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为诸比丘说利养灾患缘

第20集
由正光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同修会所推出的电视弘法节目,这个节目名为“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里面所谈的都是 佛在经中开示的真实故事,应以此来作为我们修行的借镜,来修正我们不好的行为。

今天所要谈的是佛为诸比丘说利养灾患缘1 ,这个佛典故事来自于 佛在《杂宝藏经》卷7所开示有关不贪求利养的部分,内容大致如下:

佛在舍卫国时,厌患利养的缘故,躲避到一座名为贪庄严的深林中,林中有一寺庙,住持是一位名叫那弋迦的阿罗汉。佛到贪庄严深林以后,消息不久便传开了;当天的中午,有许多人带着衣物前来供养 佛陀,人数之多,竟占满了整个深林。佛说:“我不需要任何利养,但是利养经常伴随着我而来。”随后一万两千位比丘闻讯,也赶到贪庄严深林;佛对一万两千位比丘开示:“利养本身是个大灾患,它会障碍修行人难以成就,乃至于身为四果的阿罗汉,也会被利养所遮障。”比丘问:“利养会造成哪些遮障呢?”佛开示:“利养的危害,就像伤皮、伤肉、伤骨、伤髓一样,能毁坏修行的种种功德。为什么它会造成种种伤害呢?利养就像‘破坏戒的皮,破坏禅定的肉,破坏般若智慧的骨,破坏微妙善心的髓’一样,所以伤害非常大。”一万两千位比丘听闻 佛的开示以后,各个都只留下大衣、中衣、下衣、铁钵〔或瓦钵〕、坐具、漉水囊等三衣六物,远离种种愦闹,而作清净寂静的阿练若〔编按:身心远离愦闹,住寂静处〕,不再接受其他的供养。佛随即赞叹说:“善哉!善哉!你们能够远离愦闹,修清净寂静的阿练若,真是太好了!我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门,是少欲的法,不是多欲的法;是知足的法,不是不知足的法;是乐求寂静的法,不是乐求喧闹的法;是精进修行的法,不是懈怠放逸的法;是发起正念的法,不是增加邪念的法;是心得决定而不改易的法,不是心念散乱的法;是智慧的法,不是愚痴的法。”一万两千位比丘听闻 佛的开示以后,各个都证得四果的阿罗汉。这时一万两千位比丘非常赞叹而欢喜:“真是稀有啊!世尊。”世尊接着开示:“不是只有今日才这样,在过去世,我也是这样来度化众生。从前迦尸国有一位宰相,名叫夜叉,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夜儿达多,他深刻体悟到世间无常变异,因而出家去学仙人道。当时众仙人多有欲望,常常为了鲜美的果实,以及为了柔软舒适的草座而争夺不已;夜儿达多为了使他们减少欲望及不再争吵的缘故,便舍弃了那些柔软舒适的软草,取了不柔软、不舒适的草为坐具;舍离了甜美多汁的果实,专门吃酸味而难以入口的果实;自己施舍新鲜的果实,换取他人不新鲜的果实。就这样清心寡欲,施舍了柔软的草座与果实,而换取坚硬的草座与不好的果实;由于心中无贪的缘故,因而证得了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一万两千位仙人看到这种情形,都觉得很惭愧,也随学了夜儿达多的少欲法,不再贪求多欲法,后来也都证得了五神通。由于夜儿达多运用善巧方便的缘故,有次第性教导诸仙人,并转化诸位仙人的多欲为少欲,乃至证得五神通,这些仙人于命终之后都往生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天。”这时 佛开示:“当时的夜儿达多,就是过去世的我;这一万两千位仙人,就是现在的一万两千位比丘啊!”

不仅 佛在《杂宝藏经》卷7如是开示,在卷3也如是开示:因为贪著利养而毁谤他人,导致无量劫以来受诸大苦恼,乃至今日为他人所毁谤2 。其经文大致如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兄弟二人心乐求佛法,出家学道,其兄长修寂静行,后来成为阿罗汉,人称为阿练比丘;其弟聪慧,诵三藏经,后来为当时的宰相所重用,并委以营建(营造)僧房塔寺,人称之为三藏比丘。后来僧房塔寺即将竣工,三藏比丘便向宰相建言:“寺庙即将完工,宜请众僧安置,吾兄阿练比丘修清净行,且证得四果阿罗汉,可请他来寺庙安置及供养。”这位宰相答应三藏比丘请求,便礼请阿练比丘来庙中供养,这位宰相看见阿练比丘非常精进用功,于是加倍供养阿练比丘。有一次,这位宰相以价值千万的毛毡供养阿练比丘,阿练比丘不肯接受;由于宰相诚恳且恭敬地供养,后来才勉强接受。阿练比丘看到弟弟三藏比丘需要钱财经营,于是将此上好的毛毡给了弟弟三藏比丘;不久这位宰相也给了三藏比丘比较差的毛毡,三藏比丘起了得失的分别心而起瞋,认为宰相厚待自己的哥哥、淡薄了自己。不久这位宰相更以价值千万的毛毡供养阿练比丘,阿练比丘如同以往一样,又将此毛毡转送给弟弟三藏比丘;三藏比丘得已,瞋心更是加倍,于是拿了毛毡,来到宰相的女儿面前说:“你的父亲以前很看重我,如今阿练比丘来了,不知道用了什么幻术迷惑了你的父亲,开始对我淡薄。你可以拿此毛毡在宰相面前缝衣,如果你的父亲问起,你便这样回答:‘是阿练比丘拿来给我的。’这时你的父亲一定会起瞋,不再与之说话。”这位女子回答:“我的父亲敬重阿练比丘,如同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为什么你要对阿练比丘加以毁谤呢?”三藏比丘言:“如果你不肯作,我便与你断绝关系。”这位女子熬不过三藏比丘请求,便答应三藏比丘。于是拿了毛毡在宰相面前缝衣,宰相一看见女儿缝着自己供养阿练比丘的毛毡,便起了瞋:“这阿练比丘太过分了,是一位恶人,得到我的毛毡,以此来诳惑我的女儿。”后来阿练比丘来到宰相屋宅时,宰相便不出去迎接,阿练比丘一看到这种情形,心里想着:“一定有人毁谤我,使得宰相如此对待我。”于是上升于空中作十八神变,宰相看到这样的情形,知道自己错了,深自悔责以及向阿练比丘忏悔。后来宰相瞭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便驱逐了三藏比丘与自己的女儿离开这个国家。这时候 佛开示:“当时的三藏比丘就是我,因为毁谤贤圣的缘故,于无量劫受诸大苦恼,乃至到了今世,还是要受到他人3 的毁谤。所以世间人于一切事,应该要明察秋毫,不要为了利养而起瞋,乃至毁谤贤圣。”

从上面两个佛典故事的说明,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贪著利养不仅对一般人有害,而且对修行人来讲,更会障碍二乘人证得二乘的解脱果,乃至障碍菩萨证得佛菩提果。也就是说,对一般芸芸众生而言,不论是对金钱上的贪著,或者是金银珠宝等物的贪著,他的心性已经染污,心性已经不清净,导致他会在三界当中不断地轮回生死;更何况这些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前贪著这些钱财,死后还是要与这些钱财别离,更不用说能带到下一世使用,所以世间人贪著钱财对己有害。

在经典中有一真实例子,叙述钱财对一般人而言是有害的,如在《大庄严论经》卷6曾开示钱财犹如毒蛇的故事4 ,其内容大致如下:

有一天,佛与阿难在旷野中行走,来到一田畔,看见有伏藏〔编按:指埋藏于地下的宝藏〕,里面有很多黄金,佛便告诉阿难说:“那是大毒蛇!”阿难向 佛禀白:“那是恶毒蛇!”当时有一农夫,听到 世尊与阿难两人的对话,觉得很奇怪,便去查看,发现那是黄金,于是将那些黄金搬回家。这位农夫原本是贫困的人,得到这些黄金以后,成为暴发户,然而官府认为这位农夫一夕成为有钱人,他的财富来源一定很有问题,于是将他逮捕。这位农夫为了躲避灾祸,耗尽了先前所获得的黄金还不够,最后还免不了刑戮加身,因此非常感慨地说:“毒蛇啊,阿难!恶毒蛇啊,世尊!”

从这篇佛典故事告诉大众:钱财对一般人而言,犹如毒蛇一样害人不浅。此外,就算你能广为积聚钱财,但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而获得,反而会害了自己的性命。譬如清朝乾隆皇帝有一位权臣名叫和珅,多年来利用自己的权势来广聚钱财,成为天下的首富;钱财之多,是清朝一年岁入的十几倍。可是因为贪著钱财,及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于乾隆皇帝死后没多久,便被羁押在狱中,后来为嘉庆皇帝赐死于狱中。这样的典故分明告诉世人:贪著利养而广聚钱财的缘故,非但有不好的结果,而且未来还要经过多生多劫,为人做牛做马来偿还。说真的,只为一世的荣华,却换得多生多劫做牛做马来偿还,那是何等愚痴啊!又反过来说,积蓄钱财对一般人也是有利的,那就是正正当当去赚钱,去累积钱财而不贪著,然后用这些钱财广为布施,不论是救济贫穷,或者供养真正的出家人而不是假名的出家人,诸如等等;于有生之年不断布施众生,利乐有情的结果,未来可以生天,乃至于未来可以作为实证三乘菩提的福德资粮,其果报不可思议啊!

接下来谈对修行人而言,贪著利养会障碍三乘菩提的追求与实证,所以 佛在《增壹阿含经》卷13曾开示:

设有比丘著于利养,而不获三法。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而不成就。若有比丘不著利养,便获三法。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若欲成此三法,当发善心,不著利养。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5

佛已经很清楚开示,如果贪著利养,将无法获得贤圣的戒律、贤圣的三昧以及贤圣的智慧。为什么贪著利养无法获得这三个法呢?有必要深入探讨。首先谈“贪著利养不得贤圣的戒律”。佛曾制戒,出家人不应该广聚钱财,因为钱财乃是身外之物,如果贪著五欲而广聚钱财的结果,就会障碍自己三乘菩提的追求与实证;又因为贪著利养的关系,更会处心积虑想积聚钱财,因此都在积聚钱财及利养上用心,对于戒律必然会忽视,乃至违犯戒律。所以说,因为贪著利养的缘故,将会障碍自己的修行。所以 佛在《杂阿含经》卷25曾开示:贪著利养是烦恼,而此烦恼正是【坏正法鼓、毁正法轮、消正法海、坏正法山、破正法城、拔正法树、毁禅定智慧、断戒璎珞、污染正道】6 。也就是说,贪著利养的缘故,无法受持 佛的戒律,本身已经不清净,且使大众对佛门产生负面的看法,导致众生不护持佛教,佛所说的正法,就会渐渐消失于无形。然而目前佛教界有很多人追求世俗第一,譬如追求徒众第一、寺庙盖得最多、学术界第一、寺庙盖得最高等等;因为追求世俗第一的结果,导致很多名闻利养也跟着来了,像这样贪著世俗第一,导致名闻利养跟着而来,不正是 世尊在经中所预记的“坏正法鼓、毁正法轮、消正法海、坏正法山、破正法城、拔正法树、毁禅定智慧、断戒璎珞、污染正道”?像这样贪著利养的结果,就是在消灭佛法,就是在坏灭正法,成为破佛正法的罪人,实不可取。

接下来谈因贪著供养的缘故,无法得到贤圣的三昧。由于都在利养上用心,导致所思所念的都是在利养上的事,因而起了许许多多的妄想妄念;既然妄想妄念多了,心还有可能止于一境吗?当然不可能。因为当他修止的时候,就有许多妄想妄念出现,使他无法心一境性;既然无法心一境性,表示他所修的三昧一定不会成,还有可能获得贤圣的三昧之定吗?用膝盖想也知道,当然不可能。由此可知:贪著利养的人,是无法证得贤圣的三昧。

最后谈因贪著利养的缘故,无法得到贤圣的智慧。由于贪著利养的结果,对于经中的开示,不会深入去思惟整理,反而在世俗法用心,导致贤圣的智慧无法发起;可是祖师都告诉大众,要深入经藏,其智慧就会像大海一样非常深广。既然对经中开示都不会去深入思惟整理,对真善知识所说的正法,还会去听闻、思惟及整理吗?还会去探究“什么是三乘菩提的内涵”吗?既然都不会深入去思惟整理,其出家人不就成为粥饭僧了吗?由于一生无成,枉费信施四事供养7 ,未来只好入牛胎马腹来偿还信施的债了!其在家人只能空过一生,只好随业在三界轮转生死了。如果佛门四众不贪著利养,殚精竭力在法上用功,去听闻真善知识所说的正法,并作思惟整理,很可能在某一个时节因缘成熟,实证了三乘菩提的任何一个菩提,使得自己可以解脱三界生死,乃至证得生命实相,因而发起般若的总相智慧,并以此智慧为基础之下,去进修别相智、道种智,乃至圆证一切种智而成为究竟佛,这不是很好吗?所以说,不贪著利养的缘故,很容易证得贤圣的智慧,如同前面所说的夜儿达多一样,不贪著柔软的草座与美好的果实,清心寡欲的结果,很快证得五神通;以及一万两千位仙人,看见夜儿达多证得五神通,纷纷学习夜儿达多的清心寡欲,最后都证得了五神通,乃至这一万两千位仙人于命终后,都往生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天。

综合上面所说,不管是否为世俗人,也不管是否为佛门的四众,都不应该贪著利养,因为贪著利养的结果,会导致众生不断地在三界轮回生死,而且也会使众生无法得到贤圣的戒律、贤圣的三昧与贤圣的智慧。所以说,贪著利养危害众生很大,不应该去贪著才是;如果贪著世间利养,不仅自己无法实证三乘菩提,而且也导致自己一直在三界当中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

说到这里,时间刚好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本文稿系依《正觉电子报》连载之弘法视频文字稿置换,详情请见《正觉电子报》第135期〈正觉教团弘法视频文字稿连载公告〉


1. 《杂宝藏经》卷7,《大正藏》册4,页481,下16-页482,上15。

2. 《杂宝藏经》卷3〈兄弟二人俱出家缘〉,《大正藏》册4,页460,中13-下28。

3. 指谤佛的孙陀利,彼即当时因毁谤阿练比丘而被驱逐的宰相女。

4. 《大庄严论经》卷6,《大正藏》册4,页289,下2-18。

5. 《增壹阿含经》卷13〈地主品 第23〉,《大正藏》册2,页614,中2-7。

6. 《杂阿含经》卷25,《大正藏》册2,页178,中16-18。

7. 信施是指具信者之布施,四事供养是指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供养出家人。


点击数: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