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行无常(一)

第112集
由 正圜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单元,这个单元取材自 平实导师所写的《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一书,平实导师为了救护广大南传佛法学人,得以回入佛法正理之中,一世可以取证解脱果,以五年的时间写作完成《阿含正义》共七辑,用以广利今时后世之有缘佛子。祈愿您能因此听闻《阿含正义》之因缘,道业增上,早证菩提。

今天我们要从《阿含正义》第四辑第六章开始说起,第六章主要是在探讨涅槃为何是绝对寂静的道理,那就必须用三法印来印定;所谓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也就是说如果所证涅槃,违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个法印,就不是真正的涅槃。然而如何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呢?这其中的道理极为广大深细,希望藉由这次电视弘法的因缘,和大众一起来探讨这其中的微妙法义,以帮助大家得以早日取证解脱果,乃至迈向究竟成佛之道。

现在我们就从第一节,诸行无常开始说明。各位菩萨!您晓得众生为什么不断在三界中轮转生死吗?有没有人可以死后不用再轮回?不再轮回于三界是什么样的境界呢?相信这些问题,也是许多学佛人心中长时以来的疑惑,现在就请您和末学一起来探讨吧!有情众生如果断了解脱道中的无明,死后就不会再出生中阴身,不出生中阴身就不必再去投胎,不再去投胎就可以出离三界生死,而阿罗汉就是断尽—解脱道中的—无明者,死后不再出生中阴身,可以解脱于三界的生死轮回;当阿罗汉把自己灭尽了,不再出现于三界时,那就是涅槃的境界,也是没有任何境界的境界。

一般来说,修行人之所以无法断尽解脱道中的无明,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五阴的内容无法如实理解所导致。因此,如何确实理解五阴的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自己是否已经确实理解五阴的内容,那就应该用三法印来自我检查和印定。五阴中最难理解的其实是行阴,而禅宗大师与学人也往往落入行阴之中,而自以为证悟。由此可见,对行阴的如实了解是何等的重要呀!

然而想要真实理解行阴,就必须要先了知色、识、受、想等四阴,才能确实了解行阴的真实义,否则还是难免会误会行阴的。色阴,解脱道的行者们大多能知,但是往往也有误会者,譬如常常有人会执著色界天身,误以为色界天身是常住不坏法的缘故,就会落入色阴的行阴之中;如果是已经证得第四禅,舍寿后也难免会以入涅槃想而受生到无想天中,以无想天身而进入无想定中,仍然是不离轮回。又譬如,喇嘛教的本尊、佛身、天身等观想法门更是如此,具足意识行阴与色阴行阴的苦,因为观想的心是意识,观想所住境界是意识的行阴境界;来世纵使真的能获得色界天身,也仍然是色界色阴的行阴境界,不离行苦,更何况他们其实是不能获得来世的色界天身或佛身的,因为观想之法,并不是获得色界天身或佛身的方法,而是要依靠色界定才能获得色界天身,要依靠一切种智才能获得佛身的。

而色阴的内涵,一般来说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虽然色界天身的状况,对不曾体验初禅遍身发境界的人来说,也只能靠思惟而理解,与实证者对色界天身的理解,是有很大差距的。譬如台湾南部有一位常在电视上说法的法师,自称已得初禅,而其实是误会了,因为初禅发起后一定会有五支功德,其中一支功德是乐触常在胸腔现起,但他却始终没有五支功德中的这一种功德,其余四支显然也是没有的,怎能说是已经证得初禅的人呢?更有荒唐的是,有自称已经开悟的人,竟然会将静坐时出现的幻觉当作是证得初禅天身,然而这种幻觉,都只是欲界定中出现的境界;如果已经转入未到地定时,这类境界就不会再出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都是因为不懂色阴实质的缘故;即使是真的证得初禅遍身发的境界,身中出生色界天身而有乐触,也仍然是虚假的法相──都不离身行,因此对色阴、行阴能够深入观行而实际了解,是修学解脱道的初步功课。

以五阴而言,基本上色阴的内涵相对是比较容易了解的,最难理解的是行阴与识阴之间的关系,也是最容易产生误会的。在前面概略说过色阴之后,想要让您确实了解行阴之前,其实是应该先为大家说明识阴、受阴与想阴,然后再来为您说明行阴的。然而,如何是识阴呢?佛在《增壹阿含经》卷28中是如此开示的:【彼云何名为识阴?所谓眼、耳、鼻、口、身、意,此名识阴。】这一段经文意思是说:什么法而被说为是识阴呢?就是平常所说的眼、耳、鼻、口、身、意等六识,这六个心就称为识阴。由这一段经文开示,我们可以很清楚知道:在阿含解脱道中所说的识阴,总共只有六个心;意根则是识阴出生的所依缘,是根而不说是识,所以不摄在识阴之中;由此可知,识阴的最正确说法,是眼识乃至意识等六个心。

了知色阴与识阴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受阴了,《增壹阿含经》卷28中 佛是如此开示的:【彼云何名为痛阴?所谓苦痛、乐痛、不苦不乐痛,是谓名为痛阴。】这一段经文意思是说:那个所谓的受阴之所以被称为受阴,就是所说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就是所说的受阴。当然,扩而广之,有乐受及苦受所引生的喜受、忧受,也都是受阴所含摄。

各位菩萨!在了解受阴之后,我们接着来看如何是想阴呢?想阴有许多层次不同的差别,譬如《增壹阿含经》卷28中 佛说:【彼云何名为想阴?所谓三世共会,是谓名为想阴。】意思是说:所谓想阴就是能思索三世诸法,能把三世诸法合会起来共同思惟的,就是所谓的想阴。同一部经中又说:【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故名为知。】也就是说:所谓的想就是知;了知青、黄、白、黑,了知苦、乐,所以想又名为知。

《长阿含经》卷8中则说:【复有六法,谓六想身: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意思是说:还有六种了知的功能,也是想;那就是对色尘的了知,对声尘的了知、对香尘的了知、对味尘的了知、对触尘的了知、对法尘的了知。这六种了知功能都是想,也就是说想阴的范围,并非只局限在语言文字的思想上而已。

在阿含部的许多经典中所说的想阴,其实是说觉知,说的是六识在六根的支持下,对六尘直接的了知,这种了知是在语言生起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不是等到学会语言文字以后才存在;这就像婴儿在出生以后意识出现时就能了知,所以婴儿都还没有学会语言文字,就已经了知出生时受到挤压的痛苦,他自然就会哇哇大哭;当他肚子饿了,也能了知懂得大哭,乃至尿布湿了也懂得大哭。这时的婴儿都还没有学会语言文字思惟及表达的能力,却都已经懂得了;显然还没有学会语言的婴儿也是有想阴的,只是想阴并不只是限定在语言思想的功能之中。

又譬如无想定中,灭却六识心而离见闻觉知,谓之无想,因为那时六识已经灭失而不存在,所以无法了知六尘而被称为无想定;灭尽定也是同样的道理,正因为意识已经不存在,根本不会去了知六尘境界,连意根的受与想也灭尽了,所以被称为灭受、想定。又譬如非想非非想定,似已灭却见闻觉知心,意识似乎是不存在了,所以无法了知自己是否仍然存在,因此被称为非想;然而意识实非全灭,其实仍然有了知性、仍有想阴存在,只是不会起心动念反观自己是否存在罢了!所以并非无想,名为非非想;所以就合非有想与非无想,而称之为非想非非想。因此离语言文字,而直接了知六尘的离念灵知心,正是想阴所摄六识的想,并非实相心如来藏呀!

在您了解想阴之后,我们继续说明如何是行阴,《增壹阿含经》卷28云:【彼云何名为行阴?所谓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阴。】也就是说:行阴大约有身行阴、口行阴与意行阴等三种差别。而这其中又都各有微细不同的差异存在。粗的身行阴,譬如追赶跑跳碰,种种体育活动都属于极粗的身行阴;细的身行阴,譬如坐着观赏戏剧、读书、写字等;最微细的身行阴,譬如眠熟时色身不动,或者闷绝时不动其身,乃至第三禅中色身无丝毫动摇,都属于身行阴。也许您想问:为什么这些状况,会是最微细的身行阴呢?难道这些状况还有身行存在吗?的确如此,在这些状况之中,都仍然有呼吸、脉搏、新陈代谢等身行继续在运作着,所以说仍然有身行的行阴存在。

各位菩萨!在说过身行阴之后,继续说明口行阴。粗的口行阴,譬如大声骂詈、大声戏笑、歌唱吟咏等,都属于粗的口行阴;细的口行阴,譬如心中语言文字不断,或者忧愁、或者思虑、或者以语言文字思惟法义等等,都属于细的口行阴,因为都是不形诸于外的缘故;但不论是形诸于外或不形诸于外,都是行阴,因为这已经是表义名言了。更细的口行阴,譬如心中都无语言文字,也不思虑、忧愁,但已对外境六尘了了分明,这就是更细的口行阴,而这都已经是显境名言所含摄的了;而最细的口行阴,譬如四空定中—特别是非想非非想定中—对自己是否存在也无所觉知的了知性,因为仍然维持着意识心的极微细了知存在,所以这也是口行阴;因为尚有最微细的觉观存在,仍然属于显境名言所摄的境界,因此也是口行阴所含摄。

而意行阴通常是包含意根与意识的,不论是在阿含道或佛菩提道中,常常都是如此的。在阿含道中,往往把意根与意识合说为意,但有时“意”字是说意识,那是指与其余五识同说,而将识字省略时,一般而言则是指意根;所以我们必须依照前后字义、名义、句义来作判别,不可一视同仁等视齐观,否则往往会误解经文中的真正意思而仍不自知呢!

最粗的意行阴,譬如缘于五尘之意识而有所爱着,又如缘于贪瞋之意识而与贪瞋相应,是属于粗重的意行阴;又如缘于语言文字之意识,因为被无明笼罩,而坚持自己的错悟是正确的证悟,因此而对宣扬正法之贤圣起瞋、毁谤等等,也都属于最粗重的意行阴。而细的意行阴就是指离念灵知心,是缘于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等至位的离念灵知心,举凡缘于六尘、四尘觉观之意识心,都是属于微细的意行阴。更细的意行阴则是指二禅乃至无所有处定的等至位中的意识心,都不触五尘,但是却仍有意识对定境法尘觉知了然。而最微细的意行阴,譬如凡夫缘于无想定境的意根,这时意识已经断灭而不存在,只剩下意根存在于无想定中;俱解脱圣者,拥有三界中最微细的意行,就是灭尽定中的意根,此时意识已经断灭而不现前,但是仍有意根存在,而此位中的意根又灭除自身的“受”与“想”两个心所法,所以大异于凡夫所入的无想定,这就是三界中最微细的意行境界了。

各位菩萨!综合以上所说,我们就可以知道,只要还有前七识心的存在,那就是意行的境界;只要还有呼吸存在,就是身行的境界;只要还有觉观存在,就是口行的境界。因此,想要取证阿含解脱道中所说的涅槃解脱,就必须灭除三行,也就是灭除身行、口行、意行之后,把五蕴十八界全都灭尽,那就成就无余涅槃的修证,也就是出离三界生死了。从此时起,穷尽最胜妙的天眼通,也都无法再看见他出现于三界中,因为他已经永灭蕴处界而不再受生,已经永离分段生死了!

以上为您说明的是阿含道中灭除三行,成就涅槃解脱的道理;而菩萨虽然发愿生生世世要在人间自度度他,但无妨具有解脱道的实证,可以出三界而不出三界,常住世间利乐有情永无穷尽。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为您说到这里。

非常谢谢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点击数: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