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与涅槃不二

第113集
由正德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今天这个单元要说的是“般若与涅槃不二”。要能现观般若中道含摄两边又不落两边,若非实证般若心体如来藏,是无法触及马鸣菩萨别说般若中道的一心有二门的所谓“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的真实义。因为菩萨要能够现观现在世的蕴处界诸法,以及所造作的善恶业种、善恶业果报,包括过去世与未来世,这一切诸法都含摄于如来藏中。因为蕴处界是由如来藏藉缘所出生,见闻觉知受想行识也是由如来藏所出生,所造作的一切善业、恶业与无记业也都储藏于如来藏中;善恶果报也是由如来藏如实酬偿业果所呈现的,三界中没有一法能够外于如来藏而单独存在。这些现观的内容都能一一关联到如来藏的种子功能,汇归于如来藏这个法体中,就属于如来藏的法性所含摄了。

如来藏本体本来无生,所以本体所含摄的一切无漏无为法、无漏有为法等功能就是本来无生,既然是无生就不会灭。如来藏本体真实而无三界生死法的因缘生自性,无三界有法的杂染性,无三界有法的不自在性;如来藏的真实自性,没有那些虚妄自性的法相,但是却能够不断地聚众缘出生有为法。被出生的有为法虽有生灭,但却必须与如来藏本体同时同处,都是依于如来藏而生住异灭而都没有真实的自体性。所以马鸣菩萨说,本体所出生的一切法,都无如来藏的真实自性。菩萨能够从诸法的本源如来藏,见到一切法都是无生的真实道理,能够见到如来藏的真实自性能出生一切法,而没有三界有虚妄的自性(被出生的一切法,都没有如来藏的真实不坏自性),也见到了涅槃。

一般修解脱道的人都认为,要灭尽生死烦恼才能证涅槃,为何马鸣菩萨说,菩萨安住在般若实相无分别智中可以见涅槃呢?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到:【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中论》卷4)六祖惠能大师曾说:“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正是从实证般若的角度而说,与龙树菩萨同样实证般若而说中道的立场,立基点是相同的。但却与喇嘛教所谓“如虫住四续”,所说的理论与所走的道路完全不一样!喇嘛教的如虫住四续,等同于告诉世人,他们不懂三界,更不懂如何出离欲界。而龙树与六祖实证的般若理体,却是本来就出离三界的如来藏,般若实相能让菩萨转依之,而得究竟解脱,喇嘛教的理论与行门,根本就不能与佛教相提并论。

六祖在《坛经》中赞叹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而六祖说到:

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说,熏修般若智慧,持诵《金刚经》能够证悟般若,能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般若波罗蜜法门,是佛道的最上乘,是为超越二乘根器与心量的菩萨所说。但是喇嘛教中的索达吉,号称能善修善讲时轮金刚、大圆满等密乘甚深之义,表示索达吉对于密续男女双身法天瑜伽的成就,已经到达善说善讲的地步了。理论与行门完全入于宗喀巴的贪道男女性爱秘密法陷阱中,就是属于虫住四续之欲界凡人。但是索达吉不懂,也不理会六祖在《坛经》中所说禅宗实证般若的前提,径自撷取六祖所说的一句话,“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这一句,而妄加评论说:“如果说惠能大师揭示出了禅宗在见解上超越其他宗派的本质特征的话,我们在这里强调的也是基于相同的理解——从显现而言,一山比一山高,密宗无疑处在佛法的制高点上。”(《遣疑明炬》,五明佛学院出版,页58。)

惠能大师说,般若波罗蜜是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说的正是般若心体如来藏阿赖耶识,过去诸佛、现在已成诸佛,都是从实证这个般若心体以后转依不退,于三大阿僧祇劫渐次完成菩萨道五十二阶位的修证,最后成就佛道;包含六祖自己在内的未来诸佛,也必定是如此。所以六祖说,证悟般若是佛道的最上乘,是为超越二乘根器与心量的菩萨而说。其意涵就如同龙树、马鸣等菩萨,在经论中所说的并无两样,况且六祖的意思并不是说:禅宗在见解上超越其他宗派。索达吉是不懂佛法在说什么的人,不懂佛法唯一佛乘的甚深意涵,不懂喇嘛教的密续唯一乘金刚乘仅是如虫住四续、永堕欲界不能出离的下下乘,却妄想着他们的密法超越了佛教而处于佛法的制高点上。就好像不懂得黄金的人,拿着镀铜到处向人炫耀说:镀铜超越了黄金,说他们超越了炼金师一样。这不就是现前喇嘛教的写照吗?

经中 佛陀说不生不灭、不失不坏、不来不去,本无言说离见闻觉知,体性寂静的法才是最胜第一义。而这个最胜第一义,就是常住法身如来藏,是三界一切法的本源,最胜第一义永远不会变易,没有任何一法超越祂。龙树菩萨说,想要证得这个第一义法身,一定要运用见闻觉知依止世间的语言文字建立第一义的正知正见,如实了知第一义本来无有言说、离见闻觉知、不生不灭、体性寂静的法相。而见闻觉知本身,是与言说相应的,是依于五根不坏才有的,是属于五蕴中的法;见闻觉知心不可能转变为第一义的法,必须要藉由具备正知正见的觉知心,才能寻觅到第一义常住法身如来藏。如果说摒弃了意识觉知心,而将意识安住于不起念、不分别、不思不想、不观察的无记状态,禅师会说那是在“鬼窟里作活计”,那么就百千万劫难出头了。所以一定要以意识心为工具,去实证最胜第一义如来藏。

龙树菩萨说,如果没有实证最胜第一义如来藏,就不能得涅槃,因为如来藏就是涅槃的本际。也就是说,如来藏本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依于如来藏的中道体性所施设的,所以马鸣菩萨才会说,证悟如来藏的菩萨能安住于涅槃第一义法乐。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凡是实证如来藏的菩萨所说出来的法,绝对是同一种法味而不会有矛盾、不会有争议、不会相背离,必定契合经中 佛陀明确的法义开示。就像正觉 平实导师二十多年来,自己亲证如来藏,发起般若实相智慧,并渐渐与过去生所证得的道种智相联贯;所弘扬传授的如来藏正法,无论是写在书里,或者在课堂上为随学者讲解的法义内容,也都完全与诸佛菩萨所宣演的正知见乃至譬喻同一法味而无有差别;引经据典阐释论义时都能顺着经论的义理符合佛菩萨而以心印心,使得实证的随学者,也得以在听讲中随闻入观而思惟领解,获得法义熏陶的利益而增进道业;为救护末法时期被错谬邪见误导的佛子,能够如理思惟、长养正知见,与对 佛陀唯一佛乘正法的信根,更进一步采取摧邪显正的模式,不厌其烦地将六识论假中观、以定为禅、佛法世俗化、佛法邪淫化等等我见凡夫的邪知邪见,巨细靡遗地予以阐释比对分析,让 佛陀的如来藏真实清净解脱的圣教量与圣言量能重现于末法初期的今天,而被举例的、评论的无有一人能在法义上责难、反驳、回应。

由于 平实导师二十多年来,将佛法从根本理体上正本清源,并且依照 佛陀三转法轮的教法,铺陈出佛菩提道含摄解脱道二主要道次第修断行果概要内容,使得没有真实开悟而自称开悟者、没有真实断我见断我执证解脱者、否定如来藏者,不再继续自称开悟,不再继续自称是阿罗汉,能够免除大妄语恶业,下生地狱之不可爱果报。希望喇嘛教能理性思惟,从辩经不可或缺的宗因喻逻辑来看待,把淫欲贪道当作是金刚乘唯一乘,确实连欲界都无法出离;想获得佛法的真实解脱,要像诸多佛子一样,重新信受如来藏八识论佛法,能改往修来,在法身慧命的修道上得大利益。这才能依照马鸣菩萨的教导,实证如来藏能自安住于涅槃第一义乐,如实转依修止修观:应作、不应作,发起大悲愿拔济一切苦海众生,令住涅槃第一义乐。这里说的菩萨虽还没有断尽我执烦恼,所证的涅槃难道与二乘人断我见我执烦恼所证的无余涅槃是两回事?两种不相关的涅槃吗?

《增壹阿含经》佛说:

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为无余涅槃界。(《增壹阿含经》卷7)

二乘圣者要将所有的生死有漏法全部灭尽,指的就是与五蕴有关的我见、我执、我所执等会导致五蕴再受生的烦恼因都断除,觉知心实证四禅能够现前解脱于三界色心境界的系缚,并且有断尽我见我执,如实正观已解脱生死的无漏智慧,这样才是无余涅槃的功能。

为何称“无余涅槃界”呢?因为无余涅槃的意思,就是指完全没有三界任何生死与苦乐,而五蕴的出生本身就是苦,就算是要受善业果报,也需要有五蕴的出生,但是五蕴是有生必然会坏灭的,不是常住法,所以才说五蕴的出生就是苦。一切生死与苦乐都是缘于五蕴而有,五蕴本身的生灭属于断灭法,假如五蕴不再出生了就是涅槃,那么等同于涅槃就是断灭、就是空无,那么这个涅槃就毫无意义可言。因为佛在《杂阿含》中也说啊,比丘解脱是这样的:【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杂阿含经》卷2)这无所至趣的意思就是说,五蕴不再出生受生死,但唯有法要入涅槃,这个法指的当然不是五蕴中的意识或者意根,而是如来藏。因为五蕴已经灭了不再出生了,能够独自存在的就只有如来藏,不在六道中的任何一道,不在三界中的任何一界。如来藏无形无色犹如虚空,如同六祖惠能大师说的“无住无往亦无来”,所以说无所至趣。

而如来藏的本体本来无生、本来就在,没有任何一法可以灭掉祂,所说的寂灭、清凉、清净、真实,当然就是指没有灭掉的仍然存在的法;如果是空无,怎么能够说空无而却有真实、清凉呢?如果是这样,那么就是矛盾而不可验证,就不是佛法了。但是因为五蕴不是自己能存在的法,必须由如来藏出生,由如来藏执持,才能有生住异灭的现象,因此五蕴不再出生时,必定只有如来藏是独存的。而如来藏本体不于六尘见闻觉知,所以是寂灭;没有我见我执苦乐等烦恼,所以是清凉;没有任何取舍,所以是清净;本来就在、不会坏灭,所以是真实;不生不灭,所以是涅槃。因此 佛陀说“法入涅槃”指的就是如来藏不再出生五蕴中的任何一法于三界中受生死,以如来藏自体寂灭、清凉、真实独处,称为入涅槃;而不是要将五蕴中的意识觉知心保持不灭而单独存在,叫作入涅槃。因为一旦意识心现起,就是已经在三界中出生了,有生有死就是苦,怎么还能说是涅槃呢?更不是别有一个外于如来藏却不可知不可证的法叫作涅槃。所谓的无余涅槃界,就是说因为有如来藏本体的本来涅槃的功德,常住不变易不坏灭,所以说二乘圣者将五蕴生死有漏的烦恼断尽,实证解脱于三界生死之苦,不再受后有,就是无余涅槃界的意思。

所以说二乘圣者所证的无余涅槃解脱,就还是缘于如来藏本来清净涅槃的功德,与大乘菩萨虽然没有断尽我见我执烦恼,开悟证得如来藏的所在,生起般若实相智慧而转依之,现前观察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是二乘圣者所证的无余涅槃界,这是完全没有差别的。而二乘圣者所证得的解脱,虽然也称为无余涅槃界,但是二乘圣者却没有实证如来藏的所在,所以没有生起般若实相智慧,这是最大的差别。佛陀在经中说:

复次,大慧!诸声闻辟支佛,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世间、涅槃无差别故;分别一切法与非法而灭诸根不取未来,境界妄取以为涅槃,不知内身证修行法故;不知阿梨耶识转故。(《入楞伽经》卷2)

佛陀说,二乘圣者害怕生死之苦,想求解脱、求免除生死之苦,如是求涅槃,但却不知道五蕴这个世间在生死的时候,就已经与涅槃同在了。也就是五蕴世间本来就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出生,从来没有离开过阿赖耶识,也不可能离开阿赖耶识而五蕴自己独存;而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本体就是涅槃,五蕴归属于如来藏。所以 佛陀从如来藏整体来说,五蕴世间与如来藏是无差别的。但是二乘圣者畏惧生死苦的缘故,一心只求解脱,不知不证不解阿赖耶识,仅依照 佛陀的教导去分别哪些是生死烦恼苦的法而去灭除,分别三十七道品而去修证,因此灭掉蕴处界诸法不再受后有,于三界中的任何境界不再于五蕴我起念、不再起作意,灭除有自我的任何领受与了知,唯有寂灭、清凉、真实,取这样的境界当作是涅槃,却不知道那寂灭、清凉、真实就是本来自在的如来藏阿赖耶识,不知道可以证知涅槃如来藏与自己五蕴身同时同处在运转。佛陀说,声闻辟支佛不知阿梨耶识转,指的就是二乘圣者没有开悟实证阿梨耶识的所在,不能发起般若实相智慧而现观,其实不需将五蕴灭除,就能够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可以依止于这个涅槃修行,直到成佛。

马鸣菩萨非常了解二乘声闻缘觉与大乘菩萨有着心量与根器的差别,所以清楚 佛陀本着唯一佛乘的佛菩提道法教,在修道上的教导虽给予差别的方便与施设,但都不离唯一佛乘的大道范畴。因此马鸣菩萨在论中接着这么说:

然修行止者,对治凡夫乐着生死,亦治二乘执著生死而生怖畏;修行观者,对治凡夫不修善根,亦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是故止观互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必不能得无上菩提。(《大乘起信论》卷2)

这里说修行“止”这个法,有两种功德:第一种能够对治凡夫乐着生死,第二种能够对治二乘执著生死而生怖畏。为什么说修行止,可以对治凡夫乐着生死呢?

凡夫的六识心完全安住于受用追求与爱乐六尘境界,为生命的全部,而凡夫的六识心在受用追求与爱乐六尘境界,就等于是贪瞋痴现行的作用;爱乐六尘本身,就是贪这个烦恼的现行作用;不断地追求,就是长养贪欲的烦恼。当爱乐追求不能满足或者受到阻碍不能得到,必定不能安忍而愤发产生瞋恨,乃至不择手段去获得,进一步去报复而长养瞋恨及随烦恼;而将六尘境界当作是真实、去爱乐受用以满足五蕴我的感觉,对六尘境界保持了知、思惟、作主与种种分别,这就是愚痴颠倒想。

就像古时有一个瑞岩和尚,每天自己呼唤主人公,又自己应诺,又对自己说要惺惺着,他时异日不要被骗了。以为保持清醒觉知就是开悟,但是无门慧开禅师在无门关拈提时说:“这瑞岩弄出来了神头鬼面,纯粹是野狐见解。”并且造了颂说:“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这句颂是说,学道的人哪,如果不认识什么是真心本性,一直以来都认识这个六根门头、这个六识为他的这个不变不坏的真心,那么这个正是无量劫以来生死的根本呢!愚痴的人,却把这个生死的根本,唤作是本来真心本性。那么这句话就等于说出了凡夫无量劫来乐着生死的根本因了。

那么今天就先为大家说到这里了。

阿弥陀佛!

 


点击数: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