪些法它是屬於色法;哪些法呢,你在運作的過程中,你的識心啊,你的識蘊啊,是意識在動還是眼識在動呢;然後你的受、想是什麼呢;你的受比較多,還是想比較多呢等等,這些你都要去觀察。所以你要先分別完至少先分清楚以後,才能知道這邊裡面發生什麼事情,你在運作些什麼,然後你對於這些諸法的感覺等等,這些想和受,等到都知道以後,你才有辦法再作更細微的審察。所謂細微的審察是什麼?這時候就要觀察它是不是有具備真如性、真常性?是不是有具備了無我性?是不是空性?它是不是這個法具備平等性?等等,你都可以拿來檢驗它,所以佛法是可以修學,是可以體證的。

乃至有的人他說:「你這樣說可能有點道理,但是這些我還是不能夠理解。」這就是在「思」的地方啊,沒有產生思慧。「聞思修證」這個「思」,你必須要作種種思考推理。千萬不要等到你已經進入思惟觀以後才說:「啊!我一切的屋子裡面的法還沒觀行過!」如果這樣的話,你怎麼有把握你找到的是真的?你會不會不小心就妄語呢?當然一般念佛人心地呢就如我們說的非常淳厚,不會因為這樣特別說自己是證悟這第一義諦,都是比較老實。那這樣子也很好,但是也應該能夠具備一些觀行。

同樣的,問題會再重複,你要在這裡觀行,還是要在極樂世界觀行呢?極樂世界你當然觀行,因為沒有什麼惡因緣來纏繞,非常的舒適,這樣的話你在思惟觀也可能很容易有大的進展。不過那邊的一天啊等於這邊的一大劫,假如說你要觀行五年的話,那同修們你想想看:這邊到底有經過多少尊佛?到底曾經跟你在一起修學的菩薩們都已經到哪裡去了?所以你應該在往生極樂淨土前作種種的修學,千萬不要把一切都賴給 阿彌陀佛說:「佛!我就靠您了!那一切的話,我就到那裡再去學。」這樣並不是一個真正負責的學佛人的態度!因為學這個也並不困難,也不會因為你作體究念佛用思惟觀的方法,要找到這個法身如來,找到你自性彌陀,不會因為你說你找不到,那就完蛋了,從來沒有這樣說法。從古到今,只要你願意去找,即使找不到,但是你的定力,你對佛的敬仰會越來越深,你對於經教的理路會越來越通達。這個就是一個修學佛法的人所應該具備的。

所以透過這樣思惟觀的方式,你就可以將許多的萬緣放下了,因為你在這情況下是非常專注的。透過專注的力量,你在某一個時節的因緣下,你會發起了疑情,將這疑問句真的變成你心裡面的一個大疑問;不過不是叫你這時候腦筋突然冒出一個問號出來,並不是如此。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說,你在這方法上你已經得力了。所謂得力是,你終天終日就咬著這個吃不下也啃不下的這個思惟觀,就是這個話頭,你從當初的看、直觀的看、靜靜的看這個話頭,變成了一直想要把這話頭,把它的緣由、把它究竟的實際理地的法界實相找出來,這就是思惟觀所能夠帶給大家的莫大的利益。

我們今天就是把這第一部分的第一個科目所謂的「思惟觀」作一個簡單的介紹,下一次我們再繼續將其他的知見方便告訴大家,希望大家繼續來修學。

阿彌陀佛!


點擊數:3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