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究念佛概說 (一)

第55集
由正旭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已經由我為各位菩薩講完第五章「無相念佛法門」,接下來再由我為各位菩薩講第六章「體究念佛」。

第六章的第一節是:「無相念佛法門與體究念佛的關係」。無相念佛已經在第五章詳細地為各位解說,在這裡就不再作說明。什麼是體究念佛?我們先來看蓮池大師怎麼說:

《阿彌陀經疏鈔》卷三:「體究者,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悠契合。」這一段話的大意是說:體究念佛就是當一個人在聽聞佛的名號以後,不只要憶佛念佛,還要返觀念佛者是誰,然後體察究審要找出他的根源,體究到最後就忽然間與本心一念相應,也就是找到了自性彌陀。這一段話的意思的大意跟〈念佛圓通章〉所說的「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那一段話的經文,其實大意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修完無相念佛這個功夫以後,有一天他會突然間返觀說:「念佛者是誰?」然後當下就掉進了疑團裡面不停地參究,到最後一念相應打破疑團(疑團就是黑漆桶),打破疑團然後親見了自性彌陀。如果說他還眼見佛性的話,從此以後這個人他不管是持名念佛、觀想念佛還是無相念佛,對他而言都是實相念佛。所以說體究念佛就是說:參究「念佛者是誰?」或者去參究「無量壽佛是什麼?」這樣的一個參究的過程就是「體究念佛」。因此,體究念佛其實就是想要求得實相念佛的人遲早必須要走的路,實相念佛又是廣大發心的念佛人所應當求得的境界。

一般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概有兩種目的:第一個就是求得實相;第二個就是修無量百千三昧,也就是求無量百千三昧。什麼是實相?實相就是無漏的智慧,也就是般若。般若所函蓋的層次很多,譬如說三賢位的總相智,還有別相智,還有地上菩薩的道種智,還有佛地的一切種智,這些都函蓋在般若的範圍裡面。無量百千三昧就是事修的部分。所以說想要成佛,就要從求得實相開始,也就是要先明實相,明實相以後還要經過長遠的事修的過程,才能得到究竟解脫而成佛,廣度有緣眾生。當我們在這個世界修得實相念佛的境界的時候,只要發願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可以上品上生。對一個上品上生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後他所證得的境界跟功德,就不是其他品位的人所能相提並論了!我們在這裡只稍微將上品上生跟上品中生在極樂世界當中的差別,作一個簡單的說明。我們來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

【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是名上品上生者。】

從這一段話我們就可以知道說:當一個人以上品上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他往生以後,就可以馬上看見 佛的身像,看見菩薩的身像,而且在聽聞 佛說法以後,他就可以證得無生法忍,也就是最少是初地以上的菩薩。

如果是上品中生的人,往生以後他會有什麼樣的差別?我們來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

【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嘆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花,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台禮佛合掌讚嘆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從這一段經文我們可以知道說:如果您是上品中生的人,當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你還不能馬上看見 佛,你還要在蓮苞當中,經過一個晚上;當蓮苞打開以後,你也沒辦法馬上看見 佛的身像,必須 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你的身體以後,你才可以看見 佛的身像,還有菩薩的身像;然後還要經歷過七天,你才可以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這樣子還不夠,還要再經過一個小劫的修行,然後歷事諸佛的功德累積了以後,才能證得無生法忍,也就是進入初地以上的菩薩了。

從西方極樂世界一天等於人間的一大劫來看,雖然只有七天,但是卻是人間的七大劫,如果說要經歷一小劫才能證入無生法忍的話,這個時間就難以估算了。所以說,上品上生的菩薩跟上品中生的菩薩,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後,他們中間所獲得的功德跟證量跟所獲得的功德是完全不一樣的,它的差異其實是很大的。因此,廣大發心的學佛人,應當體究念佛求上品上生。

接下來「體究念佛」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來說。當一個人在修完無相念佛的功夫成就以後,如果繼續深入,大概會進入三種狀況。第一種狀況就是「憶佛心謝」。平常的妄念非常非常少,處於這種境界如果去打坐,他就會進入未到地定當中,在定中憶佛的念不見了,也沒有其他妄想雜念,處於這種定中無覺無知。這不是念佛人所要的境界,因為不能體究念佛,處於這種境界跟無記相同,所以如果有這種狀態應該要遠離。再來說第二種狀態,第二種狀態也是「憶佛心謝」。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平常就處於沒有妄想的狀態,打坐當中非常的清明,在定中聽聞一切的音聲心中都如如不動,我們稱這種狀態叫作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當中還有一個清明之念也就是無念之念,所以嚴格來說,這也是一念相續。第三種就是「憶佛定」。憶佛定就是當我們在憶佛的時候,憶佛這個念雖然無形無相,但是它卻如同泉湧一樣相繼不絕,這就是憶佛定的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人,他在動中靜中,這個憶佛念都在,都不會失去了。

再來說第一種狀態的人。為什麼會處於會進入未到地定中?因為他修學這個法門,只是用來增強觀心的法門,他平常還是以無念觀心為主,所以他所修學的是偏向一念不生的境界。這種人一旦進入定中,他就無覺無知了,不能體究念佛,所以如果是這種人,他應該改為體究念佛,也就是不要進入未到地定當中。再來說第二種狀態的人。因為第二種狀態是屬於一念相續的功夫,所以他也可以體究念佛。再來說第三種狀態「憶佛定」。那憶佛定的功夫,因為動中靜中都處於一念相續的狀態,所以他基本上他是具備了體究念佛的條件。所以說如果一個人已經到了這樣的處於憶佛定的境界,他應該趕快改成體究念佛,這樣就不會浪費寶貴的光陰了。

接下來說第二節:「體究念佛前,應具備第一義的知見」。所謂體究念佛,說穿了其實就是參禪,只是話頭不同,它的本質其實是相同的。我們來看看到底什麼是話頭,很多人學佛學了很久,知道有這個話頭的名稱,但是卻不知道它的內涵。我記得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大概民國八十幾年了,那時候剛好初學佛法,我也接觸到了一些禪門的書籍,但是看到「話頭」這樣的字眼,我其實根本就不明白,因此有一天我就問一位經常在一個名寺打禪七的師兄,問他說:「到底什麼是話頭?」那位師兄就跟我說,他曾經在打禪七的時候問他的師父說:「到底什麼是話頭?」他的師父跟他說:話頭就是「啊」。那時候我其實因為不明白為什麼「啊」是話頭,所以一直想不通。後來到了民國八十八年來到正覺講堂修學無相念佛的時候,終於知道什麼叫作話頭了——話頭其實就是話的前頭。

那什麼是話的前頭?我打個比方說:當你要跟別人講話的時候,你為什麼講出了那一句話?那一句話是因為你要表達你心裡面的意思,所以講出的那一句話。譬如說,你早上去公司上班,你碰到同事你會說個「早安」或者說是「搞早」,「早安」、「搞早」這個話雖然不一樣,但是要表達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你因為要表達你心裡的意思,所以用話把你的意思講出來,當別人聽到你說話的時候,他就知道你心裡的意思了。那這樣子看來,話頭就是話的前頭,那話的前頭其實就是你心中所起的那一念,所以說,話的前頭其實就是念頭。

我們再來看說:無相念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說無相念佛就是想佛,但是不起語言、文字、形像還有聖號來想佛。基本上,他因為還沒有說出「阿彌陀佛」這一句話,所以你的心其實是安住在話的前頭,所以說無相念佛其實就是照顧話頭。

再來說:照顧話頭跟參話頭,那這中間又有什麼樣的差別?基本上兩個都是話頭,但是參話頭它有參究的意思,也就是說要去參究一定要有個疑,所以參話頭,譬如說「念佛是誰?」一定要有個疑啊,才能讓你去體究啊。所以無相念佛其實是照顧話頭,參究「念佛者是誰?」就是參話頭,也就是體究念佛。

再來說,一般人修不成體究念佛的原因,大概有底下兩種。第一種就是一念相續的功夫不夠,也就是沒有憶佛的功夫,因為沒有憶佛的功夫,所以他就不能轉入參話頭的階段。從剛剛我們講參話頭跟照顧話頭這樣的差別,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你想要參話頭,想要體究念佛,就一定要先學會無相憶念拜佛的功夫。再來說第二種原因就是知見不夠,不知道自性彌陀到底指的是什麼。不知道自性彌陀其實是無形無相,一直在相上面轉,把有形有相的 阿彌陀佛當成是自性彌陀,其實是錯的!所謂自性彌陀其實就是真如佛性,祂無形無相、不可稱、不可量;只要是有形有相,統統都不是自性彌陀。

接下來說,很多學佛人都有了一個錯誤的知見,就是以為說:無餘涅槃的境界當中有一個清淨無染的境界相可以讓覺知心安住其中。因為有了這樣一個錯誤的知見,所以把意識相應的一念不生境界,當成開悟,其實了是落在我見當中,怎麼可能開悟?所以說,我們如果要具備第一義的知見,首先要研究佛法根本的教典,也就是要去研讀《阿含經》裡面的內容

再來說,當我們研讀了《阿含經》裡面的內容以後,知道了說五陰是空相、五陰是空的、世界也是空的,也知道了五陰的內涵,知道五陰的功能,他就可以繼續深入來研讀大乘的經典。大乘經典,譬如說《般若經》六百卷,如果沒有時間去讀,你就只要研讀《心經》、《金剛經》,這也是屬於般若的經典,還有《勝鬘經》、《維摩詰經》,還有《大般涅槃經》、《法華經》這樣的經典其實也都是可以的,你都可以去研讀。研讀以後你還要再去思惟它的法義,然後如果不懂,就要去請教善知識,把這個法義弄清楚。你這樣的經過了知道五陰的空相,也具備了第一義的知見,如果說你已經修學無相念佛的功夫,你就可以開始進入體究念佛的階段。

假設說,如果說你最後體究念佛沒有完成,沒有證得實相的境界,你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還是可以上品中生,在《觀經》裡面也講說:善解第一義而心不驚懼,可以得上品中生。(「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當然你還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要發菩薩的大願,也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當你發了這個大願以後,你就是菩薩了,也就是你就可以得到上品中生的機會了。

今天我體究念佛就講到這裡,下一集將由正益老師繼續為各位菩薩講解體究念佛的第三節。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