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110集
由正光老师开示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同修会所推出的电视弘法节目,这个节目名为“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里面有很多子题,今天所要讲的子题是“有情皆有真心第八识”。
上一集已谈到:每一位有情的真心都是清净的,却含藏了七转识染污的种子;今天将继续谈,七转识染污的种子到底有哪些内涵?借着详细的说明以后,大众于历缘对境当中,来汰换自己烦恼的种子,乃至汰换究竟清净,最后成为一切种智的究竟佛。
七转识的烦恼种子,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烦恼的现行,一是习气种子随眠。所谓烦恼的现行,是指烦恼已经现起了,乃至形之于外,可以让人看见所表现出来的状态,譬如贪,有人贪财、有人贪酒、有人贪色等等。贪财的人,看到钱财在眼前,眼睛就亮了起来;贪酒的人,看见美酒在前,就会品酒论足,想喝酒乃至酗酒,而有行为失控的现象出现等等;又譬如瞋,有的人起瞋,因而发起脾气,有的人气得脸红脖子粗,乃至有人因为起瞋,看人不顺眼而杀人等等;又譬如痴,真善知识已经告诉大众,于佛门中有种种外道法,包括了以意识心为常的常见外道,否认一切有情真心存在,一切法都是缘起缘灭,一切法都是性空唯名的断见外道,以及以男女交合所产生的淫乐,作为报身佛境界的邪淫外道等等。可是就有人不相信真善知识所说,于公开或者私底下,用写书或者在网站上,或者用诉讼等不正当的方法来抵制真善知识所弘传的正法,乃至于毁谤真善知识为邪魔外道、自性见外道、邪淫外道、外道神我、梵我论等。诸如等等,其贪瞋痴烦恼都已经现行了,乃至形之于外,这样烦恼已经现在前,名为烦恼的现行。
所谓的烦恼习气,它好像是烦恼,但不是真正的烦恼,是为烦恼的残留之气,因为久习烦恼而眠藏着,故称随眠。它是真心所含藏的种子,遇到有因缘而现行,因此称之为习气种子随眠。这个道理,犹如樟脑丸放在橱柜里,久而久之,衣服都有樟脑味,久久不散。不仅如此,在经典中,有许多关于习气的真实例子,可以为大众来说明,譬如毕陵尊者,五百世曾为尊贵的婆罗门,因为使唤奴婢习惯了,今世遇到有因缘,使唤的习气不经意流露出来,因此才会叫往昔曾为他的婢女的恒河神为小婢。因此 佛开示:“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常自憍贵,轻贱余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已,心无憍也。”(~《大智度论》卷1)也就是说,这是毕陵尊者本有的习气,因而叫恒河神为小婢,这就是经典中非常有名毕陵尚慢的真实例子。
又譬如须菩提本身是一位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因为往昔曾在 迦叶佛为比丘,一时没有得到顺心,于是起了瞋心,骂另外一位比丘为毒龙,所以舍寿后下堕傍生道,五百世为毒龙。虽然今世得以在 释迦世尊座下成为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可是瞋的习气仍然存在,瞋心仍然很重。所以佛开示:“以是业缘,五百世中,受毒龙身,心常含毒,触娆众生。今虽得人,宿习不除,故复生瞋。”(~《撰集百缘经》卷10)由于须菩提瞋习比较重的缘故,不仅今世有很多师兄弟,譬如难陀比丘等人,不喜欢与须菩提接近,而且众生也不喜欢与须菩提在一起,导致须菩提与众生所结的缘比较浅,所以须菩提必须花费很长的时劫与心力来摄受广大的众生,未来才能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这也是须菩提在师兄弟们当中最晚成佛的原因。
又譬如憍梵钵提,本身是一位大阿罗汉,曾经七百世为牛,所以今世仍然有牛的反刍习惯存在,不时地将吃进的食物吐出来,像牛一样咀嚼着。所以 佛开示:“是比丘前世宿命时,七百世作牛,今世得道,余习未尽故。”(~《佛说处处经》卷10)由于憍梵钵提还有牛的习气存在,常遭世人指指点点而引人非议,所以 佛叫憍梵钵提到忉利天去接受天人供养,以免世人毁谤。
又譬如有人当面骂阿罗汉,阿罗汉绝不会回骂,因为他已经断了烦恼现行,可是他仍然会不高兴,不会跟你说话,面无表情地转头就走了,这表示阿罗汉还有瞋的习气存在,没有断除。又譬如在佛世,某甲说某乙阿罗汉不是阿罗汉,某乙阿罗汉还是会有瞋的习气现行,仍然会举椎打云板集众,要求某甲忏悔,避免某甲因为毁谤某乙阿罗汉,成就毁谤贤圣的重罪,未来要下堕地狱受苦。诸如上面所说的种种例子,都是习气使然,导致某种习气出现。这种习气的出现,与烦恼现行不一样,因为它不是真正的烦恼,而是烦恼残留之气,久习烦恼而眠藏着,故称之为习气种子随眠。
接下来谈的是,这些烦恼与求证三乘菩提有关。凡夫之所以被称为凡夫众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三乘菩提之任何一个菩提的见道,因为见道与断烦恼有关;譬如声闻的见道,就是断了三缚结,也就是断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其中的我见也称之为身见,是见一处住地烦恼,譬如将色身我或者意识我当作真实我,使得众生在三界当中不断地造作种种善恶业而轮回不已。在佛门就有这种将意识心当作真实我的人存在,譬如有人主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的心就是真心,师父在台上说法这一念心,你们在台下听法这一念心,就是真如佛性。在过去的念头已灭,未来的念头尚未生起时,中间是否有当下的意识,清新的、原始的,即使是毫发般的概念,也改变不了的一种光明而纯真的觉察?是的,那就是本觉,当妄念都放下,一点不起的时候,也不是没有知觉,还是了了分明,这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我们的佛性。诸如等等,就是将意识心当作真实心来修行,妄想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修行清净,变成不生不灭的真心。
然而 佛在《杂阿含经》卷9曾开示:“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杂阿含经》卷9)也就是说,不论是什么意识,包括了佛门的法师、居士们,以及以男女淫乐为主要修行的喇嘛们,所主张的意识细心、意识极细心,或者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等等,都不离粗细意识所含摄的范围,本身就是 佛在经中所破斥的常见外道,本质根本不是佛法,却假借佛法名义,混入佛门的外道法。由于众生不了知这些就是外道法,因而相信这些外道所说的假佛法,导致众生被这些外道法误导,因而无法成就三乘菩提任何一个菩提的见道最主要原因。
由于众生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很详细去作观察,了知这个意识心乃是生灭不已的法,不是真心,就不会将意识心当作是真实我,就会成就断我见的功德,同时也断了疑见、戒禁取见,因而成就三乘菩提任何一个菩提的见道功德,成为三乘菩提初果的须陀洹。这时候已经不再是凡夫众生了,这样的人如果是二乘的初果人,于舍寿后,七次欲界天人间往返,并于最后一次诞生人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现身意;如果是菩萨的话,他已经成就声闻初果,但仍然不是菩萨初果,唯待菩萨亲证生命实相,打破所知障以及转依真心无生的体性以后,才能称为菩萨初果人。这时已经知道,二乘所证的无余涅槃本际,其实就是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因此菩萨于当下就已经在无余涅槃中,不必如二乘人一样,要将思惑断尽才能入无余涅槃,反而继续受生于人间,忍受种种生老病死苦,不断地以正法来摄受众生,不断地广度有缘众生,以此来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
又行者断了三缚结,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以后,知道意识我的虚妄性,不再将意识我当作真实我,所以渐渐地将自己的贪瞋痴加以淡薄,也就是将性障——贪、瞋、睡眠、掉悔、疑加以降伏,尤其是欲界男女贪爱,降伏得很淡薄,但仍然有一分欲界爱未断,仍未发起色界的初禅,像这样将性障伏得很淡薄,但仍未发起初禅的人,名为薄贪瞋痴的二果斯陀含。如果是二乘的二果人,于舍寿后,可以欲界天人间一往返,究竟解脱,故名一往返。也就是说,二果人舍寿后,上生欲界天,并于欲界天舍寿后还生人间,于人间取证四果阿罗汉,最后入无余涅槃而究竟苦边。如果是菩萨二果的话,他还是继续受生于人间,不断地以正法来摄受众生,不断地广度有情,以此来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成为二果斯陀含以后,再将五下分结断除,也就是将欲界贪与瞋,色界瞋,色界的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加以断除,主要将欲界最重的男女贪爱断除,因而发起色界的初禅,成为三果的阿那含,也就是心解脱的三果人。所以在阿含解脱道中,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也没有不证初禅的慧解脱阿罗汉。
如果是二乘的三果阿那含,于中阴阶段或往生色界,乃至往生无色界究竟解脱,名为不还,也就是不再回来欲界,而在色界乃至无色界般涅槃。如果是菩萨三果的话,仍然继续受生于人间,不断地以正法来摄受众生,不断地广度有情,以此来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又成为三果阿那含以后,行者再将五上分结断除,也就是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断除,主要是将无色界微细的意识断除,因为这个微细意识的我慢,在无色界仍然存在,不是不存在,只是很微细而已,众生不容易察觉。譬如在非想非非想天,仍然有微细意识的我慢存在,只是意识没有反观自己,仍然乐于自我存在而不愿消失,行者知道这个道理以后,再将微细的意识断除,成为四果的阿罗汉,自己作证而说:“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中阿含经》卷1)这是因为二乘的四果人,将最微细的思惑,也就是将最微细、不反观自我的意识断除,于舍寿后,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出现。如果是菩萨四果的话,有定力、慧力、广大的福德来庄严其身,并于佛前勇发十无尽愿,因而圆满第十回向位,成为通达位的初地入地心菩萨。但是不论是二乘四果或者菩萨四果,都已经断了烦恼的现行,都有能力入无余涅槃,但是菩萨为了继续修学无生法忍的道种智,故意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继续受生在人间,继续修学地上阶位的道种智,无有休息。
从这里可以看出,三乘的修学真的有很大的差别,一者,虽然三乘同样地将烦恼的现行断除,其中二乘人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菩萨则不入无余涅槃,因为他知道二乘所证的无余涅槃本际,其实就是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以菩萨在当下就已经在无余涅槃中,所以不必如二乘人一样,将烦恼现行的见惑、思惑断除而入无余涅槃,反而继续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继续修学无生法忍的道种智。二者,菩萨也知道,虽然自己已断除烦恼的现行,但是仍然有烦恼的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关烦恼现行与习气种子随眠的所知障还没有断除,仍然会障碍菩萨成就佛道,所以菩萨穷尽后面二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断除烦恼的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所知障,最后才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
由上面说明可知,烦恼的现行是三乘所应断的烦恼,它包括了见惑、思惑,也就是我见、我执、我所执,这些七转识所含摄的烦恼,会障碍二乘人入无余涅槃,所以二乘人才要断除这些烦恼的现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并自作证,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永远不再三界出现;菩萨在修学大乘法过程中,虽然也如二乘人一样断除烦恼的现行,可是菩萨不像二乘人,于断除烦恼现行成为菩萨四果以后,却故意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继续在无生法忍的道种智用心。所以菩萨于第一大阿僧祇劫断除烦恼现行以后,才能转进第二大阿僧祇劫,来断除习气种子随眠,来成就色阴尽、受阴尽、想阴尽的功德,最后得以成就七地满心的菩萨,证得念念入灭尽定。这时菩萨不仅断除了烦恼现行,而且也断除了三界爱的习气种子随眠,因为心极寂静的缘故,想入无余涅槃。这时 佛出现在这位菩萨面前,劝慰菩萨不要忘了初地以前所发的十无尽愿,并传授七地菩萨一个三昧,名为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这个三昧胜于七地满心菩萨以前所修的种种三昧,所以七地满心菩萨乐于修学而不入无余涅槃,因而转入第三大阿僧祇劫,继续修学无生法忍的道种智,因而次第成就行阴尽、识阴尽的功德,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利乐有情无有穷尽。
由此可知,二乘人所断的仅是烦恼现行而已,最后仅能成就四果的阿罗汉,不如菩萨所断的烦恼极为广大,所以菩萨才于断除烦恼现行以后,穷尽后面二大阿僧祇劫,来断除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所知障,因而成就连阿罗汉所不能思议的 佛陀,利乐有情无有穷尽。
说到这里,时间刚好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